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使用角度辨析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定位
2018-03-28赵志强
赵志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科社概念使用中一词多义、多用的现象对学科定位造成严重干扰,不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深刻分析科社概念的使用乱象及其起因,区分概念使用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对于厘清学科定位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科社学科建设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坚持学科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努力提高学科的地位和声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定位;概念使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13-02
从改革开放至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研究如汗牛充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也逐步沿着“先建立,后完善”的轨道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來,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实践发展迫切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依然存在,给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扰,导致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由王怀超教授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发行的《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列出专门篇幅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学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笔者就个人的学习研究从概念使用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定位谈几点思考。
一、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使用乱象对学科定位的干扰
1.“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一词可以指学说、运动、制度,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而“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更有多种含义,比如作为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的使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的使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根据列宁的说法把马克思主义分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思潮使用(与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流派并列),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后人对其思想的发展使用,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使用等。需要指出的是,当“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使用时,实际上也就是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的意思,这与革命导师最初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本来意义不谋而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1],可见他们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初衷仅是为了让人们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而现实中“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却远远超出革命导师使用时的本来意义。
2.概念使用乱象对学科定位的干扰及起因。一词多义、多用的现象是“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出现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学说、运动、制度以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自然形成的,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并无不妥之处,但是客观上造成对学科定位的严重干扰。这种干扰聚焦在两种争论上:即我们是要在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意义上确立学科,还是要在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意义上确立学科?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有了一级学科,因此第一种确立学科的方式就没有了必要性,而如果按照第二种方式,科学社会主义应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根据最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①“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2)”作为“政治学(0302)”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这种划分方法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实际上以上两种争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学科定位上的模糊性并不在于是从广义还是狭义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而在于其概念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仅作为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同义语而使用的范围。马克思和恩格斯率先使用了“科学”二字作为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修饰词,若假设马恩当年没有使用“科学”二字,我们今天依然可能会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作为学科名称,如是就不会存在概念的混淆和干扰,而且这并不会影响马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和奠基人的事实(就像西方经济学视亚当·斯密为鼻祖一样,只不过亚当·斯密的著作没有使用“西方经济学”这个概念)。但是革命导师使用了“科学”二字,并且规定了其使用范围,而后人在实践中使用这个概念时却根据不同理解产生了如前所说的一词多用、多义的现象,这就导致今天我们在设立学科时陷入了话语困境,有的争论甚至容易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使得学科发展困难重重。
二、厘清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定位需区分两种思维方法
1.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是理解科社概念的两种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率先使用“科学”二字修饰“社会主义”并且规定了其使用范围是既定事实,后人在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时发生的一词多用、多义的演化也是既定事实,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并无不妥之处,这些使用的共同点就是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同的概念表达背后反映出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的是从辩证逻辑的角度去理解的,有的则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去理解的,当用形式逻辑去理解本应该用辩证逻辑去理解的表达,或者用辩证逻辑去理解本应该用形式逻辑去理解的表达时,就容易发生概念的混淆。比如,当我们使用以下表述方式时用的都是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还包括后人对其学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当我们使用以下表述时用的是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为学说被理解的时候以上表述只要从广义和狭义上做了界定或根据使用的语境就很容易理解,但是当作为学科名称被理解的时候就复杂起来,因而可能产生前面所提及的问题。
2.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定位应使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确定。高放教授曾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2],其用意应该也是为了避免概念使用时产生的混淆现象以及对学科建设的干扰,但这一提法没能得到科社界的普遍认同。笔者认为既然“学”代表“科学”,“社会主义学”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去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前面加了定语,不利于学科的开放性和发展性(难道还有其他主义的社会主义学?)。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过于泛滥,定义更是上百种,所以用“社会主义学”作为名称面临着同样的干扰。相比之下还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名称较为合适,既能突出学科的科学性,又能坚持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避免给人以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脱离的错觉。笔者以为,“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作为学科名称使用以及在考虑学科的定位时,应该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来确定,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避免陷入话语表达的陷阱,同时也有利于回归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的本意,从而回归学科的本意。
辩证逻辑便于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形式逻辑便于厘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只有先通过形式逻辑排除干扰,明确学科定位,才能进一步上升到辩证逻辑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这里要考虑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一级学科的设立已经排除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义语来设立学科的必要性。第二,学科设立要考虑国情和实际,根据最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中有“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1个学科,二级学科(专业)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4)”6个学科是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这充分说明革命导师的思想和学说丰富的程度足以达到以其本身或者后人对其研究作为学科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组成部分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没有以革命导师的名字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的确是同一个意思。第三,其作为一门学科,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鼻祖,但是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穷尽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内容,因此,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础、研究起点和重要内容,但不能说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第四,基于以上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有两种不同的确立学科的方式,但却面临着使用同一学科名称的情况,这势必造成学科定位的困境。
综上分析,学科名称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为了消除混淆和避免干扰,应该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把与第二方面学科设立方式相对应的学科叫作“科学社会主义(马)”,把与第三方面学科设立方式相对应的学科叫作“科学社会主义”。目前学科设置中将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学科合并,设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2)”,并置于“政治学(0302)”一级学科之下,但这没有充分考虑到以上四个方面,而且目前科社界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是综合性学科,设立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也有不妥之处。
三、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揭示了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革命依靠力量,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诞生。马恩的学说不是空想,不是教义,而是科学。马恩开创了一门新的研究领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他们的学说成为建立学科的基础和出发点,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大厦的牢固根基。根据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把学科名称的概念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并没有丝毫要和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割裂开来的意思,“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另起炉灶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要发展,必须从概念上厘清这些不同,否则不仅容易陷入话语陷阱和思维混乱,而且会限制学科未来发展的广度,阻碍学科的与时俱进,从而也违背了马恩把社会主义当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初衷。
2.坚持学科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使用“科学”二字与“空想”相对,本质上就是为了使人们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建立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学科和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要坚持学科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要坚持科学性就不能脱离其创始人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要坚持独立性就要回归“学科”本意,与创始人的“学说”相区别;要坚持开放性就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学科领域特别是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和积极成果,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对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扬弃;坚持实践性就要不断地及时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轨道推动学科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少理论相对实践的滞后性,不断提升学科直接指导实践的“行动性”。
3.努力提高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地位和声誉。马克思恩格斯用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人类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马恩主要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途径,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特征和轮廓做了预测,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大发展大繁荣:(1)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是一个过程,马恩仅仅开启了这个过程。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下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之前的社会形态更替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更替的最大不同就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没有被人们所发现,而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中,人们却发现了这个规律,这必然使这个过程的展开变得不再盲目,但是掌握这个规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比马恩时代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要少,而是更多,这就需要继承革命导师的遗志,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的规律。(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有机系统,唯有一套完整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指导,才能使社会主义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快步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发展要求科学社会主义也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面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做出深刻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但最终还要靠一套宏观综合的理论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形而上学,真正坚持唯物辩证法,在这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责无旁贷。(3)实践的发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向了前台,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社界的学者和专家应该大力推动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和行动,为进一步提高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地位和声誉而不懈努力。
结论:笔者倾向于将作为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作为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严格区分,尽快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一级学科,如果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议使用“科学社会主义(马)”的概念。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0.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