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于现实基础上的幻境
——乌纳穆诺《雾》中的作者人格体现

2018-03-28余思聪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米格尔维克多西班牙

余思聪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一、《雾》——有关现实与虚构的争论焦点

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撰写的《雾》被评选为西班牙20世纪100部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这部作品因体现出存在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而备受推崇。文中主人公奥古斯托·佩雷斯与小说作者的对峙场景更是充分体现了现实与虚构的交融。因此,一直以来,有关此作品的思考与评论大多都是围绕这部分内容。

奥古斯托·佩雷斯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其母过世之后一直生活在各种纠结当中,甚至连出门之后行走的方向也无法独立决定。他对一位名叫欧亨尼亚的姑娘一见钟情,在感情上遭遇欺骗后痛不欲生,以至于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自杀之前,他想到曾读过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讨论过有关自杀的问题,于是奥古斯托决定去拜访这位作家,征询他的意见。然而,在与作家的对话中,奥古斯托得知自己仅仅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死。因此,奥古斯托与作家展开了一场有关2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在争论中奥古斯托笃定,作家乌纳穆诺与他唇齿相依,如若他不存在,乌纳穆诺也终成幻影。除此之外,奥古斯托还因作者曾经陈述过“堂吉诃德与桑丘比塞万提斯更真实”这样的观点而认为他本人比作者乌纳穆诺更为真实。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奥古斯托·佩雷斯这位小说中的主人公仿佛从作品中走出来,直面作者与之对话;从另一角度来讲,亦似作者乌纳穆诺从真实世界去到了小说里,和自己创作的人物进行交流与争论。这样的场景与内容为读者们勾画了一副真实与虚幻相融合的画面,正因如此,作者呈现出来的真实与幻境的切换与融合,也成为了学者们时常讨论的话题。

关于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对峙的描写是《雾》中最深刻的几个章节,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叙事规则。作者成为了小说中的人物,而奥古斯托这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则在文中争取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这一场景促使人们思考,对乌纳穆诺所提出的有关身份、存在以及西班牙人本性的概念进行反思。[1]

除奥古斯托与乌纳穆诺的对峙之外,读者们在作品的其他细节中也可以感受到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例如,文中奥古斯托的好友维克多·戈迪称自己与米格尔·乌纳穆诺有“某种亲戚关系”,之后又表明自己无法完全依自己的意愿行事,“因为乌纳穆诺先生的意愿对我来说就是命令,而我也真心实意地接受他的命令”。这样的话语,令读者在一开始认为维克多也是现实中的人物,而继续阅读之后,又会发现他也只是作者安排的另一虚构人物。此外,奥古斯托也在文中问道,是否在他以及周围所有人身上发生的一切事物皆为虚构。读者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仿佛一直在真实和虚幻这两个世界之间穿梭。

许多文学批评家和学者都认为,乌纳穆诺通过对那场对峙的描写,勾画出了现实与幻境之间模糊的界限,抑或是擦除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因为小说中与奥古斯托见面的作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米格尔·乌纳穆诺本人。而这部作品的创新与独特之处恰恰在于虚构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联系。

二、模糊与困惑——《雾》的基调

说到作者乌纳穆诺为读者们构建的虚实相间的世界,那么,在小说中奥古斯托面对的作者就一定是真实的人物吗?奥古斯托所面对的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就是真实世界中的小说家乌纳穆诺吗?我们先对《雾》这部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一番简单的考量。

19世纪末,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昔日的无敌舰队已然锋芒不再,宗主国西班牙从前的万丈光芒亦逐渐暗淡下来。古巴这块殖民土地上的独立运动致使美国介入岛上事务。1898年2月15日,美国借“缅因”号军舰在哈瓦那港湾的神秘爆炸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后者战败,随即失去了所拥有的最后几块殖民地——古巴、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加之其他因素,西班牙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动荡的政治局势中。

