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社区法律纠纷制度分析
2018-03-28杨烨曦
杨烨曦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矛盾问题频发,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完善城市化社区法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的制度构建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社区法律纠纷 制度构建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化社区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城市化社区建设毕竟还不十分完善,基于利益关系的各种纠纷频发,并且呈现复杂化、多发性、由个体冲突向群体扩散的趋势。本文调查了我国城市化社区的生存现状,认为和谐的城市化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吁国家构建完善的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制度来维护基层社区的稳定和团结,对社区群众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提供了参考建议。
一、我国城市化社区的生存现状
我国城市化社区的发展带给基层群众很多的生存便利。例如,社区可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社区便民服务活动以及社区自治活动来丰富社区民众生活,解决社区民众问题,为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城市化社区也会存在各种利益矛盾,容易引发各种暴力冲突和法律纠纷,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社区纠纷呈现多发性和复杂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社区管理日益走向成熟。而在社区自治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社区纠纷频繁发生,纠纷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例如,拆迁补偿款问题、物业管理问题以及业主之间的各种民事纠纷等。这些纠纷大多涉及面广,关系复杂,所需时间较长,有的只能通过起诉等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有的却可以借助其他私下和解的方式。
(二)依法维权退居其他救济渠道之后
虽然在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够通过其他救济渠道来解决矛盾,人们不愿意诉诸法律,总是有一种畏惧诉讼的心理;而且一旦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占用的时间较长,牵扯的精力更多。人们宁愿借助第三方或者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以达成彼此认可的协议来化解矛盾。因此,行政调解和法律诉讼等方法虽然具有公信和强制的效力,但是其调解效率低下使得法律手段还需退居其他救济手段之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亟待改变。
二、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制度的构建
城市化社区建设发展得越成熟,遇到的各种法律纠纷问题也就越复杂。为了保证社区各业主之间、业主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以及不同社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避免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暴力冲突,维护社区基层群众生活的稳定,单靠没有法律强制效力的私人化解方式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应该尝试建立城市化社区法律糾纷制度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其作用简述如下:
(一)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维护社区基层秩序
城市化社区的基层秩序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能够和谐相处的关系。一旦社区人员或者不同社区之间产生了矛盾,良好的基层社区秩序就会被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关系造成很多社区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社区也会因此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社区建设受到阻碍。
(二)法律纠纷制度能够维护公德和正义
法律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和维护者。因此,我国城市化社区复杂的矛盾关系最好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虽然在现阶段,人们更愿意通过第三方或者涉事双方协商解决,但是,一旦在解决的过程中或者问题解决之后出现一些后续问题,利益受损方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制度构建策略
(一)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
当前人们对法律纠纷解决方式的不认同很大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一旦在生活中出现较为突出的矛盾,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可以依据那些具体的法律条款来维权。因此,社区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措施来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举办普法培训班和法律讲座,通过对具体的法律案件的解读来提高人们对法律约束力的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区是基层的群众组织,我们有必要把依法治国的国策传递到每个家庭,让人们意识到法律是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最有力的保护工具。
(二)改进现行司法和执法机构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司法和执法机构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构,一旦人民群众需要,就需要急群众所急,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我国的政府、司法和执法机构往往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缺乏服务意识,在执法过程中拖拖踏踏,效率低下,让渴望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的社区群众望而生畏。因此,执法机关应该改进现行的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减轻群众负担,让社区群众逐渐认识到法律的约束力和政府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城市化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产物,也是我国的基层群众组织。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解决社区民众之间的各种矛盾,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宣传,转变司法和执法机关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制度,让基层社区群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法律纠纷的时候,有健康有序的法律纠纷解决机制来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