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

2018-03-28付佳茵童孝媚李祚山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研究教师

付佳茵,童孝媚,李祚山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实验室,重庆 401331)

社退缩行为是研究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前儿童、少年儿童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以及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些表现规避和退缩行为的儿童常被认为是“老实”而被忽视[1],因而没有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充分重视。近20年来,人们才逐渐发现了社会退缩行为对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意义,成为儿童行为问题研究的热门领域。

一、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鲁宾和爱森道夫(Rubin&Asendorpf)[2]首先采用了“社会退缩”这一概念,认为社会退缩不仅仅是不参与游戏活动的行为,而且应该适用于儿童的整个社会情境和所有社会活动。也有心理学者从行为描述的角度来把退缩行为界定为同伴互动少、交往动机弱的独处行为,如我国的郑淑杰[3]就认为社会退缩行为是指熟悉环境下和陌生环境下的退缩行为、克制以及社会独处行为,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特征,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下进行的自言自语、打发时间的独处行为。

很多学者指出,社交退缩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多维度行为,在差别性情境下,相同的退缩行为可有不同的解释。如Rubin和Mills将退缩行为分为安静退缩行为、活跃退缩行为两种亚型[4],Asendorpf将退缩行为分为害羞型、不合群型和回避型[5],我国学者郑淑杰、陈会昌将社会退缩行为划分为“弱社交退缩”型、“被拒绝社交退缩”型以及“矛盾社交退缩”3种亚型[6]。

二、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退缩行为类型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根据Nelson的报告,表明在性别维度上,儿童在社会退缩行为在亚类型上有所差异[7]。相关研究表明,安静孤独的退缩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意义是有差异的:对于女孩,意味着能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对男孩,可能意味着不适应环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经验文化对男女性别所扮演的角色有特殊期望[8]。朱婷婷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对小学3~4年级儿童社会退缩亚类型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儿童的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水平有所性别差异,男孩的安静退缩水平比女孩低,而男生的活跃退缩水平比女生高[9]。

(二)社会退缩行为在不同角色分工家庭中存在差异

家庭角色分工是各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所负责的活动、需负的责任和对应的行为模式。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较为极端、家庭角色混乱和分工不明确、家庭地位不平等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儿童行为的压抑和孤独。Tamplin Gooder对行为退缩儿童的家庭进行了1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在母亲报告的角色维度上与父亲报告的角色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父母的角色分工决定其问题解决策略。Scott R等研究指出,在青少年前期,父亲与儿童之间问题解决技能与教师测定的退缩行为存在负相关,父亲倾向于孩子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且这种教育关系在父亲与儿子之间变现更为明显[10]。而退缩儿童的母亲则更喜欢苛斥恐吓孩子,对孩子的需要变现出不予回应的态度,忽略儿童的需求,与教师评定的退缩行为呈正相关。

(三)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稳定的内化问题行为

目前研究认为,儿童早期表现出的压抑、害羞、沉默、孤独与后期的退缩行为相关,并且能预测社会退缩行为,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内化问题行为。研究指出,发展病理心理学将“过度控制”这一问题行为称为“内化困难”,囊括了害羞、害怕、犹豫和社交孤立等概念。同时,Rubin的纵向追踪研究表明,幼儿期出现极端抑制行为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童期仍保持着其极端抑制的行为特征[11]。由此得出,儿童的退缩行为属于一种稳定的内化问题行为,长期影响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遗传因素

气质是影响社会退缩行为的一个先天要素。很多研究结论表明,黏液质、抑郁质等内倾气质的人更容易出现退缩行为,其表现类型主要是安静退缩行为,而多血质和胆汁质者等外倾向的人所表现出的退缩行为较少[12]。一般来说,儿童内向、胆怯在生活中就会表现为沉默、抑制和自卑;儿童外向、活泼、大方和主动,则较少出现退缩行为。Kagan等人关于气质的研究得出,儿童退缩最初的表现特点为自我协制、被动、拘谨,在整个生活环境中都是以生理特性为基础,这些表现退缩的孩子与那些未表现退缩的孩子相比,行为知觉的感觉阈限低[13]。所以他们一旦遇到重大事件,普遍不会采用暴力或积极的行为对外进行发泄,而更多地表现为萎靡不振、离群、沉默的退缩行为。

