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承祐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018-05-23尹允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歌

尹允镇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崔承祐(?—935)①是韩国新罗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生于庆州,公元890年(新罗真圣女王4年)赴唐学习,893年考中宾贡科,而后在中国任官,十世纪初回国。他出身于新罗后期新型知识阶层中最具代表性的庆州崔氏,和崔致远、崔彦伪一道被誉为“新罗后期的三崔”。庆州崔氏子弟包括崔致远在回国后大都到新罗或高丽王建的麾下任职,唯独崔承祐去甄萱的帐下为后百济效力。927年,他代甄萱写了致高丽王王建的四六变文《代甄萱寄高丽王书》②。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强调后百济的正统性,说服王建认清大势所趋,归顺百济。这篇文章堪称韩国四六变文的典范之作,收录在《三国史记》《高丽史》等古代文献中,一直流传到现在。据传,崔承祐还著有已失传的四六集《餬本集》五卷,在《夹注名贤十抄诗》[1]和《东文选》[2]里收有他的七律十首。

崔承祐的一大半诗歌是写给唐末宰相韦昭度和中书舍人李某人以及进士曹松、陈策等唐朝官吏或文人的。种种迹象表明,他在唐期间交游比较广,结识了不少朋友。收录在《东文选》里的崔承祐的诗歌有《镜湖》《送曹进士松入罗浮》《赠薛杂端》《读姚卿云传》《邺下和李秀才与镜》《献新除中书李舍人》《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邠州幕》《忆江西旧遊因寄知己》《别》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崔承祐的全部诗歌。本文以收录在《东文选》中的十首诗歌为主,把其中出现的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分为崔承祐诗歌中的中国人物(分为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崔承祐诗歌中的事典、崔承祐诗歌中的语典等几个部分,重点探讨崔承祐的诗歌和中国文化的关联,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新罗汉诗和中国文化的关联以及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学的影响有所帮助。

一、崔承祐诗歌中的中国帝王将相

崔承祐诗歌中出现的中国人物很多,可以按多种方法分类。本文根据崔承祐诗歌的具体情况,在这一部分重点论述出现在他诗歌中的中国的帝王将相。

崔承祐的诗歌中出现的中国帝王只有一个,看他的诗歌《镜湖》:

採蕨山前越国中,麴尘秋水澹连空。

芦花散扑沙头雪,菱叶吹生渡口风。

方朔绛囊遊渺渺,鸱夷桂楫去匆匆。

明皇乞与知章后,万顷恩波竟不穷。

诗题中的“镜湖”就是“鉴湖”,也叫“长湖”“太湖”“贺鉴湖”。在浙江绍兴,自古有“鉴湖八百里”之说。这首诗歌首联宏观观察鉴湖,描写秋水连天的壮观景色。诗中说“越国中”,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都城,《十道志》曰:“镜湖在越州”;颌联细写“芦花散扑”“菱菜吹生”的鉴湖景象;颈联引出东方朔和范蠡这两个中国人物;尾联出现“明皇”。这“明皇”是唐玄宗的谥号,“知章”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于玄宗时任秘书监,后来告老返乡,想当道士,并请求皇上赏赐“镜湖一曲”。玄宗答应,并诏赐“镜湖一曲”。贺知章后来去镜湖,住在大香林附近,后人把那个地方叫“道士庄”,那一带为“鉴湖第一曲”。崔承祐在诗中利用这个故事来赞美皇恩的浩大和万顷恩波的无穷无尽。

这首诗的颈联“方朔绛囊遊渺渺,鸱夷桂楫去忩忩”中的“绛囊”可以理解为医生所用的袋子,讲的是东方朔晚年飘忽不定的行迹;“鸱夷”也可以作“鸱夷子”,指的是范蠡③。范蠡是楚国人,但不满于楚国的腐败政治和用人政策,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振兴越国,消灭吴国,而后见越王义薄,扁舟遨游五湖,自号“鸱夷子”,行踪飘摇不定。

