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29侯玉娟
侯玉娟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价值观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的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也不断涌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功能也得到彰显。当然,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找到相对应的解决之道,以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问题的提出
1.1 价值观基本概念的准确内涵没有廓清。
大多时候,我们谈到价值观,总是和世界观、人生观并列一起,通常重视强调三者之间内在的统一联系,而忽略了对三者之间区别的系统分析。如此一来,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宣讲,还是在实践行为的引导规范中,都没有明确针对性,必然弱化教学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范畴,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内容,但是从内涵来看,却各有侧重。“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自然界、对社会历史和对我们人自身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形成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二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包括对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与人的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形成一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三者比较而言,世界观所涵盖的范围最大,是人们对于所生存的整个世界(自然、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认识和态度,是对人的终极思考,其概念和理论最为抽象。人生观和价值观所研究的问题比较具体,主要是关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研究的是人的需求、生活方式、生活目的和意义等问题,即人生中“是什么、信什么、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的问题,其中,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因为人的信仰和追求,人们对各种问题的回答都取决于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2 各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且不系统
关于价值观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分布零散,且多有重复。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认识论部分由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也有人的价值的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章节涉及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部分也涉及了核心价值观问题。从总体看来,各学科没有一个系统规划,没有相互呼应,显得内容分散、重复,很难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1.3 将价值观教育简单等同于道德教育
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甚至在学术界对于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到底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还没有形成明确界定,但是比较而言,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最早对价值观从内容角度进行分类的斯普兰格(E.Spranger)认为价值观包括经济观、理论观、社会观、审美观、宗教观、权力观。我国学者黄希庭(1995)把价值观分为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职业的、人际的、婚恋的、自我的、人生的、幸福的10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课题组(1993)把价值观分为生活价值观、自我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姻和性价值观。罗基奇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1)终极性价值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2)工具性价值系统,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包含的内容有:有抱负、心胸宽广、有才能、快活、整洁、勇敢、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有理智、有逻辑性、钟情、顺从、有教养、负责任、自控、仁慈。从逻辑学概念的外延来看,很明显,事实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得多,有许多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而并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这种模糊对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有不利的影响。
1.4 价值观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能够快速获取各种新信息。面对这种特点,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具有全面而广阔的关注力和深刻严密的说服力,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来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偏差。
1.4.1 政治化倾向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担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导向性责任,因此其教育必然具有政治倾向性。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价值观教育本身蕴含自身的具体内容、概念和学说,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人内心的信念及追求、道德标准和行为取向,以上内容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地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宣讲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与政治活动相结合,这使得本应该深入细致探究人的观念世界、关注人的生存意义的科学理论狭隘地带有了表面性和政治性。
1.4.2 偏狭化倾向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多侧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甚至可以说只涉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抑或是主观回避了其他多种价值观的介绍和了解。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是在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历史背景、精神实质及其科学性与非科学性进行对比、分析来选择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实际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大多是采取“简单粗暴”地正面灌输,而且是机械性地大而空地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抗干扰能力的发展,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多种社会思潮激撞的时代,其弊端显而易见。更可悲的是,我们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反而激起了他们对其他价值思潮、价值观点的兴趣和关注。另一方面,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停留于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忽略了一般性的价值观教育,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难以企及的圣人道德理想,一旦学生走入社会,必然感到困惑、失望和无所适从,必然形成我们一学期的说教抵不过两三天的假期的局面。
1.4.3 教条化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多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脱离大学生日常行为实践的真实需求,与大学生所面临的自身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关联性差。学生在考试之前对人的价值、道德本质、人生理想作为理论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却是另一种景象。
1.5 价值观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当初所有的教学模式来看,都存在这样的弊端。首先,虽然在教学理念,甚至是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教学方式有些改变,但是整体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依然是单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主流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仍然以灌输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多还在沿袭说教式、权威式、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教师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难以实施。
2 对策及原则
2.1 构建系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首先,要对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做清楚界定,模糊的概念基础上的教育不可能是明确系统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要有针对性地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中关于价值观的内容,避免重复。再次,把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研讨,整合为一门课程的专门内容,系统讲解。同时,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客观的社会现实来验证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大思政”的框架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多元化。
2.2 处理好几个关系
2.2.1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就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向性。在弘扬价值观主导性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要求和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加强价值的甄别,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2.2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的关系既要坚持最高的价值理想和追求,保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贯彻;又不能脱离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和大学生思想认识、道德觉悟的实际水平,把价值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核心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我们既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用先进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为最大光荣,成为具有先进社会意思的一代新人;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存在竞争和自我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非常容易诱发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必须从这一具体实际出发,从广东人民群众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公民道德教育,激发他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观念,把他们首先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2.2.3 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关系
在价值观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启发者和引导约束陪伴者,教师在承认和尊重其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作出引导,通过分析利弊,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大学生们自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在教育手段上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敏锐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洞悉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利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新工具新载体,运用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3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价值观教育难以收到成效的原因之一在于重视理论演绎,不能实际地满足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现实困惑的现实指导。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思想认识的混乱。当前在我们国家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原有的、约定俗称的东西不断受到冲击,而新型的思想理念和社会价值规范还没有建构起来,尤其在信息时代,大量的社会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认识上存在很多困惑。第二,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大学生群体富有理想但有一定盲目性,感情丰富但自我约束薄弱,独立性意识增强但是自理能力较差,在大学期间,他们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迫切需要指导。想要达到价值观教育的应有目标,必须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科学价值观回答和解决他们在认识上的疑惑和困难。
2.4 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根据刘济良《价值观教育》一书的介绍,国内关于价值观教育存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两难故事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在国外主要有美德袋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和价值商谈模式。在上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存在交叉也存在区别。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上很多教学方法,我们很多教师在尝试探索过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集体备课以及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会,应该提供更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以便创造出更多适合教学实际要求,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