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的访谈研究*
2018-03-29王国霞兰公瑞盖笑松
王国霞,李 涛,兰公瑞,盖笑松
人既是自身发展的产品,也是自身发展的创造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自我调节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反应进行控制的过程。自我调节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青少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迅速发展,对自身未来发展思考的频率逐渐增加,并能以未来发展目标来调节当下的行为,即出现了意向性自我调节(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2]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3]意向性自我调节不仅与个体当下的发展结果显著相关,而且能预测未来的发展结果。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与积极心理品质(自信、能力、联系、品质和关心,简称5C)、学业投入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品质(抑郁、风险行为、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同时也发现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显著地预测一年后的积极品质和消极品质。[3-5]
青少年期是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变化的关键期。早期以美国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早期(5、6、7年级)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是单维的,[3,6]而到青少年中期(8、9年级)的意向性自我调节逐渐分化为选择性选择(指个体从一系列可选择的目标中进行选择)、优化(指为了实现已选择的目标,合理地优化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以获得最优的效果)和补偿(指当个体出现短暂或长久的损失并威胁到个人的功能水平时,寻求替代性的方法来抵消损失以保持功能水平)三个维度,[5]到青少年晚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化出第四个维度—“基于损失的选择(指针对真实或者预料中的损失,个体重新建构自己的目标系统,把资源放在其它可利用的潜在的选择上)”,[7]这时的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结构已与成年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结构基本相似。然而近期以加拿大、德国、冰岛和美国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却发现,四个国家的14岁和18岁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均是单维结构,到青少年晚期,意向性自我调节仍未达到与成年相似的结构。[8]
出现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主要是采用成年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量表,较为抽象,难以反映青少年生活实际[7],应开发专门针对青少年期的量表。国内研究也直接改编自国外成人版问卷,还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研究。[9,10]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访谈解决如下问题:国内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哪些特征?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在此基础上,为编制适合中国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工具提供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访谈提纲的编制
本次访谈围绕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未来职业发展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展开。首先,请受访青少年谈一谈目前持有的各方面目标,进而围绕每一个目标进行访谈,考察目标设立和目标追寻过程中的自我调节特征。访谈由10个问题组成:(1)你为什么设立这一目标,在设立目标时有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影响?(2)你打算用多长时间去实现这一目标?(3)你对实现这一目标抱有多大的信心?(4)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目标的实现?(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都做了什么计划?(6)目前计划的实施如何?(7)老师或家长知道你的计划吗,他们会督促你完成计划吗?(8)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你是否遇到了困难,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9)当朋友、同学或家人出去玩,而你有未完成的计划时,你会怎么做?(10)当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是目标还是无法实现时,你会怎么做?
(二)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学生。访谈对象的选择方法:首先,系统地向班主任解释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含义,在确定其理解的基础上,请班主任从班级中选择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较高的学生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较低的学生。最后,共访谈了青少年42名,其中初中生20名(初一学生13名,初二学生7名);高二学生11名;大学生11名。其中女生21名,男生21名。
(三)访谈程序
访谈前,对三名访谈员进行有关访谈技巧和注意事项的统一培训。访谈时,访谈员与访谈对象一对一地在安静的访谈室进行。在访谈过程中,尽量记住细节,用纸笔作为记录方式。访谈后,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每次访谈时间为40分钟左右。
(四)访谈结果整理
访谈结束后,由所有成员阅读所有访谈记录,并整理出访谈印象条目。通过讨论,把所有成员具有共识的印象作为访谈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意向性自我调节不同水平的青少年的表现差异
通过对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高低两组青少年的访谈结果的比较发现,两组青少年主要在目标设立的自主性、计划制定的自主性以及执行计划的自觉性上存在差异。
1.目的性上的差异。意向性自我调节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在目标设立的自主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高的青少年根据自己能力自我设立目标,如有受访初中生回答到“我中考的目标是市实验或者省实验,这一目标是我自己设立的,考上的话是对我的能力和自我的肯定”“我的学习目标是进入年级前30名,中考能考上二中,我认为这个目标比较适合我”。而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较低的青少年的目标设立更容易受到其他人影响,如一名受访的初中生回答到“我爸爸说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老师说附中是好高中,所以爸爸让我考附中”“我不太喜欢学习,学习都是父母要求的”。
2.计划性上的差异。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高的青少年能自己设定计划,如受访者说到“为了考上附中,周一到周五我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并在剩余的时间里好好补习文科,把基础知识背好,周六周日时做中考题,每天每科做一套”“我的计划每天每科做两张课外的卷子,到现在为止,我基本每天都能完成”。而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低的青少年不制定计划或者听从家长老师的安排,如有的受访者说到“我没什么具体计划,就是好好上课就行了”“我妈妈给我制定了计划表,我每天按照她给制定的计划表做就行”。
3.主动性上的差异。两组青少年还在主动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意向性自我调节高的青少年,在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后能主动去执行。如有受访者说到“我计划周六周日每天每科完成一页,我一直主动完成我的计划。前段时间肚子疼,有时晚上疼得睡不着觉,但是一直坚持做完题,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则空有目标和计划,不能主动去施行,如一名受访者说到“我很难按计划完成事情,尤其是没有父母或者老师的监督时”,“我每天都是学习一会就想明天再学好了”。
(二)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变化特点
