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民本”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
2018-03-28白宇
白宇
摘 要: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先贤大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古代“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对新时期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要对古代“民本”思想给予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将分析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其次,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最后,探讨“民本”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抓细化、抓严化与抓实化。
关键词:“民本”思想;高校;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081-02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要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思想文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廉政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借鉴历史上的廉政思想,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工作。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启示我们:高校廉政建设要抓细化、抓严化、抓实化。
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具有丰富的廉政内涵,无论是孔子的“节用而爱人”,还是荀子的“节用裕民”,抑或是贾谊的“民无不为本”思想,无不闪烁着廉洁、廉政的辉煌光芒。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与研究,继承、借鉴古代廉政思想加强高校廉政建设工作。
(一)“节用而爱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这是集中体现孔子廉政思想的表达。所谓“节用”指的是生活上不奢侈、不铺张浪费,爱惜民力不会在农忙之时安排民众做其他的事情。孔子强调仁政与德治的目的在于,通过施行仁政最终达到“节用而爱人”的结果。“‘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1]孔子主张,执政者要首先做出廉洁从政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实际行动教育人们廉政爱民。“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正人者,先正己。想要他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要做到,否则即便是有命令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所强调的是,执政者用高尚的道德感化民众,以德治国使民众从内心信服。如果做到这样,那么民众就像群星围绕北极星那样对执政者信赖有加。孔子的民本思想不仅从执政者的角度阐明为政以德的道理,而且还从民众的视域厘清施仁政、要节用的理念。这些思想丰富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激励着历代从政者廉洁奉公、拒腐反贪。
(二)“节用裕民”
荀子是“节用裕民”思想的倡导者。“节用裕民”也是其廉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执政效果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无视百姓生活的好坏,那么它必定不会长久。正如荀子所宣称的:“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藏富于民则国家富裕,国家富裕则国力强盛。这些充分说明,广大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然而,在荀子看来只是做到“节用裕民”还不够,除此之外执政者还要力行“宣明”的策略。所谓“宣明”指的是执政者要做到大公无私、秉公用权,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废弃公平、公正的原则。“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无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荀子·解蔽》)民众最为伤心的莫过于受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不怕物质财富不足,只是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不公正。须知“公生明,偏生暗”的道理,否则国家会因为不公而腐败、灭亡。荀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节用裕民”与“宣明”两大主张上,它们分别从百姓与执政者的层面阐发“民唯邦本”的思想观念。
(三)“民无不为本”
“民无不为本”是贾谊廉政和“民本”思想的体现。“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鹏鸟赋》)贾谊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牧民之道务在安置而已”“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与“民无不为本”。贾谊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与思想家,从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廉洁从政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民无不为命”“民无不为功”与“民无不为力”。如果执政者无视民众的生命肆意开展战争,那么国家灭亡的日期不远矣。百姓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百姓存则国存,百姓亡则国灭。国家的进步与富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百姓的辛勤劳作,执政者不能无视百姓的功劳。“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民欲存也。”“民唯邦本”的思想在賈谊《治安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涉及国家的安危,还是君主的名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民。廉洁为官,廉洁奉公是为政者安身立命的法宝,要时刻铭记公正廉明的处事风格,奉公守法、秉公为民。
二、“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智慧,认真学习与借鉴这些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代“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一脉相承,对加强高校廉政建设工作助益匪浅。厘清“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推进高校廉政建设。
(一)“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的关系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包含丰富的廉政文化内涵。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吸取借鉴“民本”思想的精粹,把高校廉政建设落实做好。“廉政文化一直是与贪腐文化相生相伴、相对生长的。由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腐朽没落,文化传统也必然是精华与糟粕瑕瑜互见,此消彼长,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贪腐之风甚至甚嚣尘上,难以遏制,这种情形,一定会在文化上有所反映。”[1]7无疑一些旧思想、旧观念,诸如“一人得道,鸡犬飞天”“官本位”等严重阻碍反腐倡廉工作的进展。廉政文化是高校反腐倡廉的有力武器,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本身就是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得到极大的重视。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下大力气坚决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对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起到积极效用,使“不敢腐、不想腐”的观念深入人心。“廉政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观念,这种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更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人民群众对清廉的渴望是廉政文化不竭的原动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赋予廉政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人民群众的热心参与是廉政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推动力。”[2]高校廉政文化与我国古代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要牢记廉洁从政的原则,长鸣贪腐之警钟,让廉洁之风,廉政之思永驻于心。
