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学习质量探析
——《蟋蟀的住宅》教学中的“三个疑问”
2018-03-29李润忠
李润忠
(阳泉市教研室,山西阳泉 045000)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最近一次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中,有4位教师同上这一课。使用同样的教材,在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教学。
4位参赛选手准备颇为充分,由于都是提前三天抽到的课题,备课的时间相对比较宽余,他们的教案写得较为翔实,即使导语,过渡语也提前做了预设;课堂教学展示也都很顺利,按照既定的方案,教师或导或讲,显得颇为自信;课后的说课,更是流畅自如,想必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撰写说课稿的参考资料应该多如牛毛,加上语文教师良好的口语表达,说课自不在话下。前后四节课听下来,再次回味教学,总感觉还有好些疑问,还有好些不解,依据新课标精神,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 中年级语文教学应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1.1 案例回顾
4位教师,其中1人教的是第二课时,另3人教的是第一课时。上第二课时的教师,课堂上没有安排生字词语的复习。上第一课时的教师,1人在板书了课题后,区分了“穴”与“宅”的写法,讲到“穴”是虫子住的,“宅”是人居住的,课题中用的是蟋蟀的“住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富有人情味的拟人写法;1人在揭示课题时,学写生字。从象形字入题,出示图:象形字“宅”让学生观察,像什么?学生回答,像房子。教师说,真厉害,一眼认出。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谁会给这个生字组个词?学生说,住宅。教师板书:住宅。学写生字“宅”;另1人在导入课题,介绍了作者和作品《昆虫记》后,用PPT打出该课由生字组成的13个词语,采取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的形式,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关于“识字写字”,4节课除了上述活动之外,再无别的安排。识字写字教学在中年级真的应该这样吗?。
1.2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低年级要求认识1 600~1 800字,要求写会800~1 000字;中年级要求累计认识2 500字,要求写会2 000字:高年级要求累计认识3 000字,要求写会2 500字。从数量看对中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比低年级相对是少了一些,但数量依然不少。同时要求中年级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力要求比低年级更高。这样的目标怎么落实呢?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既然是“重要教学内容”,那就得花必要的时间,安排必要的教学环节。新课标还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min,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样的教学建议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们怎么能不管不顾呢?
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在教学建议部分提道: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生字教学。其中“蔽、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即使是教师教学用书,它也是编者对新课标、教材解读的具体体现,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真的可以不理不睬吗?
1.3 实施策略
识字写字教学,在中年级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不仅不能漠视它,淡化它;相反,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它,重视它,加强它。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它的实质,把关于“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细化到具体学段。利用好教师教学用书,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本课要求。了解学生学情,教学更会有指导的针对性。这样更科学与有效落实好“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2 科学合理安排一课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2.1 案例回顾
1位教第一课时的教师,在整堂课教学中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1)导前导学,出示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2)课中探究。读一读,画一画课文2~6自然段中体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进行概括,美美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读课文7~9自然段,从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蟋蟀的品格。(3)拓展延伸,回顾全文,找出拟人写法的句子,进行体会。小练笔,仿写小动物或植物。交流展示。
上第二课时的其中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1)揭示课题,学写生字。(2)默读全文,梳理课文内容。(3)角色扮演,品味关键词句。这部分的主要环节有,请大家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蟋蟀和别的昆虫选择住宅有什么不同?②用序号标出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③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师生对读。小结对比的写法。(4)画住宅说住宅,体会语言表达特点。(5)阅读延伸。读“食粪虫的美餐”的片段,介绍《昆虫记》中《狼蛛的家庭生活》《天生攀岩家》《蜘蛛离乡记》《园蛛:我的邻居》《圣甲虫的造型术》《螳螂的爱情》等,这些文章都有——人的味道,人的情感,人的故事。(6)迁移运用。这真是浪漫温馨的时刻!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仿佛听见什么声音?也像法布尔那样带上你心中对蟋蟀的爱,也来有趣的、诗情画意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吧!(学生仿写)。(7)总结升华,感受精神。介绍这位伟大的作者。
2.2 案例分析
简单地把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第一课时的教师有一大部分时间在做那位上第二课时教师的事,上第二课时的教师有大部分时间在做上前面那个第一课时教师的事。那不禁要问,他们这样的安排合理吗?科学吗?有怎样的依据?怎么会有这么多相互交叉的教学内容?这是创新,还是考虑不周的随意?课时内容的划分有规律可循,还是可以任意分割安排?这一课时做了这么多,那前一课时或后一课时又要做什么呢?