由于生活在上述大事件发生的年代,米格尔·德·乌纳穆诺与阿索林等其他几位为国事疾呼的作家被共同称为西班牙“1898年一代”作家。那是一个充满了迷茫与困惑、绝望与怀疑的时代。用阿索林的话来讲,乌纳穆诺出生时“国家的现实状况给他灌输了‘永恒灿烂的西班牙’这一想法”,加之这位生于毕尔巴鄂的作家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充斥着西班牙主义——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显而易见。因此,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给这一国家所带来的困境致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自我的存在。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对环境或风景进行细致的描述,而是将笔墨集中用在了反映人物心理状态的对话或独白中,揭示出人们困惑、迷茫、混淆的生活状态,仿佛一切都被浓雾笼罩。

小说的主人公奥古斯托·佩雷斯并不是唯一被迷雾包裹的人。他的朋友维克多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物,但也在初为人父时,同样经历了纠结与困扰;奥古斯托爱着的姑娘欧亨尼亚做着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爱着自己的男友毛里西奥却又时时为其无法挣钱养家这一现实所扰,她选择接受奥古斯托的求婚仅因后者可以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但随即又后悔这一决定并同毛里西奥私奔;而毛里斯奥更是荒唐地认为欧亨尼亚可以同奥古斯托结婚,但婚后仍保持与自己的恋爱关系,如此便可享受供养,不劳而获……

整部作品中充斥着纠结与矛盾,所有人物的生活似乎都被说不清道不明的浓浓大雾所笼罩。对于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来讲,小说中的一切都是如此模糊,令人困惑,小说似乎是按照文中故事发展而自动生成的,而并不是由作者设定了写作结构,因此,他将这部小说称之为“雾说”,这一概念同样也是含糊而又抽象的。

三、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自身人格在文中的体现

作品中众多生活在困惑里的人物之间,最为细节化的即是奥古斯托·佩雷斯与维克托·戈迪。两人在小说中分别体现了作者乌纳穆诺身上所具备的不同人格。

虽然外表包裹着成人的躯壳,主人公奥古斯托内心深处却仍然是一个孩童。在母亲去世之后便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向,时常陷入纠结当中:出门该不该带伞;让门口的狗决定自己行走的方向;对在街上偶然遇到的女孩一见钟情……内心巨大的空虚与安全感的极度匮乏促使他去追寻爱情作为精神的支撑点。然而,在这个寻找爱的过程中,面对欧亨尼亚和罗萨里奥这两位女孩时,他又一次陷入了纠结。最终,在选择了欧亨尼亚又遭遇了感情失败之后,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出生于毕尔巴鄂的乌纳穆诺,成长在一个充满着战争、变化、危机和动荡的时代,生活的经历使他变得脆弱敏感,为西班牙人民及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一心希望重建祖国昨日的辉煌,却又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以来,他都对生活与存在的意义进行着哲学思考:

为什么我想知道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以及周围的事物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而且所有的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不愿全然死亡,并且我愿意知道到底我是会死亡的或者是可以长存的。如果我不会死,那么我的命运为何?并且,如果我会死亡,那么一切的事物对我都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有3种答案的:(甲)我知道我会完全消逝的,所以是无可挽救的绝望,(乙)我知道我将不可能全然死亡,所以是对于生命的顺从容忍,(丙)我无法知道我的结局为何,所以是在绝望中顺从生命或者在顺从生命里忍受绝望。是一种绝望的顺服或者是顺服的绝望。[2]

《雾》中已然逝世的母亲于奥古斯托,正如同西班牙之于乌纳穆诺,是精神支柱、存在的意义。奥古斯托失去母亲之后不知如何继续生活,眼见祖国的衰落也使乌纳穆诺愈发的焦虑,两人似乎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维克多在文中如同一位旁观者。他说自己受乌纳穆诺之托为小说作了序并声称与乌纳穆诺本人有亲戚或是朋友关系。这容易使读者认为维克多是现实中的人物,然而随着内容推进,我们就可以发现,尽管在文中显得有血有肉、甚为真实,维克多也只是作者杜撰的人物,与奥古斯托一样,是虚构的存在。

在小说中,维克多作为奥古斯托的好友,通过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之交谈,宛如一名哲人一般,为其明理,解其忧愁。同时,维克多还是提出“雾说”这一概念之人,他告诉奥古斯托自己在创作一部小说,并且认为“雾说”这个称呼比小说更加合适。

