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辍学类型及其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基于对吉林省Z县部分农村辍学初中生的调查
2018-03-29闫广华史慕华
闫广华,史慕华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1]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其中一半多的人口都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的辍学一直是农村教育的难题。[2]从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而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却有倒退的迹象,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辍学有所抬头。[3]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与质量的主要障碍。[4]此外,农村初中生的辍学也对农村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乏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5]本文基于对吉林省Z县部分农村辍学初中生本人及部分辍学生原班主任的走访调查,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类型及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策略。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辍学类型研究
基于对吉林省Z县部分农村辍学初中生本人以及部分辍学生原班主任的走访调查,可将农村初中生辍学归纳为:成绩不好厌学型、反抗体制束缚型、社会观念影响型、缺乏政府监管型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型辍学五大类。
(一)成绩不好厌学型
在被调查的农村初中辍学生中,有29.2%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辍学,我们把这类由于成绩差而导致的辍学行为称为成绩不好厌学型。这种辍学类型往往因为初中学校科目较多,觉得学习累,学习成绩差,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辍学行为。这种类型的辍学生大多无法正确处理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问题,自控能力较差,缺少学习动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理想和追求,容易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现状,小农意识较为严重,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初中课程的增多,内容难度的增加,这类学生的学业逐渐被丢落,最终走上了辍学的道路。成绩不好厌学型在各类辍学类型中的比重最高。
(二)反抗体制束缚型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15.7%初中辍学生对学习较有兴趣并且成绩优良,但他们不喜欢学校及老师的各种规章制度,认为学校学习生活较为压制,没有自由,从而产生了辍学行为,我们把这种因不满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并出于对这种制度的反抗束缚而发生辍学行为的类型称为反抗体制束缚型。这种类型的辍学生大多都很聪明,家庭条件较好,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绪化,容易冲动,并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追求自由,但他们缺乏现实社会经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随着这类学生对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学生方式不满情绪的逐渐积累,会产生逃离当前学校管理体制的想法和冲动,最终也走向了辍学的道路。
(三)社会观念影响型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9.8%初中辍学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关于“读书无用论”和“读书不划算”错误观念的影响,是当地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没有较好,严重干扰了部分初中生的正常学习,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产生辍学行为,我们把这种辍学类型称为社会观念影响型。这种类型的辍学生家长大都缺少对孩子未来前景的规划设计,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这类辍学初中生普遍受到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具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特征,容易受到周围已经辍学同伴、各种招工广告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类型,也是在短时间内最难改变的类型。
(四)缺乏政府监管型
我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也有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其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实施细则》中也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指定机构,而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批评仍拒绝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者,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96.1%初中辍学生从未受到来自政府对初中辍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的批评教育和任何处罚。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法》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明显不足,教育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也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
(五)家庭经济困难型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9.2%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辍学,我们把这类型的辍学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型。这种类型的辍学生或家庭人口众多,或有病人需要照顾,或重男轻女,或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或父母没有一技之长,家庭普遍以原始农业经济为主,并且家长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农村地区的初中生放弃读书。这类初中生辍学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主动辍学的,也有被动辍学的,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类初中生对家庭困难给自己造成的辍学行为大多没有怨恨,更多的是甘心情愿地为家庭付出和对命运的认可。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一)成绩不好厌学型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成绩差从而导致厌学辍学的因素:一是学校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通常是“填鸭式教学”“无责任心式教学”“无水平式教学”等,在管理上通常采用“棍棒式管理”“放任自流式管理”“不讲方法式管理”“偏袒式管理”等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使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家庭只注重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遇到学习问题通常采用讽刺或责罚的方式,使初中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三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因初中生自身抵制外界诱惑能力较差,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到网络、游戏、早恋、以及已辍学同学的诱惑,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农村初中生因各种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对学习不再产生兴趣,加剧了学习成绩的下滑速度,从而产生厌学辍学行为。
(二)反抗体制束缚型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类辍学的初中生认为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和老师对学生的某些要求给自身带来“束缚”和“约束”。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管理方法,如用惩罚或威胁等手段来管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使得农村初中生在学校不能很好地处理与教师关系,对教师的管理产生负面感受,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上学的愿望,产生“逃离”这种管理的心理或行为。另一种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会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其中学校作息时间和在校要求遵守的纪律,是在调查当中最容易引起初中生辍学不满,并产生压抑感的两个因素。所有被调查辍学生所在的学校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或者为避免受校外不良风气的影响,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这也加重了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情绪。而处于成长期的农村初中生对世界是充满了好奇,他们向往自由,老师和学校对其越是限制,就越会増加他们的反抗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学校这一空间,就会产生早点“逃离”学校“舒服”的想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辍学行为。