1.目标多样性不断增加。中学生的目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学习方面的目标,仅部分学生有特长发展目标。例如受访的中学生说到“我的目标是期末考好成绩,争取进班级前15名,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我现在主要的目标就是期末考试考入班级前10名,然后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另外,还想再提高自己弹琵琶的水平。没有其他的目标了。”部分中学生也持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如改正自身缺点、改善人际关系的目标),但是其执行情况远远不如学习和特长发展上的目标。其中有些中学生持有改正自身缺点的目标,并开始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执行方法不妥当,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如某位受访者说到:“我想改正自己的做事不果断的缺点,但是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就想着一定要改正,做事多考虑但不犹豫”“到目前为止,改正的不是很好”。而另一些中学生虽持有其他方面的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去实现,因此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如某一受访者说到“我想过要改正自己懒惰、没耐心等缺点,但是不知道有什么解决方法,而且我觉得很难解决,因此就没有行动”“我想改变我急躁的性格,但是不知道怎么做”。
而大学生的目标则较为多样,主要包含学习、自我发展和未来职业准备等三大方面。(1)受访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包含期末考试取得理想成绩;获得奖学金;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认证考试;获得某个专业的“二学位”;考上研究生。(2)受访大学生自我发展方面的目标主要有通过参加学生会等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通过兼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考取驾照等。(3)未来职业准备方面的目标主要包含:考公务员、找到理想的工作、创业等。
2.计划性无明显变化。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计划性都较弱,即计划都不够具体,如问到中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都做了哪些计划时,多数中学生回答到“就是上课好好听讲、下课认真复习,多看笔记,不会的多问”“没什么具体的计划,就是天天好好学习就行”。在问大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打算怎么做或者有什么计划”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想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步骤,如一名受访者讲到:“没有想具体的计划,就是根据当天的状态,灵活、自由一点,如果当天状态好,就会去学习,如果感觉状态不好,可能就会去做别的事情。”
3.自主性有显著增长。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在设立目标、制定计划以及计划执行过程中较多的受到父母、教师等其他成人的影响,如一名受访的初中生说到:“我们班主任经常在班级里讲她曾经的学生考上附中的事例,并鼓励我们也把中考目标定为师大附中。”另一位受访的初中生说到:“我会告诉父母我所制定的计划,这样在我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父母可以帮着督促我。”
而大学生在设立目标、制定计划以及计划执行过程中较少受到他人的影响,如一名受访大学生说到:“我想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一般都是我自己做主,有时也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于我。”当然,这并不代表大学生在设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时不受任何外界事情的影响,而是大学生能够结合外界环境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设立目标。如一名受访的大学生说到:“我是在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上,设立这一职业准备目标,准备在大学期间完善自己的能力。”
4.灵活性逐渐提高。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自我调节的过程更具有灵活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目标不合适能及时进行调整;而中学生的灵活性较差。如当问到“你经过所有的努力目标还是没有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一名受访的初中生说到:“继续努力直到达到目标”,而一名受访的大学生则说到:“这个问题我也有想过,虽然我对竞选成功很有信心,如果最终没有当选团委副书记,老师可能会给我安排其它合适的职务。如果这个职务我觉得合适我会接受,如果距离我的期望有差距,我会选择退出,通过其它的途径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做兼职,还可以赚到一些钱。”
三、讨论
(一)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结构和测量的启示
访谈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主要目的是深入地了解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测量研究奠定基础。
国外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是从青少年采用的调节方法策略出发,较为抽象,难以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而本访谈结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从调节过程本身出发,对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主要包含自设目标、自定计划和主动执行三大方面:自设目标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外界的要求,自己设立未来发展的目标;自定计划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己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可行的计划;主动执行是指个体在制定了计划后,不依赖他人督促,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完成计划。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调节自身目标、外界资源和要求以最终实现目标。因此,未来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工具可以从自设目标、自定计划和主动执行三个方面来设计。
另外,年长的青少年较易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如当问到他们“这个目标是你自己主动设立的吗”“你会执行自己的计划吗”等问题时,年长的青少年更易表达出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目标是我自己设立的”或“我会主动执行我的计划”。因此在测量研究中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如测谎题)识别出受社会期望效应影响的青少年。上的目标。而青少年期是从不成熟的儿童向成熟的成人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需要为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做好准备,仅仅准备学业领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学业成就外,自我同一性、自主、亲密的人际关系、性和职业成就也是发展的重点,只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青少年未来的发展。[11]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提倡中学生思考自我发展的各个方面,鼓励他们树立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二)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在访谈中问到受访者对这次访谈的感受时,多数受访者说到“要是早点接受你的访谈就好了”。由此可见,仅仅对其进行访谈,就能激发受访者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思考。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培养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能有效激发他们对自我未来发展的思考,促进其自我教育能力。
1.加强中学生目标的多样性。中学生的目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学习和特长发展方面的目标,而且很多高年级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放弃了特长发展方面的目标,仅有学业
2.提高青少年的计划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除计划性外,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其他方面都有所发展,因此青少年的计划性有待提高。青少年普遍表现出了计划性不强,尤其是计划没有具体的可执行性。他们说到计划时,基本都是“我要做什么”,而目前的研究发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要做什么”比“我想要做什么”的计划更容易实现,而且这种具有执行性的计划是影响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最重要因素。[12]而在目前的教育中,教师、家长等成人都在强调目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而很少有人重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计划尤其是计划的可执行性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了一些青少年空有目标和不切实际的计划,最终却没有具体去执行计划,无法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在今后有必要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青少年的计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