除此之外,早在奥古斯托去寻找乌纳穆诺之前,维克多在与他讨论爱情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

你要是这么固执,我就告诉你:你本人也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思想,一种虚假的存在……[3]61

维克多身上体现着许多乌纳穆诺自身所拥有的品质,并且清楚地知晓奥古斯托的命运。在小说序言中,他还陈述了自己关于奥古斯托不幸结局的观点,他认为仅仅因其违背乌纳穆诺的意愿选择自我了结就给予奥古斯托如此的结局是错误的。如此看来,维克多就好似作者的化身或是代言人一般。我们认为,不妨将这样的设计理解为乌纳穆诺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些自由空间,试图使自己在读者眼中不那么蛮横专断。

乌纳穆诺在青年时代就对写作和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过人的天赋,在这两个专业领域都取得了不小成就。在《雾》这部作品中,这位文学家也通过维克多的言语表现出了一些他关于生活、爱情、存在等问题的哲学思考。相比奥古斯托,维克多显得更加理性和成熟,通过这个人物,作者不仅向读者们展示了他的哲学理念,还创造和解释了“雾说”这一文学概念。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乌纳穆诺自身人格中富有激情又值得信赖的一面。

四、小说中的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本人

《雾》这部作品的第31章及第32章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奥古斯托去寻找乌纳穆诺,与之探讨自杀事宜,谈话间,奥古斯托发现自己是虚假的存在,便对乌纳穆诺进行威胁,说作者被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所杀并非前无古人之事。因此,尽管奥古斯托苦苦哀求,乌纳穆诺最后仍然选择将生死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小说情节设计为奥古斯托在回家之后便会一命呜呼。在两人的对峙中,奥古斯托得知自己是虚假存在时经历了一时的惶恐,继而提出了有关乌纳穆诺是否存在的质疑,认为作者若不是因为自己创造出的人物,同样也是不存在的。这也引起作者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甚至恐惧,于是才做出了让主人公丧命的决定。

文中出现的这位名叫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作者,在萨拉曼卡生活了20余载,是一位职业小说家,这一切,似乎都与现实中的信息吻合,并且他也自称是《雾》这部作品的创作者。然而,他真的是现实中的那位文学家、哲学家乌纳穆诺吗?

让我们又回到作品的开头,维克多声称自己与乌纳穆诺有亲戚关系并且这部作品是一部小说——或者更准确的表述是——“雾说”。但是,乌纳穆诺在作品的后序中有暗示维克多和他的朋友奥古斯托一样,也是虚假的存在。他在文中写道:“我的朋友和序言作者戈迪在与奥图斯托讨论我的决定时候,应该小心点儿,因为要给他一个与他朋友奥古斯托一样的结局,着实会让我困扰……”从这里便可以看出,维克多是虚构人物,命运由作者决定。那么,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乌纳穆诺,又怎么可能是现实世界中的乌纳穆诺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维克多同奥古斯托不止一次谈起过他正在创作的“雾说”以及躲在暗处记录周边发生的一切的作者,这个所谓的“隐藏的作者”就暗指真实的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而小说中出现的乌纳穆诺,便是现实中乌纳穆诺的另一人格装载在了“小说家”这一躯壳之中的结果。脱下这一看似真实的外壳,他仍是虚假的存在。

与奥古斯托发生争执的米格尔,处事随心所欲,对自己笔下创造的人物抱有专制的态度,对祖国却又饱含深沉的爱:

我就是这样,傻瓜!当然是这样,我是西班牙人,我生在西班牙,受的西班牙教育,具有西班牙的肉体和西班牙的精神,讲的是西班牙语言,甚至信仰和职业也是西班牙的。我首先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主义是我的信仰,我相信的天空是一个美妙的、永恒的西班牙,我的上帝是西班牙的上帝,我主的上帝是堂吉诃德。一个用西班牙语思考和用西班牙语说“要有光”的上帝,用的动词是西班牙动词……[3]214