(三)社会观念影响型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主要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有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预期满意的工作,再加上读书时所花费的大量费用,致使农村重新出现了“读书无用论”,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及学生不再认为读书考学是荣耀的事,相反认为读书会增加负担。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多和短期利益也影响了农村学生家长及学生的读书观,拉动了学生辍学,特别是辍学打工和经商致富的示范效应广泛地传播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成才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冲击着农村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的思想。三是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及学生对读书不重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孩子学习关心甚少,缺乏对孩子未来的长远规划,部分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后,认为读书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挣钱贴补家用。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思想还不是很成熟,见识也相对比较浅显,容易受到社会周围人或事以及家庭的影响,一旦学习成绩差或者在学校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容易产生辍学行为。
(四)缺乏政府监管型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
控制辍学的一些法律政策虽已颁布实施,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一些乡政府为了尽快提高行政业绩,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经济发展上,学校教育这项软指标由于投入大,成效不显著,不能很好地凸显自己的领导才能和业绩,只做了些表面功夫,仅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和规范,取缔了一些非法营业点。因此在“普九”基本达标后,对控制辍学在人力、财力方面明显减少,其结果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地政府对教育这项软指标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学生辍学行为没有从行动上采取一定的有效制止措施,即使有一小部分家庭在学生辍学时,当地政府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惩罚措施不明确,没有具体的罚款数额,强制力不强,对初中生辍学现象起不到很好的控制作用。所以当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产生辍学想法的时候,其家庭和学生本人没有意识这会违反“义务教育法”,即使某些家庭知道不合法律规定,但也知道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对学生家长及本人产生不了警示作用,从而使初中辍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五)家庭经济困难型辍学行为发生的过程与机制
虽然当前农村经济条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学生辍学的现象依然很常见。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致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并且不稳定,家庭人均收入依然很低。当前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渠道主要是务农和打工,而农村学生的学费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二是农村家庭较城镇家庭人口多。从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还有一部分家庭有三个孩子,而且大部分农村家庭三代人生活中在一起,教育费用和赡养老人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三是因病因故致贫较为常见。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依然较为落后,通过调查发现,因经济困难导致辍学的家庭中,有将近50%的有长期卧床的病人,或无劳动能力的人,还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因为家庭变故或家庭成员遭遇事故而使家庭经济困难。四是农村家庭本身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通常由于赌博、懒惰致使家庭经济出现困难。当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时,学生本人和家长对继续读书会产生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有辍学的想法,从而发生辍学行为。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的策略
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将制止农村初中生辍学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调查结果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政府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初中生辍学进行综合治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抵制不良诱惑
首先,努力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和工具,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努力发挥农村初中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培养其自制力和意志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抑制辍学的作用;最后,引导农村初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要为初中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对于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决地摒弃,要引导初中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二)纠正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偏差,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
学校应该努力提升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初中生辍学的可能性。首先,教师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在学校管理上,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上,多关注学生的合理性要求,构建学生心理辅导机构,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后,学校应建立“控辍”奖惩机制,改变急功近利、唯分数论的“末位淘汰”制,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控辍”工作奖惩机制,从而调动教师预防和控制学生辍学的积极性。[6]
(三)营造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着初中生及其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的养成,构建正确的良好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社会环境可以有助于减少农村中学生辍学行为的发生,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整个社会应营造正面的舆论导向,提升农村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读书观和知识观,为减少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其次,社会力量要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制止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最后,积极开展校外社会教育活动,减少初中生与不良同伴接触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放学后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进一步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
(四)政府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广大群众充分理解《义务教育法》的内容,把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当作自己的职责;其次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对不送子女或被监护人适时上学,或因某种原因致使子女或被监护人中途辍学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处罚,明确执法主体,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真正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最后,依法预防和控制学生辍学,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是防治辍学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改善农村家庭条件,有效解决导致初中生辍学的家庭经济困难
首先,对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学杂费全免,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户的扶助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将子女送往学校义务教育的,在农村相关的费用给予减免,同时对农村发放的小额信誉贷款向他们倾斜,以此鼓励他们将孩子送往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其次,要增加学生家庭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组织一些培训,邀请当地的村民参加,从而为这些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最后,加快去除农村家庭不良的行为,彻底摆脱贫困,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