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组织新媒体阵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28李鑫
李鑫
摘 要: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和迅捷,给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要顺势而为,面对挑战,要积极应对。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努力搭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平台,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积极回应青年学生需求、引领时代潮流,及时做好舆情应对。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249-02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信息传播变得便利而迅捷,人们不再囿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能随时随地地接收和查询各种信息,但同时也迎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各种不加筛选的信息充斥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肆意地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给青年学子带来了危害。青年人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深深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高校团学组织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的思想引领工作,是目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地回应问题,从关注青年需求、拓展网络渠道、搭建新媒体平台、创新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思想引领要有发声平台,还要有人才队伍和制度保障。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讲道:“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影响青年、回应青年、助力青年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地发声和引导,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思路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要坚持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起一批全方位服务的新媒体矩阵,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创建一个高标准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保障制度。
1.搭建平台:媒介影响多面发声,传播渠道全面覆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传统传播手段,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传播内容丰富性、受众的到达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学院为例,因自身专业特点,很早就投入到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中,学院在平台建设、群体覆盖、内容特色等方面已卓有成效。在平台建设中,学院曾尝试探索过贴吧、微博、微信等各类平台,最终确立了以微信为主、微博为辅的平台策略。
在确立了以微信为中心的平台策略后,学院结合当今媒介分众化的趋势,从咨询服务、科研学术、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内容平台构建,不仅做到了对学院青年的覆盖,还做到了对外部青年的辐射。新媒体平台不仅专注学术科研的内容推广以及线上线下的联动,还为同学们传递学术前沿最新动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并运用大数据、图表化等手段进行内容产出,将理论前沿应用化、实践化,产生了良好反响和出色成果,数篇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
2.组建队伍:校园内外联动培养,三方共建人才队伍。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不仅要有专业的平台,还要有专业的人才。高校团组织的新媒体队伍不同于媒体行业,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骨干。因此,如何发挥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可以从学生、教师、业界三个角度开展培养和教育,努力组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学生角度,做到“专职化”与“兼职化”相结合。专职化,即以学生骨干专门负责平台的日常维护以及内容产出;兼职化,即发动学生资源,为平台提供通讯线索或作品成果进行内容整合发布。此外,定期举行经验分享会,组织有经验的同学或高阅读量的文章作者进行分享,厘清运营思路。
教师角度,做到“言传”与“身教”相依托。言传,即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定期对学生运营人员进行媒介素养以及新媒体理论的指导;身教,即指导老师要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平台运营以及内容产出,对学生隊伍进行良好示范和引导。
业界角度,做到“集中化”与“长效化”两手抓。集中化,即在集中时间,邀请业界知名媒体人士或相关知名平台运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长效化,即不仅注重短期的课程培训,还应与业务导师建立联络机制,发挥业务导师在媒介素养、从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做好指导工作。
3.制度保障:各段流程精准把控,三个层次建设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高、实、严、新”,即站位要高,内容要实,要求要严,举措要新。”新媒体时代的思想引领也应遵循“高、实、严、新”标准,拒绝庸俗化、抵制恶俗化、远离媚俗化。落实高标准,制度建设是关键。以学院为例,目前从专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三个层次对新媒体内容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
专题策划为第一层次,在内容的创意阶段,就应进行严格把关,注重内容的时效性、贴近性、趣味性,拒绝选题的低俗性、重复性、怪异性,站位要高,题材要新;信息采集为第二层次,注重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落入眼球经济的窠臼,拒绝不实信源与不确切消息,要求要严,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应努力辟谣;内容制作为最后关卡,注重行文逻辑性、内容联系性以及文章的影响力,内容要实,切忌夸夸其谈,言之无物。
二、运作机制
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努力实现线上和线下联通、软件和硬件联通、校内和校外联通,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以学院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一些探索。
1.线上和线下活动联通,内容和形式推陈出新。线上宣传要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活动形式,加大推广力度;线下活动则要利用现实优势和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提升思想内涵。线上传播可以使得宣传最大限度地覆盖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将活动过程同步直播,采用多种传播手段联合推进,营造最浓厚的舆论氛围。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精品活动,用活动来支撑内容,用内容来充实平台,把平台打造成传播渠道,方能实现团学组织的自身价值。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电视公益广告大赛将优秀作品在学院网络平台上进行展播,该活动在引领思想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基础上运用图像技术,策划了穿越照,将百年来的老照片和最新的照片进行剪辑组合,故人和新景同框、历史与现代交融,把爱国、爱校用一种梦幻般效果呈现,该活动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青年学子的关注,在时空交错中,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校教育融入其中。
2. 软件和硬件建设联通,共同形成舆论合力。“内容为王”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平台建设是基础,内容产出是关键。团学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能否吸引青年学生关注,主要在于其是否贴近学生需求、反映学生心声、维护学生权益。因此,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进行引导。时刻关注校园舆情的发生和发展,面对突发校园事件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及时和勇于发声,多渠道、多平台发布,形成舆论合力,避免谣言的传播。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关心学生需求,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研判可能出现的舆情,做好舆论引导。
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一大难点就是教育对象是已初步形成自己思想和有一定社会接触的成年人。如果思想引领只是一味地道德教化,则物极必反。所以学院公众号利用一期一会的约会意识,每周发布一篇“一周荐”,从美食到旅行、从电影到书单,青年人所关注的,它都能满足你。同时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几次校园突发事件,都能奔走在其他渠道的前端,跟进事件,消除恐慌。从软文做起,情感牌可以为公众号收获一批稳定的受众;及时传递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又能为平台树立起公信力,做到时刻掌握舆论的风向标。
3.校内和校外渠道的联通,扩大思想辐射范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平台的内容生产,“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平台的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内容,另一方面也和“把关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和相关校外媒体建立联动机制,对于提升平台的影响力、提高学生骨干的实操能力、保证内容的生产质量、扩大思想辐射范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团组织的新媒体平台,不应该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校内,更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利用市场规律,创造经济收益,让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文创产品近几年十分火热,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发文创产品,既有利于在自媒体中脱颖而出,又能利用文创产品扩大潜在受众,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提升平台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另外校内平台目标人群比较明确,也有一定量的关注度,如果和校外媒体合作就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比如就青年人关心的一些话题联合发起讨论,或是评选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等活动,不仅能扩大自身平台影响力,同时也能借力使思想引领对学生形成全方位的影响和覆盖。
团学工作贵在创新,创新重在持续发展。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共青团组织要旗帜鲜明地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积极搭建新媒體传播平台,团员干部要努力提升媒介素养,了解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引领时代,努力做到不断创新、持续创新,培养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振友,赵星,石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55.
[2]赵莉.手机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20):50.
[3]杨希.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