(二)亲子关系因素

此处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存在较大影响。依恋关系具体分为3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在儿童心理发育和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当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易形成安全型依恋,那么进而促进儿童探索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增加与同伴间的互助互动行为。但是,如果亲子关系建立不好,易形成反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使儿童认为周围环境是不可预测的、不舒服的、无应答的。Rubin研究发现退缩儿童与反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相关,尤其是反抗型依恋能对退缩行为进行预测[14]。

(三)家庭功能因素

在幼儿期的社会退缩发展过程中,父母作为与儿童关系最为紧密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教养方式、家长个性等产生作用。

1.教养方式。在家庭因素中,教养方式对儿童退缩行为的影响最大,它包括教养观念、教养行为等。在教养观念上,Rubin[2]通过观察法筛选出有退缩心理与行为的儿童,通过对比退缩儿童父母与常态儿童父母的教养观念,发现退缩儿童的父母比常态儿童的父母更普遍地认为社会技能不重要,不重视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往往难以取得成就。另外,在父母的教养行为中,使用强制性控制策略(使用苛责、恐吓等行为,而非建议、询问、商量等行为),以及过度干涉儿童的社交行为时,将不利于儿童依靠自身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逐渐导致儿童的退缩。Rubin研究也验证了强制控制策略更容易造成儿童的社会退缩。

2.父母个性。性格是通过社会经验积累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塑造性,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以父母为榜样,通过对父母的性格特征的观察学习,影响了儿童的身心结构发展[15]。研究发现,父母性格懦弱、遇事沉默寡言等性格,也会出现在子女身上,这说明父母的退缩行为表现对儿童往往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可通过生活中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果父母接触信息量少、活动范围小,视野面狭窄,会导致儿童比较不合群、偏好独自行动,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是由于退缩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效仿。

(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双方在课外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师生所处的地位、互动作用和相处态度等。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正常和行为是否恰当深受双方关系质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的发展与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及自信心的树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7]。那些被教师重视、关注的儿童,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行为更多,交往技能掌握更多以及行为反应力更快,更有自信;而一些被教师忽略忽视的儿童,与教师之间不仅不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常以冷漠的态度回应,拒绝参加对集体活动和班级游戏,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于是越来越不合群,长期处于退缩状态。

四、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

(一)社会技能训练

儿童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并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其社交能力、自我定位及性格的健康发展将受到持续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社会退缩儿童进行干预。

社会技能训练是运用最早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社会技能训练是提供一种以学习为基础的、发展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反应-获得的方法。常见的方法一是通过对同伴交往的调节作用进行的,将交往能力较好的儿童与行为退缩儿童进行专门地匹配,使退缩儿童可以参照社交能力好的正常儿童行为,通过模仿有效改善其退缩行为;方法二是指导儿童参与和开展学校各类活动,创造交往环境,激发和提高社会退缩儿童的互动兴趣。也可结合互说故事、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等方法进行干预。研究证明,通过社会技能训练,退缩儿童的社会交往质量、交往频率、对同伴的主动反应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行为都有显著的改善[17]。

(二)行为纠正技术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个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后天经验的学习以及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人们通过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也可通过不良的学习环境形成了消极行为。行为矫正技术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改变消极的行为方式以及减少消极行为的意识。如儿童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较为勇敢果断,应及时给予奖励进行强化;相反,在儿童行为较为谨慎抑制时,就撤销原有的奖励,从而降低其出现不良行为的频率,进而改善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三)经验性矫正

这是一种将家庭和学校教育者的经验综合起来,进而协助其他干预方式改善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改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能把师生双方维系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传递双方的情感信息,催生出儿童更多的稳定感、信任感,从而优化儿童的心理。教师应表现出对儿童的关爱与理解,积极参加儿童的课堂课外活动,尤其是对有退缩倾向以及退缩行为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表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教师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除父母外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使退缩儿童的行为得到改善。一般来说,儿童体会到教师的温暖支持越多,与教师的不良冲突越少,其退缩行为就会越容易得到改善。