笔者上网搜索有关 “课时内容划分”“教学任务分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怎么确定教学任务”等关键词句,结果发现有关内容甚少,感觉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薄弱。
在吴维德的博客中看到他有这样的描述:在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都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地把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这一课时,往往要完成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厘清文章顺序等任务。以往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填鸭式”的传授知识,弄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乏味,传授的知识学生消化了多少教师也不得而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课时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专心地投入到“中年级语文第一课时应该如何上好”的探索与实践中。那么,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扎实有效呢?他的办法是:(1)教师与学生一起摸索预习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做好课前准备 ,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具体方法如下:①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②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整体感知主要内容。③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中厘清文章思路。(2)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有效上好第一课时。①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让学生有声朗读,学习生字新词。③检查朗读,重点指导,让学生“读”的脚步要走稳。④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顺序。⑤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通过比对四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发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缺乏完整一课的整体性,缺乏比较明确的认知标准,缺乏依据与细致考量。
2.3 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真问题。在具体的一课教学中,先研读单元导读,明确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再逐一看看该单元的每一课怎样分解单元目标,然后参照教材中每一课的单元导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这样从总体上确定一整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想想几个课时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怎么承前,怎么启后,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清晰明了了。
3 “有感情朗读”是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
3.1 案例回顾
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四个学段(一到九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均排在各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的首位。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4位教师他们是怎样设计、安排、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呢?
教第一课时的一位教师,他的教学环节共五大板块。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课堂从始至终没有安排一次 “有感情地朗读”。教第一课时的另一位教师,安排了六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为: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在第五板块的第3环节“作者是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的?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中,有2名学生有感情朗读了“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教第一课时的第三位教师安排了5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在第三板块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感情朗读“随遇而安”句2次;指导学生分三次朗读“平台上弹琴”句。教第二课时的那位教师,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第二板块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小组合作学习提示:(1)读一读,画一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体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2)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3)美美读,体会到了什么。在交流汇报中,教师检查了前两个要求,“美美读”没有做检查、指导。
3.2 案例分析
4位教师在教学中这样安排“有感情地朗读”合适吗?“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学生理解了重点语段或语句之后的“锦上添花”吗?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实现阅读教学价值的手段、方法、途径、也是目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对于阅读材料的感受、理解、欣赏,对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其作用不容置疑。
关于“有感情朗读”,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重点在“学习”。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在“用”。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在“能”。不同学段不同要求,要求不同,教师指导重点就不同。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要自然。这是指,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丰富的语感体验,将作品的情感色彩,通过恰如其分的语气、语调,准确合理的停顿,流畅的语言,适时适度的表达出来,尊重学生阅读文本时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就是紧紧抓住“有感情朗读”的实质,在不同学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上课的这四位教师,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33岁;平均年龄34.75岁;教龄最长的15年,最短的11年,平均教龄12.5年;所在单位属地,1人城区、1人矿区、1人市区民办校、1人县区直属。4人均为县区级教学能手。从基本信息来看,她们正值青年,精力充沛,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该校,甚至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是本校本县区的重点培养对象等。此次活动是市级课堂教学评选,这几名教师应是非常重视。我们常说,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然而4节课上暴露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回避,值得我们研讨和破解。
4 结语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六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质量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主要在课堂教学,关键是语文教师的指导。依据课程标准,牢记课程本质,针对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法学法,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及时进行教学反馈等都需要授课教师反复钻研,“精打细算”,避免教学的盲目、随意,“无的放矢”。我们期待教学的春色满园、百花齐放,更期待语文教学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优质高效,为学生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