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分析

2018-03-28苏晴

商情 2018年7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上市公司问题

苏晴

[摘要]担保是指通过法律手段为出资方实现债权,以借款人或第三方的信誉或等价的财产保证借款人履行债务的行为,该行为是一种多方面的信誉考核,是对担保方和借款方实现还款行为的一种制约;担保行为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担保的形式与作用也在不断改进与发展,在现今阶段,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成为了担保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频率与日俱增,但受到了公司管理、当前制度和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无法控制的影响,促使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担保业务中的风险也空前巨大。

[关键词]上市公司 对外担保 问题 风险防范

0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业务也随之兴起,担保业务开展之处就受到了广大贷款群众和银行放贷者的一致认可,于此同时允许多方提供信用保障行为为借贷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得担保业务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担保的工作业务也随之增多,在金融行业和借贷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状及隐患

1.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可担保的资金数额也日益巨大。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业务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相互担保,其出发点是保证上市公司的日常资金周转,在贷款是需要向银行出示第三方担保和自身产业抵押,为了能够向银行贷取超出自己还款能力的巨额资金时,上市公司就不得不寻求其他企业帮助,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担保的想象也随之产生;二是提款机形式的担保,该行为根本目的是上市公司的不怀好意出资方的利用上市公司对其他出资人和旗下其它产业共同为其担保以获得巨额的资金,使得上市公司内部瓦解导致入不敷出,这种恶意担保行为需要担保人提高警惕以免损失巨大;三是上市公司为旗下其它产业担保,此种担保形式具有十分明确的好处,在为旗下的子公司筹备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减少了其他股东的参与和干涉,用信誉优良的上市公司为担保方能为旗下产业获取充足的资金铺平了道路,但旗下公司的产业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等不确定情况时有发生,子公司的补还贷款的能力得不到保障,可能影响到整体公司的发展。上诉即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今发展状况。

1.2上市公司管理机构存在隐患

现阶段国内市场过分注重资金融合的工作,而公司的管理结构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了国有企业向上市企业转型过程中缺陷和冲突十分明显,集中体现在市场上的资金股份基本全部属于国家,股权的合理分配得不到保证,召开股东会议时无法提出有效建议来保护各个股东的权益,会议内容和职权空白无力,形同虚设;管理人员对履行自己工作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十分模糊,无法对相应的事件进行评判,没有自主工作和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董事会变得可有可无;而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权力,组成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管理的方面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导致监事会的工作水平得不到信任。构建合理得公司管理机构才能杜绝担保出现的相关问题。

1.3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有大部分上市公司无法对担保可能已引发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知和相应的管理,引发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出现的严重问题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当今市场上依旧存在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形成风险管理意识,由于过去的经营观念深入骨髓,无法对周围隐患提前做出应对政策甚至对存在的隐患视而不见;国内上市公司在对外部产业或人员进行担保的前期审核工作中,无法对担保该项事件所需承担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借款人的资产总额、出资和收入比、信誉进行全面评定,使得公司担保信息不明确;上市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后,缺乏对借款方的监视与管制,无法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产生与最大化挽回经济损失的有效措施;因为无法做到对风险的合理评估和对借款方有效的监控,导致了担保分险最终无人问津,而再加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担保所需承担的风险十分巨大。

1.4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现如今的贷款业务的资金流通主要存在有被担保的借贷方和出资方银行之间,因此不单单上市公司对担保方需要有足够的认可,银行的资质和信誉调查所得到的相应信息不全面和审查工作不具体同样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造成了隐患。在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银行的经营理念一直都是大尺度放开,为了加大社会占据的份额和银行自身创造更多利益而漫无依据的放大了信誉贷款的尺度和限额,而对于客户的信誉度、实际收入状况、企业管理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由于以上原因产生的信誉贷款的风险就转嫁到了上市的担保公司头上,对上市公司担保业务的合理发展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1.5信誉体系和担保法律不健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待改善,导致了国内的信用担保制度相对落后,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许多纰漏,信誉观念同样在社会和百姓的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导致相关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被担保方的征信报告在源头上就不完善,为担保带去隐患;就现阶段国内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担保方面的相关规定和管制还不够完善,其中一项是针对非法担保,有些在职人员肆意利用自己的权利或者有意编造和改动被担保方的实际状况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上市公司的经济和信誉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但最终法律责任只存在于借款方和担保方,当权人和责任人完全逃避了法律的制裁;综上所述相关法律法规急需完善,以确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防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

2.1谨慎选择被担保对象

上市公司在对外做出担保工作前,要慎重选择被担保对象,了解被担保方的经济状况,从整体角度观察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宏观制度、企业规划、金融借贷体系、纳税现状等,这些方面对产业的维持与进步起到决定性作用,被担保方的产业发展顺利将大大减小上市公司对其担保的风险,如果被担保方的财政收入很少甚至亏本运行入不敷出,对上市公司的担保存在巨大的风险;对被担保方的信誉进行多方面评定,通过社会调查、信誉调查机构、银行等多个渠道获得该用户的准确信息,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进行结合,以确保被担保方的偿还能力,在具备偿还能力的前提下,要充分分析被担保方是否有意愿去偿还欠下的债务,把上市公司担保分险降到最低;担保后,对借贷方所获得的担保资金的去向和用途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资金用到合理的、可行的消费和建设中,按最初计划对资金的合理运用,以确保该项目的盈利性和快速发展,以去报如期偿还所拖欠的债务。

2.2合理确定对外担保金额

担保的全部过程中,担保额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所需要面对的担保风险的严重程度。额度制定的基本要求是,上市企业对外担保的理论最大金额与企业自身总资产、产业自身对外债务有直接关联,所以,合理的制定对外担保额度,即使担保工作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把担保风险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2.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

改变过去我国“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从根本上把上市公司的管理权交给广大的公司股东,加大管理人员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和受贿现象,提高股东会议的质量,对有待决定和考证的相关事宜做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以达到决定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董事会成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权益,做好董事会应用的责任与义务,监事会加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改正,把损失和风险减到最低,各个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把上市公司的担保分险降到最低。对风险发生前做出合理的预测,风险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随时随地对担保风险进行分析、排查,保证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工作安全、愉快的进行。

3结语

為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社平稳高效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提升,国内各个行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关键,帮扶现有产业扩大规模增加产业项目,确保更多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得飞跃性发展,资金的合理投放与提高税收收入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业务为该任务提供了前提条件,为广大借贷者提供了创业资金的同时也为银行放贷方提供了保障,使得担保业务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为金融行业和借贷行业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业务在为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对外担保出现的问题对上市公司自身来说存在巨大隐患,笔者在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阶段的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把对外担保的风险降到最低。在确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安全性同时,把社会资金合理的调动起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上市公司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