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蔬菜栽培技术

2018-03-28付建志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害化学农药化学防治

付建志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也是国内国际市场流通领域的重要商品,开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市场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的蔬菜,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人民对“菜蓝子”的需求,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二是通过研制、筛选和配套、综合开发应用“无公害” 蔬菜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生态技术的形成,用地与养地的结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生态效益;三是可以带动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环节的开发与兴起,繁荣市场,壮大经济。总之,发展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有着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蔬菜公害的种类:

在蔬菜上,公害大约可分为三类:

1.1 农药:比较主要的有:有机氯包括DDT、六六六,其特点是累积性强,不易分解。对人畜的肝脏和中枢神经有损害;有机磷包括对硫磷、甲胺磷等高毒品种:易分解,其毒性为抑制胆碱脂酶,可因呼吸困难而引起死亡。轻时可引起慢性头痛,记忆减退;菊酯类农药包括敌杀死、速灭杀丁,无高毒,但对昆虫天敌、蜜蜂的的毒性较大。

1.2 化肥:目前对环境污染最厉害的是氮肥。这是因为氮肥用量大,流失严重。它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方面:①污染大气。②对水体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③对农作物产品的污染:主要的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1.3 其它(包括病原菌、工、农业三废)主要的有二氧化硫、氯气、含毒塑料膜。值得注意的是蔬菜对一些污染物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一般可达3~6倍。在蔬菜上毒物的含量要高于土壤的含量。

2 无公害蔬菜生产要点

所谓“无公害”蔬菜不是没有任何污染,而是产品中有毒物质不会造成公害。

利用栽培、人工管理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或减轻危害。

2.1 坚持以农业无公害栽培技术为基础。

①品种上应选用抗病品种。目前主要蔬菜抗病品种有:抗霜霉病、角斑病的黄瓜;抗病毒病的甜椒;抗叶霉病的番茄。其次选用生态防治:棚室蔬菜更要加强管理,人为的对水分、空气和温度的控制,使其生态环境有利蔬菜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的繁殖和侵害,主要采取放风降温、高温闷棚、施药后提温排湿、滴灌、嫁接等措施。

②地块选择上,应该是离工厂、医院等三公里以外的无公害污染源区,农田大气环境、灌溉水质和土壤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種植地块的土壤应土层深厚肥沃,结构性好,有机质含量达2~5%。

2.2 实施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干热处理:含水量小于10%的种子在70℃以下处理72小时,可以防治霜霉、枯萎、菌核、疫病、灰霉、黑星、炭疽等多种病害。

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在50℃左右的温水中,持续搅拌浸种15分钟,可杀死甘兰类、果菜类、瓜类种子表面附着的致病菌。

药剂处理:茄果类、瓜类种子可用0.1%高锰酸钾药液,在50℃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处理20分钟,捞起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即可。

2.3 科学的采用化学防治

无公害蔬菜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病害流行、虫害爆发时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既要防治病虫为害,又要减少污染,使上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化学防治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有效措施,而且在一些病虫的防治上是唯一有效措施。只要采取科学的施药方法,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就可避免农药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的可能。在农药的使用上,既要对症下药,又要掌握好用药时间和用药量。

在化学防治上坚决禁止使用甲胺磷、呋喃丹、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3911)甲基异柳磷、五氯酚钠、杀虫脒、三氯杀螨醇等农药,包括含上述成分的混配制剂。

使用化学农药,采收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即在最后一次用药后,隔一定的天数才能采收上市。

2.4 科学使用肥料

根据蔬菜作物的营养需要配合施肥。选用腐熟的厩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辅以矿质化学肥料。禁止使用城市垃圾肥料。生食蔬菜禁用人畜粪肥作追肥。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否则可能引起菜体硝酸盐积累。

首先应增施有机肥作底肥,亩用量在4000公斤以上,尽量减少化肥的应用量。二是要应用生物菌肥以提高蔬菜产品的品质、产量及抗病力。三是要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作者单位:1610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猜你喜欢

公害化学农药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问题出在哪?
日本公害事件受害者的救济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
警惕!动物尸体成社会新“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