崔承祐诗歌中还出现了韦昭度和谢尚这两个中国将相。《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是崔承祐送与太尉韦昭度的。韦昭度(?—895年)是唐末的宰相,字正纪,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867年考取进士。黄巢起义军进长安时,他跟随僖宗逃往成都,任户部侍郎。881年,他升任为宰相。885年黄巢起义遭到镇压后,唐僖宗返回长安,韦昭度被任命为司空。887年李昌符发生叛乱,韦昭度调集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事后升为太保,兼任侍中。不久,他成为西川节度使,因上一任的节度使陈敬瑄拒绝交出兵权,便和王建等人围攻成都,因久久没能攻下而被召回京城,罢免为东都的留守。893年,他被任命为司徒和门下侍郎,不久晋封为太傅。895年,他被王行瑜等人杀害。直到王行瑜得到处理后,他才被平反并追赠为太尉。从韦昭度的生平看,《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大约是崔承祐在893年韦昭度卸任西川节度使时写的。

《忆江西旧遊因寄知己》是崔承祐回忆往事的诗歌:

堀剑城前独问津,渚边曾遇谢将军。

团团吟冷江心月,片片愁开岳顶云。

风领鹰声孤枕过,星排渔火几船分。

白醪红脍虽牵梦,敢负明时更羡君。

这首诗的首联“堀剑城前独问津,渚边曾遇谢将军”中的“渚”指的是采石矶或牛渚矶;“谢将军”指的是晋朝的谢尚。据传谢尚在牛渚采石制造成石磬,这是江表钟石之始。《晋书》记载谢尚“善音乐,博综众艺”,说明他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谢尚当时为东晋征西将军,曾经把守牛渚。史载:当年谢尚月夜泛舟,秋风萧索,江涛奔涌,听到袁宏在船上朗诵自作诗《咏史诗》,不能自己。后来李白身历其境,所作《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空忆谢将军”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崔承祐在诗中借用这个故事,庆幸自己的运气。

《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邠州幕》是崔承祐送陈策赴任邠州幕僚时写的诗歌,诗题中的“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等地。邠州,唐时州名。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豳州改为邠州,辖陕西的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地。其颌联“珠泪远辞裴吏部,玳筵今奉窦将军”中的“裴吏部”和“窦将军”分别指裴楷和窦宪。裴楷(237—291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出身于著名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裴楷少年时就很有名,善谈《老子》和《易经》。钟会见他聪明,推荐于文帝,被任命为吏部郎,从此人们叫他吏部郎。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的外戚、权臣、名将。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窦宪、窦笃兄弟亲幸,“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窦宪恐惧,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时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乃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手,各领四千骑出征,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史称燕然勒石。作者在这里用“裴吏部”和“窦将军”以及“珠泪”和“玳瑁”等象征分手、离别意象的语句,表现了对陈策的送别之情。

二、崔承祐诗歌中的中国文人墨客

崔承祐的诗歌中也出现不少中国文人,如《镜湖》中的贺知章和东方朔,《邺下和李秀才与镜》中的曹植,《送曹进士松入罗浮》中的东方朔、曹松和谢朓,《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邠州幕》中的祢衡、陆机等。

《邺下和李秀才与镜》是崔承祐在邺下写给李秀才的一首诗:

汉南才子洛川神,每算相称有几人。

波剪脸光争乃溢,山横眉黛可曾匀。

纷纷舞袖飘衣举,袅袅歌筵送酒频。

只恐明年正月半,暗教金镜问亡陈。

诗题中的“邺下”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现在河南省临漳县西部。首联中的“汉南才子”指的是曹植,“洛川神”指的是女神“宓妃”。“宓妃”是中国神话中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因其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曹植写的《洛神赋》原名《感鄄赋》,“鄄”通“甄”,有人认为《洛神赋》表面上写的是宓妃,实则念美人甄氏而作。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原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官渡之战中,袁绍兵败病死,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由此,有人认为《洛神赋》写的是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崔承祐在诗中把他们视作一对才子佳人,为他们的悲剧爱情惋惜。

