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018-03-29邱燕
邱燕
(海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海安 226600)
乌鳢、草鱼、鳊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养殖过程中极易发生细菌性疾病,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对淡水鱼类有广泛的致病性,该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常会引起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暴发性流行,危害严重[1]。大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失效[2]。本文就以三种鱼类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为例,通过药敏试验的研究,旨在为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的采集
取病体乌鳢2个样,2017年8月24日在江苏省海安市雅周镇乌鳢养殖基地采集。
取病体鳊鱼2个样,2017年9月2日在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隆政村鳊鱼养殖基地采集。
取病体草鱼2个样,2017年9月8日在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仇湖村草鱼养殖基地采集。
1.1.2 主要试剂
培养基、BD Crystal阴性板条及药敏试验板条均购自南京菲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病鱼的剖检
肉眼检查病鱼解剖前后体表病症,以及主要脏器的病变,显微镜观察主要器官细胞破坏、出血、溶血情况。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鱼体表面和内脏组织,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24h,挑取单个菌落进一步纯化。
1.2.3 病原菌的鉴定
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使用BD Crystal阴性板条来鉴定其生化特性,从而确定鉴定菌种。
1.2.4 药敏试验
对分离的三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将分离菌株制成0.5麦氏的菌悬液,取0.1mL注入药敏板条,28℃恒温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使用药物为: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甲砜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红霉素、盐酸土霉素和强力霉素。
2 结果
2.1 病鱼的体征与病变
患病鱼的肉眼病变以鱼体多处发红出血或充血,呈创伤样;鳃苍白或紫色,鳃丝肿胀,多黏液。解剖后出现肠壁充血且半透明,腹腔内积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肠道有炎症,肛门红肿,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膨大,肠系膜、腹膜充血为主要体征;显微病变以全身各主要器官的细胞广泛性破坏,出血,溶血为特征。
2.2 病原菌鉴定结果
共分离3种菌株,鉴定结果均为嗜水气单胞菌。
2.3 药敏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盐酸环丙沙星对三种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显示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硫酸新霉素次之,红霉素和甲砜霉素抑菌效果不明显。
表1 各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不同鱼类病原菌分离培养,分离出3种菌株,生化鉴定初步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但是在判定嗜水气单孢菌种属时还应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性进行综合判断[3]。
通过对3个菌株的药敏试验,盐酸环丙沙星对3种鱼类的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硫酸新霉素次之。由于盐酸环丙沙星属于禁用鱼药,本次治疗中可采用硫酸新霉素治疗,同时应加强对水质的管理调控。
由于不同的养殖区域、养殖品种、用药方法都会使病原菌因药物环境不同而产生耐药性差异,给疾病的预防带来困难,因此对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既要考虑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要根据水产用药的相关规定合理用药,还应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康的养殖模式,科学投饵,做好鱼塘、鱼种的消毒以及水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