(二)“民本”思想中的德治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
高校廉政建设离不开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指引。高等学府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场所,更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高校廉政建设意义重大,涉及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重大实际问题。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始终以广大师生为本,着力解决师生们最为关切的问题。推进高校廉政建设“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3]125-126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德治观念十分突出,以德治国得到历代执政者的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充分准备,时刻推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处处关怀广大学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让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的良好氛围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据主要席位。“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目前,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们要谨小慎微、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下大功夫提高道德修养,恪守道德底线。推进高校廉政建设更要运用好德治思想,使高尚的品德修养与廉政建设紧密相随。
三、“民本”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
古代“民本”思想启示我们,对待高校廉政建设工作要做到具体化、制度化与实践化。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与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贯彻落实。始终做到高校廉政建设工作:抓细化、抓严化、抓实化。
(一)高校廉政建设抓细化
高校廉政建设要抓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廉政建设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因素就在于细节是否做到位。当前,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决策已经表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执行党和国家的决策要从细处着手,认真对待每一个细小的工作环节。坚持“积小胜成大胜”的心态,从细小细微处下足功夫,取得成效。让廉洁从政的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廉政意识具有无形的巨大力量,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运用好意识的约束力。从思想上、源頭上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廉洁奉公的正气。做好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廉政建设的要求。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重视,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加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良好风气是高校廉政建设的任务。高校道德教育与廉政建设要抓细化,从师生关心的每一件事开始,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更要注重干部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善于向模范学习,敢于直面不足,勇于改正缺点是我们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对于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即刻更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鸣反腐拒贪的警钟,常思腐败堕落的教训,常做未雨绸缪的打算,切实做好高校廉政建设抓细化工作。
(二)高校廉政建设抓严化
高校廉政建设要抓严化。严肃严格推进廉政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作风,反腐倡廉必须要抓严抓细,绝不放过一个细微之处。按照党和国家的廉政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做到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敬畏制度。“要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3]117。有些干部无视党规、党纪,有规不从、明知故犯,最终落入贪腐的泥潭,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害人害己,这些鲜明的教训要深刻牢记、时刻警醒引以为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对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化进程。“用制度管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管理干部不仅要从思想上严起来,更要从制度建设和执行上严起来,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3]118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好的制度能够造福于社会和人民,坏的制度则产生各种各样的弊病,最终危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抓严化是高校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坚决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工作的进程。
(三)高校廉政建设抓实化
高校廉政建设要抓实化。“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高校廉政建设要抓细化、抓严化、更要抓实化。从严从实执行党和国家的决策,坚决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工作。好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反腐倡廉的成效无从谈起。廉政制度建设要注重落实的环节,落不到实处的制度无法发挥效力。“充分认识和加强廉政建设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廉政教育的大宣教格局,通过覆盖面更广、形式更丰富、载体更新颖的廉政教育,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观念和党纪条规教育。”[4]落实好廉政建设的每一项规章制度,从思想意识的源头上开展抓实工作。高校廉政建设要从实处下功夫,认真对待廉政建设过程发现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着力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做好高校廉政建设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始终把反腐倡廉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切切实实贯彻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与政策,从细微之处做实廉政建设工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丽豆塞耳,不闻雷霆。”(《天则》)古代“民本”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要抓细化、抓严化、抓实化。
参考文献:
[1]林岩.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2]王合伦.廉政文化建设热点面对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陈迪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管理,2016(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