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声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8-03-28师会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性声乐舞台

师会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 401120)

声乐,即“人声之乐”,而歌唱是“用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1]。“声乐课堂教学”则为一种在特定的场所用以从事声乐技艺传授的方式来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教学过程。纵观国内外从事声乐的成功人士,大都是在“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练习、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长和成功之路的。李首明在从事多年声乐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科学声乐教学模式的设想:“从声乐教学的教案撰写、声乐教学的教材选择、技能教学中基础理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多方面结合,来合理地开展教学并关注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的演唱能力、运用声乐理论知识指导声乐实践活动与声乐教学的基本能力等多方面来客观、科学地评定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形式上、内容上为声乐教学探求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效模式。”[2]然而声乐课堂教学又是一项极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与声乐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与“智慧”。本文从声乐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

声乐教学中存在“共性”与“个性”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体。声乐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共性”即声乐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发声规律(如气息控制、腔体、共鸣)、科学的发声技巧(气息、腔体、共鸣三者有机结合)、良好的声乐鉴赏力、整体化的音乐表现力等;而“个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对象——声乐表演者为中心,充分运用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掌握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因材施教,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声乐表演者最大潜能的个性化教学。

近年来声乐舞台上频繁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让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者开始反思声乐课堂教学中“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与统一。声乐课堂教学一般是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并通过大量的练声曲、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巩固和提高演唱技巧,这是每一个声乐学习中必经的途径,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共性。而在实际的声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在此“共性”的框架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调整其各学习阶段的时间比例,对不同学习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激励与评价手段。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在教授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共性”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风格。因为只有富有个性的歌唱才能有生命力,但这种个性是建立了在共性基础之上的,是共性的个性体现。

“共性”和“个性”作为声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他们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却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即以“共性”培养为教学基础,“个性”培养为最终目标。

二、“技巧训练”和“艺术熏陶”并重

菲尔德认为,声乐教学是“有关歌唱艺术的提高、练习和实践以及按照既定课程和技巧进行训练的过程等全部原则、规律和步骤的总和”[3]。声乐课堂教学应遵循艺术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技巧训练作为声乐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到发声技巧训练、作品处理与演唱、声乐艺术表现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因为,流畅的呼吸、圆润的音色、良好的共鸣以及宽广的音域这些完美的发声技巧是支撑声乐演唱以及良好的艺术展现的基础。

但再娴熟的歌唱技巧最后也要落脚到作品的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环节,这是声乐表现的灵魂。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情感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会看到很多学生只以“声音”论英雄,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要么就是完全忽略,要么就是将情感消解在肤浅的表演形式之中,“声”与“情”完全不搭,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体现不出生命活力的。声乐课堂教学应该是通过作品的恰当选择和艺术处理等来充分表达作品的特定情感、体现深刻思想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艺术熏陶”的教学理念与意识以及科学、合理地艺术运用是影响学生“共性”掌握和“个性”发挥的重要一环,这其中包括歌唱中语言处理的艺术性、呼吸运用的科学性、声音共鸣的艺术性、角色塑造的生动性等,都必须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过程的始终。“艺术熏陶”是多维度、多层次、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种音乐与非音乐因素的集合体,这对声乐教师的专业功底、艺术修养、舞台实践经验、艺术眼界、声乐表演的创新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门优在《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文中这样论述:“声乐教育教学是音乐教育体系中训练学生声乐技能的关键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必须通过多不断地学习、实践、体验、总结,本着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方能提高和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和个性化”。

三、综合素养培养与舞台实践相配合

著名音乐理论者薛良指出:“没有理论作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注定不会有理想成效的;同时,未能落实到实践活动的理论也注定足空洞苍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在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策略中,声乐教师不仅要处理好教学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技巧训练”与“艺术熏陶”的关系,更要加强学生综合声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唐芳在《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思考》中指出,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里,相对于“二元论”来说,“多元论”更具有积极意义[6]。其“多元化”意即以后现代的视角,以内容的更加丰富性、更强的包容性和更宽广的学科视野冲破传统声乐教学的条条框框,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力,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声乐作品的视唱练耳、声乐作品分析与处理、声乐艺术史、声乐语音学、声乐生理学、声乐表演心理学、声乐表演学、声乐美学、艺术类型学等众多与声乐相关的交叉学科都应纳入学生学习与了解的范围。

这些交叉学科的引入不仅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身体”这个发声乐器的基本构造、发声原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培养其良好的审美修养,心理素质、及艺术思维能力,以提高其声乐表演的表现力、艺术性及思想性,而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声乐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音乐艺术从学科性质来看,历来都被划分到人文学科。而声乐艺术又是极富人文情感、精神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7]。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并潜心将所演唱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才能将声乐技术和作品表演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也许我们在评价某一学生的演唱时,往往会感觉到缺点“味儿”,这个“缺味”即是学生在演唱时由于缺乏对歌唱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心理、人物角色的深入把握而不能使歌唱技巧和人物情感很好地结合而产生的偏离。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环节中,舞台实践是最直接有效形式,也是检验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声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校内外的舞台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其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积累舞台经验,更能将声乐课堂学习的利与弊完全的显现出来,进而调整后期声乐技巧和声乐理论的学习;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舞台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果,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对声乐课堂教学来说,舞台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也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当然,舞台实践不仅局限在“独唱“这一种表演形式上,对于处于学习初期基本技能尚不完善的学生,可以采取“小合唱、表演唱、伴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

四、鉴赏与表现相辉映

音乐学习与表演伴随着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体会与感知的交织体,音乐鉴赏与表现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如果没有对声乐作品的鉴赏力,艺术表演就会失去意义。

对学生音乐艺术作品鉴赏力的培养,不仅是加强学生艺术修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其舞台表现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对作品作者和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格、创作个性、音乐语言等有全面、整体的认知基础上,才能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要投入情感,展开想象,产生情感精神上的共鸣。同时也应注意作品中优美的音色、丰富的和声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流派、表现风格,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激情。

用声音、动作去表达作品内容是一名专业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能力。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了想象、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一首乐曲中蕴藏了该作曲家的整个幻想或精神世界,有着该作品的特殊音乐语言,只有细致地理解、准确研读该作品,才能找到符合该作品的恰当表达方式,从而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技巧来表达作品。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把该乐曲的节奏及其内涵,通过音乐的语言和动作诠释出来,并通过成熟的技巧发挥达成最佳的舞台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舞台表现中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以自我的语言和动作完成对作品的个性化表达。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59.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3]约翰·卡罗·伯金.教唱歌[M].肖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

[4]门优.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四川戏剧,2017(7):152-154.

[5]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3.

[6]唐芳.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7(9):190-191.

[7]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猜你喜欢

共性声乐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共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