正因如此,原本对奥古斯托的生活没有任何干涉的作者在得知他要自杀的情况下才决定插手。主人公对自己的生活持近乎冷漠的态度,这是现实中的乌纳穆诺无法容忍的。除此之外,乌纳穆诺虽然与其他人一样,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未来揣有疑问和不安,但不允许任何其他人对自己有丝毫怀疑和嘲笑。于是,在奥古斯托要自杀和威胁要杀掉作者时,作者坚定地主宰了这位主人公的命运,没有允许他自杀抑或是被他取了性命。这主宰命运的权力,无疑是现实中的乌纳穆诺赋予文中作者的。

文中出现的作者乌纳穆诺,与主人公奥古斯托及其好友维克多一道,组成了现实中乌纳穆诺的完整人格。这一点也得到了他本人的承认:

……谁是那个署名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人?他是……我的人物之一,我的孩子之一,我的争斗者之一。那个终极的内在的最高的我,那个超越的或者内在固有的我,他是谁?上帝才知道……说不定就是上帝自己……[4]

这个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高于其他两个,最接近于真实的乌纳穆诺——一位生活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为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彷徨困惑,不忍看到人民丧失生活希望和民族自豪感的西班牙1898年一代作家。

五、《雾》——基于现实的幻境

在《雾》这部作品中,3个主要人物分别体现了作者乌纳穆诺主体人格的3个方面。尽管许多人都认为,乌纳穆诺是通过这部小说跟读者们玩了一个现实与虚构相互交织的游戏,但在我们看来,它只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虚构。文中的作者乌纳穆诺并不是现实中的乌纳穆诺,而是另一个虚假人物,真实的乌纳穆诺正是通过他来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批判人民对自己的国家以及生活所抱有的冷漠态度,唤醒人们内心中本应存在的爱国情绪与生活激情。

许多读者都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将现实与虚构混淆,因为乌纳穆诺为它设计了一个虚幻又令人困惑的基调。首先,作者使用了Niebla(雾)这个词来命名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打造出了被浓雾包裹的氤氲氛围,唤起读者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意愿去拨开迷雾,探索未知。通过维克多的话语,乌纳穆诺植入了“雾说”这一概念,这个词在原作中为nivola,由niebla(雾)和novela(小说)两个词结合而成,这样的设计本身就饱含融合之意。其次,这部作品中真实与幻境之间的界限似乎非常模糊,乌纳穆诺化作文中的人物出现在读者眼前,以便进一步走入读者内心。但与此同时,也是让读者们进入到作品中,到现场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于是,读者们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部纯属虚构的小说,同乌纳穆诺一样,变成了维克多口中“隐藏在衣柜后面的作家”,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然后将其输出为“雾说”。他们似乎是在通过一部棱镜观察着那个略微夸张而又幽默诙谐的世界——那个基于现实的幻境。

乌纳穆诺借维克多之口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常常会成为他笔下人物的玩偶”,这不仅是因为文中的作者乌纳穆诺险些被奥古斯托取了性命,也是在告诉读者,现实中的作家乌纳穆诺也成为了作品中奥古斯托、维克多和乌纳穆诺这3个主要人物的玩偶。

以同样的形式,不分虚实的读者们也成为了作家的玩偶,由此可以看到乌纳穆诺在这部作品中成功打造出了一个基于现实、半真半假的世界,这个世界让读者们感到困惑和迷茫,而这种困惑,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如同作品中所说:

……必须混淆。首先是混淆,将睡梦同不眠混淆,将虚构同现实混淆,将真实同虚假混淆,将一切的一切混合成一团雾。[3]200

乌纳穆诺正是期望通过这种混淆与矛盾来使真实世界中的读者们进行反思,继而唤醒他们内心中对西班牙这个国家应该抱有的希望与激情。

[1]Crippa,Francesca.,El juego entre realidad y ficción literaria En Niebla de Miguel de Unamuno:Revista Destiempos[M].2011,julio-agosto,32.

[2]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36-37.

[3]乌纳穆诺.雾[M].朱景冬,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乌纳穆诺.乌纳穆诺中篇小说选[M].戴永沪,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17

猜你喜欢

米格尔维克多西班牙
西班牙(三)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寻梦环游记
最忠实的守墓犬
米格尔·安赫尔·佩雷拉: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
香蕉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