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运用

2018-03-28任春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培育

任春娇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为教育工作者运用“以文化人”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根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在文化多元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熏陶滋养,做到“以文化人”。

一、“以文化人”的内涵和特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文化本身会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同时文化又具有引领作用,是一种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以文化人”的内涵

“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衍生出诸多含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是相对于“质”而讲的,是文采的意思。《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曰:“文犹美也,善也”,此处之“文”有德行之义。《易经·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用的是“化”的本义,即变化、产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里的“化”是改变的意思。“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很早就强调以文化培育人的重要性。

(二)“以文化人”的特征

“以文化人”的特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潜移默化。“文”是指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化”是一种渐变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显著的变化,而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接受文化的教化、熏陶,在不自觉中接受价值观的引导、影响。二是间接渗透。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新理念,文化的力量日益彰显其重要作用。“以文化人”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思想教化,而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间接地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方式系统地教育学生。“以文化人”的实质是育人。

二、“以文化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运用“以文化人”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以文化人”与培育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需借助文化这一载体,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随着社会与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

(一)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新时期大学生群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心理方面。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出情感丰富而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的特征,抗压能力以及抵抗挫折能力较差。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彰显自我,缺少将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价值观,缺乏为他人、为民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平等意识有所增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平等因素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心理影响和价值观导向。

其次,行为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多媒体时代,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当今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善于运用互联网的同时也更加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信息呈现出丰富、开放的特点,因此西方文化也会随之大量涌入我国,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独立而又叛逆。当今的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价值观方面更为务实。他们对大学生活、个体及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认识,但做事往往缺少全局意识。

(二)“以文化人”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如“言必信,行必果”(春秋·孔子《论语·子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写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的思想要求一定的价值观念需要有相应文化载体来进行传播,而“以文化人”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渗透性,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共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丰富的内涵,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以文化人”就是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三、“以文化人”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有密切关系。而在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以文化人”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教学楼、宿舍、图书馆以及人文景观等基础设施。高校应注重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近年来很多高校校园的街路命名使用古代文化经典中的诗词名句,内涵丰富且有教育意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史、校训、校风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教育和辐射功能,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良性互动。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性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社团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可以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学校及分院可以广泛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华诗词盛典大赛、朗读演讲活动、文心读书会、冰眼话剧社经典剧目表演。通过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激发爱国情怀。思想引领作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突出特点,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和主渠道功能,多组织有意义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感染力。

(三)将“以文化人”融入高校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几乎所有高校都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注重“以文化人”的融入及运用,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魅力。另外,在专业课程及其它公共课程、网络课程教学中也要重视文化育人的功能,将“学科思政”的理念引入专业课程及公共课程中,提升“以文化人”的效果。

(四)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及媒体建设,扩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力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0后”大学生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学习、交友、交流,因此高校要把文化建设转移到网络阵地,注重校园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多渠道文化育人方式,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秦金月.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2017-10-18)[2018-02-17].

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5]王夫营,谭培文.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理论导刊,2017(8).

[6]聂鑫.高校新媒体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7(10).

[7]高山,张若飞.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培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