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语用”教学点举例

2018-03-29郑明江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翠鸟自然段中心

◇郑明江

“语用”是阅读教学的“半壁江山”,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语用”教学贵在让学生感知文本的遣词用语之妙,体悟作者的布局谋篇之法,从而习得相关的写作技能。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都可以从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来渗透写作因素,训练表达技巧。然而,诸多语用教学与训练的“点”是隐没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它们不可能自己跳出来,就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捕捉。因此,教师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就一篇课文而言,“语用”教学点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学情认真甄别和筛选,选取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价值的“点”进行教学与训练。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中年级教材为例,提供了部分课文的“语用”教学点。其目的是抛砖引玉,供教师参考借鉴与研究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举例只是提示“语用”教学点,分析其运用语言的妙处及表情达意的作用,而没有提供相关的施教策略。有些表述也只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的文本解读和教材赏析。教学时老师们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科学的导学方法和训练方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知和体悟。

三年级上册

《秋天的雨》

1.比喻:秋雨是“钥匙”,秋雨是“颜料”,树叶像“小扇子”,枫叶像“邮票”,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运用比喻句,使句子生动优美,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2.拟人: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菊花仙子、频频点头、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躲在小雨滴里、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被那香味勾住、油亮亮的衣裳。

——运用拟人句,同样使句子生动优美,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然会显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3.总起与总结、总写与分写、中心句(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雨的颜色丰富、秋雨的气味好闻、秋雨能传递信息→秋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无论是篇章还是语段,“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者读起来就容易把握顺序,掌握要领。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总起句或总结句中,这样主题就更鲜明。

《富饶的西沙群岛》

1.总写与分写、中心句(段):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开始点明中心,这样,读者读下面的文章就心中有数了,就会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去解读文本、分析文意了。分写各处景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者读起来就容易把握顺序、掌握要领。

2.写出不同景物的突出特点:海水——颜色美。海底——动物多。海滩——贝壳奇特、海龟有趣。海岛——鸟多。

——让学生感知:描写事物要抓住这个事物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来写。

3.举例: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珊瑚——“有的像……有的像……”。鱼——“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举例,可以让读者对相关事物的理解更具体,更有直观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小兴安岭》

1.一条明晰的主线:“树”是本文的一条主线,开头和下面的春夏秋冬四季都写了树。

——让学生感知:描写事物要抓住这个事物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来写。

2.三个四字叠词:第3自然段出现了三个四字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一个自然段(一句话)中,连续出现三个四字词语,且都是AABB式叠词,都是形容树木茂盛的,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叠词往往有加深程度的作用,而三个叠词连用,就更加显示出树木的茂密美观了。

3.三个精妙的动词: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抽”强调枝条长得快,“封”强调枝叶密、遮得严,“浸”强调雾非常浓。三个词都用了比拟的手法,使描写更为生动形象。

三年级下册

《翠鸟》

1.外形描写:颜色——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形状——小爪子、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

——颜色丰富鲜艳,形状小巧美丽,突出了翠鸟极具个性的外形特点,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翠鸟的有形有色、玲珑可爱。

2.动作描写:紧紧地抓、轻轻地停、一动不动地注视;蹬、飞、叼、贴。

——前面写静态的动作,多用强调程度较深的叠词,突出了翠鸟的机灵专注;后面写抓鱼的一系列动作,突出翠鸟的迅速敏捷。

3.比喻:头上的羽毛(像头巾)、背上的羽毛(像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衬衫)、(像箭一样)飞过去。

——将翠鸟的毛色比喻成人的衣着,使翠鸟的形象更为生动真切、活灵活现;将翠鸟的速度比作离弦的箭,突出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燕子专列》

1.开头设置悬念:燕子是候鸟……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文章的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第2自然段开头说“事情是这样的”,这种写法,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为了弄清问题,解开悬念,就一定会阅读后面的文章内容。

2.既有“面”的叙述,又有“点”的举例: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

——点面结合,可以让读者获得既全面又细致的阅读信息。“面”的叙述是居民们“冒着……顶着……踏着……寻找……”。“点”的描写是贝蒂“一个人”“十几只”“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一点也不在乎”。这样的点面描写,自然会使读者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

3.比喻与想象: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因为是乘火车,所以把燕子比作“客人”(旅客),这样的比喻十分贴切,“客人”的比喻也让人们对燕子有了亲切之感;由燕子的唧唧喳喳,想到它们在感谢人类的保护,这种想象同样也非常贴切,将燕子赋予人的情感,读起来会更加真切动人。

《检阅》

1.点明中心的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文章结尾处用观众的议论来点明中心,显得自然巧妙。“另一名观众纠正说”(这些……),使文章的中心(主题)更为突出鲜明,因为本文主要是写儿童队员们的“棒”。

2.根据中心确定内容的详略:详写检阅前的准备情况,略写检阅的过程。

——本文的中心不是描述检阅的经过,而是突出“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将儿童队员们急人所急、将心比心的行为表现写得越详细,就越能突出中心。

3.第6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谁去跟他说呢?

