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文字学作为教学资源的拓展应用
——以《语文园地二·姓氏歌》教学为例

2018-03-29吕俐敏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字学小篆图腾

◇吕俐敏 逄 静

无论是人教版旧版教材还是部编新版教材,都有“姓氏歌”这项学习内容,只是呈现方式略有不同。人教版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姓氏歌》是:“三横王 草头黄 弓长张 立早章……言午许 双人徐 干钩于。”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是以对答形式呈现:“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姓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世俗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从“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事我要办不到,你把我的姓倒着写”这些誓言和决绝的熟语中就可以感受到姓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但是唯独没有变化的就是姓氏的读音。部编本选入《姓氏歌》,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在强烈呼吁传统回归的当代,极具现实意义。

然而,如果从文字学的视角来看姓氏歌的拆分汉字方法,则有很多是有问题的说法,比如:“草头黄”,这个“黄”字,分明不是草字头;“章”则应该拆分为“音”“十”,章跟“意”“竟”是一个部首的,都从“音”;“干钩于”则更是从字形的视角进行了描述;“双人徐”,那个“彳”跟“人”字没有多大关系。这些拆解汉字的方法跟科学的汉字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存在于民间的民俗文化中,有时候以文人的文字游戏的面目出现,有时候又是拆字先生玄而又玄的拆解……这些增加了汉字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不再仅仅是“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严肃,也让汉字能从庙堂进入民间,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习字认字方式,是老百姓把汉字主动民俗化的产物。这样的文字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俗文字学。俗文字学源远流长,从文字走出文人的象牙塔,走出正统的文化圈,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文字就有一个被不断地民俗化的过程。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字更有活力,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

本文将以《语文园地二·姓氏歌》为例,探讨俗文字学作为教学资源的理论与实践。

一、活动中学习“姓氏歌”

一般教师在处理“姓氏歌”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时,常常是要求学生念一念、背一背就算学习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珍视自己的姓氏,我们专门为“姓氏歌”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上主要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编写姓氏歌,第二个活动是古老的姓氏图腾用起来,第三个活动是用小篆绘制自己的姓氏卡片。

1.在歌谣编写中,熟悉彼此的姓氏字。

通过熟悉教材中的“姓氏歌”,学生学到了拆解自己姓氏的方法。我们还教给学生要用“你贵姓,免贵姓×”的句式来回答同学的问题。师生对话展开如下:

师:你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的姓氏吗?

生:我姓姜,美女姜。

师:这个字,虽然很多同学不太认识,但你这样一说,大家就都会认会写了。谢谢你!

生:我姓何,人可何。

师:这位同学你贵姓?

生:免贵姓聂,耳双聂。

其实,在解释姓氏的时候,还有很多办法,比如:连词解释法,姓“ji”的人很多,可以解释为计划的计,季节的季,世界纪录的纪等;部首解释法,三点水的江,草字头的蒋,言字旁的诸等;分拆解释法,包耳邹,弓长张,古月胡,木子李等;地名、人名解释法,沈阳的沈,哈尔滨的哈,孟子的孟等。总之,解释是为了区分,只要能够区分,还可以用上笔画的加减等办法,都是可行的。

从教材的“姓氏歌”,到班级共同的姓氏歌,我们利用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资源,架设了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通道,学生用自己创生的或者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各种解释自己姓氏的方法创编班级姓氏歌,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图腾使用中,感受姓氏的古老与趣味。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姓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方面的资源除了传唱已久的《百家姓》,其实还有一种姓氏图腾可兹利用。图腾作为标志,承载了一个家族的起源故事或者殷切期望,艺术家们根据姓氏的传说和来源,为每个姓氏设计了漂亮的图腾。每个图腾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知道自己姓氏的故事,认真地书写自己的姓名,善待自己的家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把图腾引入课堂,当学生看到这些文字画的时候,充满新奇。学生在发现图腾的神奇之后,纷纷高呼:“我也要学写!”我们趁热打铁,进入第三个活动。

3.在绘制姓氏卡中,感受古文字的魅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为学生分发了设计精美的卡片,并提供了每个学生姓氏的小篆字形,首先带着学生学习认识这些姓氏,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观察小篆和楷书的区别。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姓氏卡。学生兴味盎然,涂色,画字,交流,很快就完成了姓氏卡的绘制。这个活动甚至延伸到了家庭,学生为家里的每一位跟自己姓氏不同的人做了姓氏卡设计。

通过上述三个活动,学生共同创编了班级姓氏歌,还了解了部分姓氏的来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姓氏的愿望,同时通过小篆字形的书写,把学生引入到了古文字的摹画中。学生学习古文字,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经典阅读一样,就是为了经历古文字一番,因为古文字不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因为有了这种浸泡的经历,学生将没有疏离感、陌生感,会感到好玩,知道汉字小时候和他们小时候一样,曾经稚嫩,曾经很形象、很直观,和他们的思维是一致的。

二、俗文字学广泛的资源

如上文所言,俗文字学是在民间被老百姓广泛使用的文字材料,实践中的智慧决定了俗文字学材料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几乎各个行业都有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比如商家的招财进宝图(图1),民间的学好孔孟图(图2),黄金万两(图3)等,都是对文字的解读和重组。

(图1)

(图2)

(图3)

字谜也属于俗文字学的范畴,如表里如一(回),一饭一千金(娄),果断有力(男),孔子登山(岳),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金),唇齿相依(呀)……

拆字的对联,也就是楹联中的文字游戏也是无理据拆字,属于俗文字学的范围。《红楼梦》中就有大量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给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用“子系”暗指迎春出嫁的男子姓孙(孫)。再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两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人穷双月少,衣破半风(風)多”,用来指世态炎凉,双月为“朋”,半风(風)为“虱”。

总之,来自民间的俗文字学几乎无处不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体味到民间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在汉字音形义三个方面其实都可以大做文章,并且极具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三、作为教学资源的俗文字学如何与科学的汉字学平衡

俗文字学在汉字学家看来其实就是错误的文字解读。这样的解释其实很多,比如:“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蚯蚓的“蚓”字中“引”是虫子爬行曲直曲直的过程……这种解释,是为学院派所否定的一个解字的流派。即便是在课堂上,最后引导学生书写小篆,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还是落在了小篆的书写上,而小篆的书写,则属于科学汉字学的范畴。

正如上文所言,俗文字学和正统的文字学一直就是一个共同存在的状态,庙堂有庙堂的,江湖有江湖的,有时候会产生交集,但彼此相安无事,向前发展,掌握正统文字学的知识分子经常也会通过俗解汉字来体现机智与才情。这种俗解中有一定的联想,在不合理中求得联系,既是记忆术的一种,也是意图为中断解释建立联系,这也更加说明汉字作为表义体系的文字,其强大的表义同化特点。同时,俗文字学中也有大量充满智慧的对联、谜语、谐音、艺术字等材料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热情。

因此,在解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像这个课例一样,最后落点在科学的文字学基础上,同时也积极开发大量的新资源,应用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来,可以作为故事讲给学生,可以作为练习,请学生来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其对汉字有持久的热情。同时这节课也对部编教材《姓氏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猜你喜欢

文字学小篆图腾
宋伯军小篆作品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小篆香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