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8-03-28杨光琼
杨光琼
摘 要:初中历史是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习,同时历史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知荣辱、明事理,从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感受历史责任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历史,感受民族之根源,对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低效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探究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运用;必要性;原则;方法
一、引言
中国历史蕴含着非常的传统文化,所以初中这个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注重历史教学的开展,引导初中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为民族振兴做出贡献。但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运用历史故事的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表现出学习目的性不强、不专心听讲等问题。另外,初中历史知识与我们当今时代距离较远,很多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氛围沉闷枯燥,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教学效率低,只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把他们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使其积极主动的高效学习;另外,还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强气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从而构建高效课堂,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1.历史故事的趣味性
历史故事的运用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所以教师在选用历史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趣味性特征,要易于解读。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让学生看到曹操的聪明才智,更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2.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初中历史教师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该具有真实性,要让学生看到历史的真实的一面,这样他们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也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统一国家的建立”时,对于秦朝的历史状况就不能引入《甄嬛传》里面的内容,这些都知识小说虚构的,只有运用“商鞅变法”“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等,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实的历史知识,实现知识教学的目标。
3.历史故事的目的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正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应该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不能只是单独地去讲述故事,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和选用故事。例如对于“魏征进谏”这个故事,教师应该主要让学生从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的开明,了解“贞观之治”的盛况。
四、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1.课堂导入,吸引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学生在刚上课时候很难迅速从课间的放松心情中转换过来,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运用历史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就可以一上课就为学生讲述“霸王项羽”这个故事,从这个英雄形象出发,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之后再引出“伐无道,诛暴秦”和汉朝建立的内容。
2.课堂引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很多历史知识比较的枯燥抽象,如果仅是照本宣科的讲述,学生很难的理解和掌握,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用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历史知识,并且更加深刻的记忆和掌握。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勃兴”时,对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倡导的逍遥无为思想,这类深厚的哲学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引用“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课后巩固,拓展知识
在經过课堂上知识学习之后,及时进行课后的总结和巩固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消化和掌握知识,让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在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精神已经十分疲惫,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坚持听讲,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例如在盛唐经济讲解过程中,最后可以运用“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个故事来收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大唐盛世的历史。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图书馆阅读或者网上搜索,寻找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等成语故事,感受历史的魅力。
五、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运用历史故事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武.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旬刊,2015(12):377.
[2]张影.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分析[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