《送曹进士松入罗浮》是崔承祐写给曹松的。曹松是唐代晚期诗人,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但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触及社会问题。曹松有才,但生不逢时,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而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的无限眷念,他的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时的思乡之情。与曹松有关的还有晚唐时期的“五老榜”的故事。曹松于901年考中进士,已经古稀,与同为这一榜的古稀老人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号曰“五老榜”。曹松只当了两年官,于903年与世长辞。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歌是在901-903年间作的。题目中的“罗浮”就是罗浮山,又叫东椒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博罗县西北部,是罗山和浮山的合体。罗浮山很大,山形峻拔奇峭,大小432座山峰,980多道瀑布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门、黄龙洞3处瀑布为著。据传晋朝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练得仙术。曹松有一段时间逃避战祸,去过广东。诗歌首联“雨晴云敛鹧鸪飞,岭嶠临流话所思”中的“雨晴云敛”语义双关,可以解释为战乱萧条,也可以解释为终于中举。唐张籍有《湘江曲》,说“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道出了语浅情深的送人之情。崔承祐在诗中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表达了送曹松的深情厚意。颌联中的“厌次”是汉代的平原厌次,现在的山东省惠民县。诗中的“厌次狂生”指的是东方朔,他能诗能赋,诗赋诙谐幽默。宣城太守指的是南朝的谢朓,据传他任过宣城太守。作者借用东方塑和谢朓赞美曹松才智过人,以之表现对曹松的仰慕之情。颈联中的“桂树”指的是月亮中的桂树,用“烟霞”述说曹松避难的情形。尾联中的“七十长溪”和“三洞”讲的是罗浮山峻拔奇峭、处处流泉,有七十多处溪水,有三个洞天。整篇诗歌充满对曹松的敬重之情,希望曹松和葛洪一样,在罗浮山修道成功。

三、崔承祐诗歌中的中国事典

崔承祐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是中国的事典。这些事典有时用于叙述场景,有时用于铺陈现实情境,有时用来抒发情感。事典的广泛使用使他的诗歌有了形象、含蓄、流丽的特点。

他的诗歌《赠薛杂端》《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读姚卿云传》等中的事典比较多。下面看《赠薛杂端》:

圣君须信整朝纲,数岁公才委宪章。

按辔已清双阙路,搢绅俱奉一台霜。

鸿飞碧落曾犹渐,鹰到金风始见扬。

长庆桥边休顾望,忽闻消息入文昌。

诗歌中的“杂端”指“御史杂端”,是唐代负责“风宪”的官职。诗歌首联描写圣上对薛公信任并委任薛公以监察要职的事;颌联第一句中的“按辔”出自后汉时期范滂在汉桓帝时按察冀州的事。《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可见,“按辔”指的是“澄清天下之志”。下一句中的“台霜”是御史大夫的雅称,说明那个监察衙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部门。颈联第一句“鸿飞碧落曾犹渐”中的“鸿渐”来自《周易》。《周易》有“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的句子,意思是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由此转义,比喻仕宦的升迁为“鸿渐”。这首诗歌里使用的也是这个意思。尾联中的“文昌”指的是尚书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龙朔二年,改尚书省曰文昌台”。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薛御史的一种期待。

《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的颌联“花送去思攀锦水,柳迎来暮挽淮濆”中出现的“去思”和“来暮”是作为对仗使用的。“去思”来自《汉书》。《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列传·何武》曰:“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后来,“去思”专指古代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对离职官吏的一种怀念。这里讲的是韦昭度在西川节度使期间多作善事,离任后得到老百姓的怀念。“来暮”出自《后汉书》。《后汉书》卷三十一《廉范传》载:汉时廉叔度曾任蜀郡太守,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叔度常常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蜀郡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法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以防止火灾。但百姓偷偷活动,火灾每天都在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水。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来暮”后来泛指赞扬地方官德政之典。作者在这里用“来暮”称颂韦昭度的爱民精神。

