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2018-03-29戴志勇
戴志勇,杜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具有时代内涵和全新的社会价值,是现代社会平等、包容和开放特性的体现。只有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才能提高我国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企业产生“工匠”的重要来源,也是即将进入社会“工匠”的首要人选。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1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五千年的中国灿烂文化铸就了业精技巧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职业院校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在追求效益和速度的背后,人们仿佛忘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尤其中国正处于“工业强国”的转型期,中国制造业和学术界对“工匠精神”进行再研究和再深入挖掘其价值和意蕴是十分必要的。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工匠以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服务于职业要求,关注并分析行业发展主旋律,认真刻苦钻研,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第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一件精品是需要工匠们在千锤百炼的行动中,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高凤林、张东伟等人,正是当代“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第三,细微严谨的职业态度。工匠对产品品质的完美追求,主要体现在细节上不吝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确保每件产品都可以达到几乎严苛的技术标准。第四,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工匠”的“创造”能力是苦练与灵感的结合,超越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第五,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我国传统工匠所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养家糊口,因此一部分人在日积月累的劳动中,对所从事的手艺或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这些“独门绝技”在“江湖”上获得一定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逐渐细化,良好的分工协作才是工匠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保障。
事实上,“工匠精神”是工作的精神理念和伦理品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外在化形式。一国产品的质量,往往代表一国文明程度;一国产品的信誉,往往代表一国的国民尊严。
2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2.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历史任务,分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所呈现的状态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开展和推进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未来培养大国工匠的前提基础,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参与实践能力较强;第二,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意识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对知识、信息以及观点获取速度很快,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
2.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现今,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成绩显著,但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却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然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教学手段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教学过程中仍以理论教育为主,与实际联系不够,缺乏职业和行业针对性。
3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要想成为制造大国、强国,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支撑。高职院校为我国制造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承载着培养“大国工匠”、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重视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策略。
3.1 传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涵盖了职业理想、道德、信念、态度和规范等要素,但具体到不同行业和专业,则表现出其特有的内涵。而高职院校是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要与工业文化做对接,制定与学生职业素养相关的学科系统。首先,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培养学生,构建先进的工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其次,专业课的讲授要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互渗透。专业教师的深度参与是“工匠精神”传播必不可少的主导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有效性,还要注重教学的价值性,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学获得一技之长,同时也获得对工作、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2 内化“工匠精神”
精神是素养升华的必然结果,素养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工匠精神”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特质所孕育出来的文化品质和价值追求,是内在的形式。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内化最理想的方式是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文品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倡导“工匠精神”的培育,高度重视实践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工匠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活动,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推进理论与实训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工作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归纳总结出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体验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3.3 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高职院校要大力宣扬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重视的政策方针,宣传各个行业技能大师的事迹,使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工作标准和职业素养,打造真实的职场化实训环境,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此外,高职院校应完善技能大赛竞赛体系,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并对获奖的选手给予表彰和大力宣传,从而营造“崇尚实践”的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出真正的职业氛围,教师要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真实的参与项目活动并完成任务来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与企业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职场态度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现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是“大国工匠”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经验总结,制定一系列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和方法,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