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8-03-29辜巧玲林欣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校园文化

辜巧玲,林欣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家国情怀是个人自身对国家和人民由衷的热爱,是个人感到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2]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除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校园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大学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经典文献《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在国人心目中,“家”“国”的观念根深蒂固,“家”与“国”相互交融,[3]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整套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思维体系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4]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增强个人民族向心力、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沉淀千年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宋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主张,他们把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精彩的诗句也体现了千百年来每当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我们国人为民族大义救亡图存,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对家与国的热爱是统一的,只有国家独立富强,民族繁荣兴旺,家庭才能幸福快乐。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精神追求呈现差异化,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精神信仰陷入迷失状态。如在就业选择方面,比较少的学生考虑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建设出力,更多的是考虑“逃离家乡”“逃离乡土”,进入一二线城市,找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大力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总体收效不大。[5]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就业困境,真正确保国家的政策行之有效,并落到实处,笔者觉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唤起青年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只有他们深感自身与家乡和乡亲有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感恩家乡人民的培养,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家乡就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二)家国情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家国情怀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高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为重点”,更特别指出,高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将更多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意识,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勤于学习,勇于创造,刻苦钻研,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能实现的。家国情怀培养和教育对于实现中国梦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三)校园文化品牌的强大功能

校园文化涉及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此被称为“第二课堂”。它在改善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校风学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品牌是展现高校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的重要展现,在团学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经费、物资,还是在师生关注度方面都较高,家国情怀教育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二、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传统的一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如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者依托国家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主题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关注国家、社会时事,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借助高校自身文化品牌活动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品牌活动品牌“家·天下”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例,出处是《大学》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述,与家国情怀不谋而合,在这个活动中,举办盛大的传统文化游园会,融入了“灯下悬谜通古今”(猜灯谜游戏)、“妙手笔下开生花”(手绘京剧脸谱、折扇)、“书生投壶未肯休”(投壶游戏)、“情智义玄探名著”(名著知识问答)、“五子一线落星雨”(五子棋)、“巧手穿丝千千结”(编织中国结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责任感。其中一个主题活动———宿舍文化节的举办,也是旨在鼓励学生懂得能从修身、齐家入手,在未来方可治国平天下。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强调的也是“小家”和“大家”之间,只有先爱“小家”,才能拥有宽广的胸怀去守护“大家”。活动以“传家风,报国恩”为主题,围绕家国情怀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歌伴舞、小品、经典吟诵、家书朗读、舞蹈等多个节目,展示“小家”与“大家”二者之间不可割舍、休戚与共的关系,师生都受到了不小的触动。校园文化,尤其是参与面较广、知名度较高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在活动中无形传递正能量,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运用新媒体手段

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融入家国情怀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简单粗暴地将家国情怀灌输给他们,相信学生们只会被动地接受,收效甚微。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寸步不离手机,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将家国情怀的概念、信息等通过新媒体媒介结合活泼、生动地网络语言,推送发布给他们,达到的效果会比灌输法好太多。另外,也可利用国家的一些重要纪念日,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为契机,还原历史事件以及国内外围绕这一事件的报道等,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强调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不忘历史,勿忘国耻。

(四)实践育人,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向各类优秀群体学习

一是利用暑期“三下乡”等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向基层群众、先进典型学习,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忧国忧民情感,唤醒社会责任感;二是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现实追求落实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行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社会价值、提升综合素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是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范畴。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家国意识,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和祖国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勇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6]但是,当今大学生身处多元价值的社会,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需求和价值的实现,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这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不利的。因此,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更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价值取向。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以外,校园文化活动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外,要注重以文化人,构建文化育人环境,将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与家国情怀教育结合起来,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的课堂传授结合起来,增加趣味性、吸引力,使其富有教育意义,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校园文化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略谈“家国情怀”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