——文章的第6自然段五句话全是问句,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语段,那么它要表现的肯定是非常特殊的人物情感——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儿童队员们此时此刻急人所急、将心比心、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四年级上册

《鸟的天堂》

1.用词精妙得当: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只要细心品味就不难发现,这些动词用得都非常精妙得当,竹竿用“拨”,桨用“划”,“动”和“移”都强调速度很慢,“堆”强调绿叶的茂密,船在水中用“泊”而不用“停”。

2.想象丰富贴切: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描写榕树及其绿叶,为了更为真切生动地传情达意,作者开启了丰富的想象大门,让读者看到了活生生的生命显现。

3.描写逼真细致: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这几句话将鸟的动态画面描写活了,写神了,突出了鸟的多、鸟的活跃、鸟的可爱。

《猫》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开宗明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老实而贪玩,贪玩而尽职,温柔可亲而一声不出,什么都怕又那么勇敢。

——本文的中心是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通过描写猫的古怪性格来体现的,而“古怪”则是通过猫四个方面的矛盾行为来表现的。看似写古怪矛盾,其实处处透露出作者对猫的爱怜与赞赏。

2.字里行间表达喜爱之情: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

——在稿纸上踩出几个猫爪印,这本应是写作人最讨厌的事,可在作者的眼里,脏脏的猫爪印成了小梅花,成了艺术品。淘气的小猫折断花枝、打掉花朵,这本应是养花人最忌讳的事,可作者却认为那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字里行间掩饰不住欣喜疼爱的情感。

3.关联词语的运用: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这几组关联词语的运用,突出了猫贪玩和不高兴时的倔强个性,表现了猫捉老鼠时的耐心与毅力,真切地反映出猫的古怪性格,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对猫的理解、认可甚至敬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环境描写的反衬作用:阳光洒满、美丽的、晨风、甜丝丝、香气。

——开头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反衬小钱的病重垂危:“苍白的脸”“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优美的环境与严重的病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将环境描写得越美好,就越能反衬出小钱的可悲与可怜。

2.同样的用词,不同的作用:小钱“静静地躺”;那位青年“静静地躺”。

——两个“静静地躺”用词完全一样,可是所强调的意思却完全不同:小钱“静静地躺”,暗示的是他的病情很严重;那位青年“静静地躺”,暗示的是他为了抢救大陆同胞而不顾可怕的地震余震。

3.新颖巧妙的命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题是一种寓意,“生命桥”指的是海峡两岸同胞的爱心,是爱心让病人转危为安,是爱心让生命得以延续,是爱心让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世代相传。

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1.明线与暗线:本文的写作明线是作者的游览顺序(经过),暗线则是“泉水(溪流)”。

——本文五次提到“泉水(溪流)”:一路迎着溪流、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和不少文章一样,明暗线并进的写法,可以让所记写的事情(事物)条理更清楚,描绘更细腻,表达更真切。

2.精准的用词:“满”与“精神”;“时而”与“时时”;“挤压”与“感觉”。

——“满”与“精神”写出了映山红的多与旺盛;因为有溪流时而宽窄的变化,所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有“时而”才有“时时”);“挤压”与“感觉”写出了作者因洞又小又黑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3.形象的描绘:船小——怎样小的小船呢?洞险——“挤压”“感觉”。外洞——“大会堂”。内洞——“十来进房子”。

——描绘事物具体细腻、生动传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船小得“没法容第三个人”,洞险得“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外洞、内洞的面积大小,都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

《中彩那天》

1.首尾照应:“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文章第1自然段用母亲的话点明主题,最后一段用“我”的深刻体会点明主题,这样前呼后应,首尾关照,中心(主题)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2.衬托:用“我”的惊喜反衬父亲的不高兴;用父亲的“梦寐以求”反衬他送还汽车的决心。

——中奖后,“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几次兴奋地想上车”,而父亲却是“神情严肃”将“我”赶了下来。这种反衬手法,写出了父亲当时内心极不平静的思想斗争。梦寐以求得到汽车,得到汽车却不高兴,这同样是反衬手法,突出了父亲的内心矛盾。

3.铺垫: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文章的前面写这些,是为父亲中奖得到汽车而做的铺垫,尽管梦寐以求,可得到了汽车却又不要,这就更加凸显出了父亲品质的高贵。

《鱼游到了纸上》

1.丰富典型的标点符号:引号、冒号、分号、感叹号。

——引号,除了引用原话,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作用,而本文的“泉白如玉”“认识”“特别”“福利工厂”,或引用,或强调,或否认,如此集中、全面、典型的引号运用,无疑是十分难得的训练点(线)。

2.突出主题的重点语段:第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语段,详细描述了那位青年画鱼的经过。

——“静静地画画”“一丝不苟”,强调了画得专注。“有时……有时……”写出了画的过程。“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突出了画法的灵活多样。“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则是强调鱼画得极好,点明了主题。记事的文章往往都应该有这么一个突出中心、凸显主题的段落。

3.举止特别的主人公:呆呆地站、静静地看、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忘记了自己、聋哑人。

——因为作者开始不知道那位青年是聋哑人,所以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他的“特别”,这样,就使得故事有了悬念,情节有了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写法自然会更加吸引读者。

猜你喜欢

翠鸟自然段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白描画禽鸟(八)
秋天
翠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美丽的秋天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家长切莫学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