《忆江西旧遊因寄知己》中有“堀剑城前独问津,渚边曾遇谢将军”的句子。这里的“堀剑”来自东晋雷焕的故事。雷焕生卒年不可详考,字孔章,曾为丰城县令,在任期间“施仁政,废霸道”,深受丰城百姓敬重。“问津”出自孔子“使子路问津焉”,但在这里用作探寻情况。“牛渚”为采石矶或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为南京上游咽喉,是长江三大矶头之一,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李白的诗歌“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写这里的。另外,“谢将军”指的是晋朝的谢尚。

四、崔承祐诗歌中的中国语典

崔承祐在诗歌中常用一些语典,在作品的情景铺垫、艺术表现、情感抒发等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邺下和李秀才与镜》的尾联“只恐明年正月半,暗教金镜问亡陈”中“金镜”、“亡陈”和“破镜重圆”的故事联在一起。这则故事出自唐孟棨的《本事诗·情感》,讲述了南陈太子舍人陈德言与乐昌公主在国之将亡之际分别,各执破镜之半以作相认之信物,后终得以重逢团圆的故事。作者在这里从镜子联系到“破镜重圆”的故事,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再看一首《读姚卿云传》:

愁心已逐朝云散,怨泪空随逝水长。

不学投身金谷槛,却应偷眼宋家墙。

寻思都尉怜才子,大抵功曹分外忙。

目前还不清楚姚卿云是谁,从诗题看这首诗歌是作者读姚卿云传后写的感受。首联中的“缥囊”指用淡青色的丝绸制成的书囊,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曰:“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吕向注:“缥,青白色;囊,有底袋也,用以盛书。”这一联写的是作者在首都洛阳读书的事情。颌联中的“朝云”讲的是楚王的故事,出自宋玉的《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作者在这里借这个故事讲愁心烟消云散的情景。颔联中的“逝水长”来自《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颈联中的“宋家墙”来自宋玉的《好色赋》。据宋玉的《好色赋》记载:有一次,王问宋玉好色之事,玉答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作者借用这个故事含蓄地表现诗歌的主题。尾联回想都尉的往事。

《春日送韦太尉自西川除淮南》的颈联“疮痍从此资良药,宵旰终须缓圣君”中的“宵旰”来自“宵衣旰食”,出自南朝徐陵《陈文帝哀册文》中的“亲民听政,旰衣宵食”,一般形容帝王处理国事而勤奋工作。作者在这里用以说明韦昭度为国事繁忙,减轻圣上的负担。尾联“应念风前退飞鹢,不知何路出鸡群”中的“退飞鹢”来自《春秋》中的“六鹢退飞,过宋都”,作者用以慨叹自己还没有成为栋梁之才。

《关中送陈策先辈赴邠州幕》的颌联“珠泪远辞裴吏部,玳筵今奉窦将军”中的“珠泪”出自魏祖叔辨《千里思》中的“泪下如连珠”。“玳筵”为“玳瑁筵”的省称,在诗词中常用来描述筵席的精美、豪华以及珍贵,如隋江总《今日乐相乐》诗:“绮殿文雅遒,玳筵欢趣密”;宋朱熹《鹧鸪天·江槛》词:“酒阑江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五、结语

崔承祐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中国的人物、事典、语典,以贴切、形象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崔承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中国文化,领会了作诗的基本要领。

[注释]

①对崔承祐的死亡时间有多种说法:一是935年阴历三月死于完山郡(现在的全罗北道全州市);二是在后百济和高丽的黄山(现在的忠清南道论山市)战斗中战死;三是后百济灭亡后,王建邀他任职,但他拒绝,隐姓埋名过隐居生活。本文采用第一个说法。935年后百济内出现了神剑的叛乱,崔承祐因受到连累而死于这个叛乱的可能性非常大。

②针对崔承祐的《代甄萱寄高丽王书》,崔彦伪也替王建写了《代高丽王答甄萱书》。

③除崔承祐诗歌外,这一时期其他韩国诗人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范蠡,这与韩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韩国文人对他们人格品质的一种敬仰。

[参考文献]

[1]释子山夹注.夹注名贤十抄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徐居正.东文选[M].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编,民文库(株),1989.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