2.改善养育环境。家庭是儿童满足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开始的地方,也是影响儿童生活学习的关键场所,家庭对儿童的正向行为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创造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养方式上,父母不应使用硬性控制方式,避免过度参与和控制儿童的交往行为,而要采用建议、商量的方式指导儿童的行为。父母应多与儿童耐心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营造温暖民主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生活中有受尊重感。父母应适当改变自身的处事态度与方式,以身作则,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榜样。同时,对有行为退缩倾向的孩子要避免严厉苛责,宜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等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

3.加强家长与教师合作。学校和家庭都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地方,都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其成长,并对儿童行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合作自然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呼吁与践行的重要举措。

儿童一天中的大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环境为儿童的行为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改善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就要改善教学环境。一方面,教师要观察退缩儿童的生活习惯以及了解儿童的家庭背景,以找出儿童退缩的原因,并有效改善儿童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退缩的儿童,鼓励其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在儿童整体中是不可少的一员,从而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缩小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经常通过家长会或者家访与家长交换意见,及时指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家长一起配合工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家长可向教师寻求帮助和解答,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减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综上所述,退缩行为在儿童学前期就已有所表现并趋于稳定,所以,对儿童的退缩行为的改善越早越好。干预不仅要通过行为矫正、经验型矫正等方式,也需要教师、家长与儿童同伴等相关人员的参与与配合。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建立完善考察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标准化指标体系

目前学界对社会退缩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儿童社会退缩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在退缩行为种类的划分上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维度。此外,对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路径也尚未明确,这使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很难清晰地认识退缩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和进行有效干预。因此,有必要研究构建能够准确考察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标准化体系。

(二)进一步研究儿童退缩行为发生路径的性别差异

近年来,大部分研究已经表明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对不同性别儿童退缩行为具体的发展阶段与路径研究仍然较少,从而难以明确特定不同性别儿童的退缩行为形成、发展的内在原因,因而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

(三)干预应加强课程和教学的融合

学者对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研究,大都针对社会退缩的特征入手,而未考虑到课堂氛围对儿童的影响,导致干预与教学的分离。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探究具有良好效度的、能够将干预措施和教学相融合的干预方式。在改善儿童学习环境、提升儿童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实现对退缩行为的预测和干预的统一,力求标本兼治。

[1]RUBIN K H,HYMEL S,MILLS R S L.Sociability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Stability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9(2):237-255.

[2]RUBIN K H.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with Drawal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R].1993.

[3]郑淑杰,张永红.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3(3):15-17.

[4]RUBIN K H.Social and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Isolate,Normal,and Sociable Children[M]//Peer Relationships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hood.Springer New York,1982:353-374.

[5]ASENDORPF JB.Beyond SocialWithdrawal:Shyness,Unsociability,and Peer Avoidance[J].Human Development,1990(4-5):250-259.

[6]郑淑杰,陈会昌,孙铃,等.4岁退缩儿童亚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5(1):89-92.

[7]NELSON G.Within Easy Reach:Using a Shelf-based Curriculum to Increase the Rang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s Accessible to Young Children[R].Mathematics in the Early Years Birth to Five,1999.

[8]游志麒,周然,周宗奎.童年中后期儿童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与偏差及其对社交退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5):1153-1158.

[9]周宗奎,朱婷婷,孙晓军,等.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36-540.

[10]SCOTT A,MARYANN SD B.The Stability of Self-Concept betwee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 Catholic School Children.[J].Catholic Education,2011(14):292-318.

[11]CHEN X,RUBIN K H,SUN Y.Social Reput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A Cross-cultur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2(6):1336-1343.

[12]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7-32.

[13]KAGAN J.TemperamentalContributions to Social Behavior[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668-674.

[14]RUBIN Z.From Liking to Loving:Patterns of Attraction in Dating Relationships[M]//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1974:159.

[15]陈会昌,张越波,陈欣银.两岁儿童抑制行为的相关父母教养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244-246.

[16]LIXIAOQING,邹泓,WANG RUIMIN,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4):909-913.

[17]刘粹,王玉凤,王希林.社会技能训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9):603-606.

猜你喜欢

儿童研究教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