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018-03-29杜洋涛
许 敏,杜洋涛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不但有优越的物质生活,还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接触到了更开阔的人文理念,养成了自信、张扬、有主见的个性。同时,由于他们一直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就会产生焦虑急躁、自卑怯懦、愤世嫉俗、抑郁冷漠等情绪,不能从容面对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和竞争失败。另外,大学生刚刚成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甚至会抑郁、轻生。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南京市各大医院的心理科在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大学生占了相当比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很强,抗挫折能力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这些患者的“个性张扬、叛逆、浮躁、自私、耐挫能力弱”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要从家庭和成长环境找原因。在做心理治疗时,需要了解他们个性的形成原因,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从2008年至今,共有41人因为各种原因休学或留级。其中,有10人因心理疾病休学,3人因身体原因休学,28人由于学业问题留级。目前,在校大学生870人中,因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有32人,心理问题严重的有9人。辅导员需要对其跟踪管理,及时关注其生活状态,必要时需送到医院就诊。探究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都是进入大学期间在学业、交友、生活方面遇到挫折时不堪打击,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早期不及时发现并进行辅助治疗,部分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演变成精神类疾病。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诸多挫折,如学习成绩、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遇到挫折时多数学生会选择求助于教师、朋友和亲人。少数学生平时很少与人沟通,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求助他人,只能靠自己消化解决,这些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根据魏青先生的研究,可以将引发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界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自然界因素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对人类形成的打击,属于偶然性因素;社会因素指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各种人为打击和阻碍;学校因素指学生在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跟教师、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家庭因素指家庭变故或者矛盾带来的影响。而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本身的体力、智力、外貌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限制。
学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其产生挫败感的首要因素。首先,由于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非常盲目,甚至有父母包办志愿的情况,进入大学后发现许多专业课程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因此产生了所学专业与个人的志趣相背离的挫折感。其次,是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在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为了证明自己虽然在物质方面落后于他人,但在学习成绩上可以实现“反超”,因此,他们会过度看重考试成绩,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也难以胜出时,挫折心理就会急速加剧。
家庭环境是引起大学生情感挫折的重要原因。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长辈的宠爱,养成了任性、脆弱的性格特点。他们缺乏独立性,自控能力弱,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在集体生活中,如果成员都具有如上特点,便会出现互不相让、处处摩擦的局面。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发现,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背后都有着不幸的家庭,家庭暴力、离婚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同时,经济因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也都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而多数学生在经受挫折后消极行为占主要地位,表现为焦灼躁动、自闭冷漠、压抑不发、自我退缩等。消极的挫折反应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对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使他们在消极情绪中错失良机,慢慢落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方式帮助大学生疏通心理障碍,增强抗挫折能力,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吴金林先生认为:“挫折教育是通过在挫折发生之前向人们展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指引人们正确看待挫折,告知人们应该如何驾驭挫折,提高他们挫折承受力的一项教育活动。”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受挫能力,帮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不再迷茫,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够找寻最适合的解决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在陷入逆境、遭遇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身心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的挫折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由于理论型挫折教育专业性较强,部分教师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而实践型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有的教师使用的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落后理论,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将挫折教育人为化,将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成功教育等同,陷入教育误区。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兴起,并在21世纪初得到了飞速发展,且其积极的理念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便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创新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在实践中积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经验模式,改进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传统的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在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理念的指导下,以基本自我认知与发展以及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调试为主,通过解决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和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激发积极情绪,达到塑造积极人格的目的。
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
我国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挫折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尽管教育部颁布出台了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是挫折教育仍然难以开展。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挫折教育机制,落实方案,并有效推进。
根据现代主流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对积极心理学本质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挫折教育需要遵守以积极性心理学为指导,坚持正面教育,从积极的视角出发,通过激发被教育者积极的情绪,挖掘其潜能、发挥其美德,培养其积极品质及积极力量,最终使其成为积极、乐观、幸福的人。
积极原则应贯穿在包括挫折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手段、队伍和评价等环节的全过程。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可采用以下方案:开设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挫折教育课程,以科学理论健全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平台;结合时下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大环境,组织观看励志类影视作品,开展户外拓展、校园文化等活动,创新挫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创新的心理方法,如情景联想法、理性情绪疗法缓解大学生遇到挫折时的痛苦;以倾诉法、自我暗示法、优势比较法帮助大学生抵御挫折感,战胜困难。
同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实施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集中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性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形式,如大学刚入学的军训,寒暑假偏远地区志愿的服务等。渗透性教育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在不动声色、慢慢渗透中让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和抗拒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挫折教育,要求高校要把渗透性教育作为最主要的挫折教育形式,辅以集中性教育做补充,丰富挫折教育的内容。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寓于日常生活中,将集中性教育强大的系统引导作用凝结在渗透性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之上,以更好地实现挫折教育。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挫折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认知层面上,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结合挫折实践教育以提高实际抗挫能力。如果学生遇到挫折时,头脑中都是一些理论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教育将毫无意义。所以,日常活动中可以模拟设置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挫折,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尝试解决,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理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实地锻炼的机会。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学的经典观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方式方法实现自我教育。”所以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理念进行自我教育,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学习,正确理解和认识挫折。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强化自我教育,完善发展心理调节机制,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约束控制和自我调节改善。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分析受挫原因,学会使用宣泄、转移、补偿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正确缓解受挫后的悲观情绪。4.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三结合原则。仅凭高校单方面的力量不能完成挫折教育这一长期复杂的工程,所以联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多管齐下、多举并重的局面下,才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力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承受能力较弱等,他们只能看到挫折的消极影响,未能发现挫折的背后价值。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利用挫折、驾驭挫折是非常必要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挫折,解决心理问题,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提高挫折容忍力以及情绪调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