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8-03-28彭习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媒介群体

梁 嘉,彭习梅

(广西民族大学网络与信息化管理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6;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现代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以及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数字媒介。现代媒介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影响传统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社会已进入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一、解构与建构:辩证看待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广播和电视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地点不再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阻碍,大量外界信息以非强制性的方式涌入少数民族群体当中。相比传统的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携带的信息量更大,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复杂。电子媒介弱化了物理地点作为社会场景决定因素的重要性。[1](P105)也就是说,新的传播媒介通过改变物理地点与信息传递的高度依赖性,从而重塑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场景。火塘在我国壮、侗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炊事、取暖和照明的功能,同时也是日常起居生活、聚会议事以及举行特殊仪式的重要处所,成为这些少数民族通过家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实体。[2]然而,随着电视进入少数民族家庭,少数民族居民的日常娱乐逐渐围绕电视展开。他们在电视前观看节目,谈论所获得的外界信息,由此导致日常“家庭交往”的社会场景从火塘边转移到了电视机前。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会更多地涉及从电视获取的外界信息,而不是本民族群体内的信息。电视倾向于将各种年龄、教育背景、性别、职业、宗教、阶层、种族背景的人包括进相对类似的信息世界中,不同“类别”的人的区别消失了。[1](P78)这就是众多学者所担忧的电子媒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群体身份的解构。特别是具有全球性和交互性的互联网技术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渗透时,这种解构将会进一步加剧。

这种担忧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社会、新的世界,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要携手创造一个共同的新世界。[3]在当前的新时代和新社会,少数民族群体也有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权利,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都应该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既要看到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解构,同时也要看到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自身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费孝通先生在民族文化和谐相处问题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理论。我们既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又要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化”,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民族传统文化也才会有生存与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统一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国家认同,对于历史悠久、文化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而言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现代媒介大规模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互联网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文字,把抽象的“国家”概念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感官信息融入少数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从精神层面增强少数民族民众对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4]

其次,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不但增长了少数民族民众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供了条件。比如农业、林业、养殖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科学生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文艺娱乐信息则丰富了少数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增进了他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20世纪60―70年代,电影是当时主流的大众传媒,以电影方式传播的《刘三姐》让壮族山歌文化享誉海内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现代媒介中功能最集中的传播工具,其强大的双向交互性恰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达提供了自由无限的话语空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网站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平台,一方面培养了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在弘扬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获得了他者的认同。[5]

最后,由于现代媒介采用声音、文字和图像集为一体的影像叙事方式,并且具有高保真采集、永久保存和广泛共享的优势,因此能够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全貌和细节,最大程度地留存了文化的传承基因。比如,少数民族传统的戏剧表演、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可以通过影像视频方式,对人物活动和现场环境进行全面采集,传统民居建筑和岩画壁画则可以通过拍摄高清图像,采集到肉眼无法看到的信息,为这些文化的传承保留最完整的基因信息,这是以往的印刷媒介无法实现的。

二、异步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时空传承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族群传习、家族传承、亲临仪式等传统传承方式由于营造了强烈的临场感,使得传习双方得到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全面感官的互动与呼应,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书写/印刷媒介为口述文化的远距离传播和长时间传播提供了便利,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用也基本上得到了一致认同,而现代媒介则被更多人指向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作用。

其实,同样作为媒介,印刷媒介和现代媒介都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著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两个经典媒介本质论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延伸人的感觉的过程,书写/印刷媒介延伸了人的视觉,现代媒介则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表情、动作、言语和声音等信息。因此,借助现代媒介,我们可以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延伸和扩展各种感觉,使其最大程度地获得传统传承方式的临场感。同时,媒介即讯息,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会转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言语作为最古老的媒介几乎存在于一切新媒介中,而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6](P58)古代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创世史诗等口头文学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作为口述媒介使用。到了书写/印刷时代,通过手抄或印刷技术把这些口头文学(民歌、叙事诗、创世史诗)作为内容转移到了手抄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上进行传播,那么口述媒介便成为了印刷媒介传播的内容。在现代媒介环境下,民间歌谣、创世史诗以及书籍报纸都成为了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当然,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所有媒介都是同时存在的。电子/数字媒介的出现和使用,并没有排斥口述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存在,正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对歌、电影《刘三姐》、实景演出剧《印象·刘三姐》可以同时存在,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选择,使文化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媒介具有极强的实时性和跨时空性,增强了社会信息传播与物理地点之间的异步依存关系,能够随时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其物理区域融合为一体。比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进行数字化拍摄后,就可以实时地通过电视或互联网传播到其他区域,人们不再依赖于现场也能实时了解这些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如维吾尔语频道、藏语频道、蒙古语频道等),让身居异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和本族群传统文化保持联系。并且,通过丰富的视频、音频和图片,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场氛围感同身受。换句话说,借助现代媒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唯一取决于族群所在的物理区域。而且,由于现代媒介传播的内容具有长久保存与重复使用的特征,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实现多次重现、随时重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与务工等原因造成少数民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媒介恰恰可以为异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跨时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放式传承

传统上人们被分成不同群体,主要是与社会阶层、民族、种族、宗教、职业和邻里关系相对应。但是,由于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广泛使用,这些不同的群体不仅共享了相似的社会信息,而且相互之间也在共享彼此族群内的信息。因此,族群原有的传统的差异性在逐步模糊。

然而,传统群体信息特征的这种改变导致了两种互补现象的产生:传统的群体联系重要性降低,其他联系类型的重要性上升。[1](P110)也就是说,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通过让人们共享相似的社会信息而打破了少数民族群体原有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削弱了民族、宗教对族群划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现代媒介又凭借共享的信息系统创造了另一种新的群体分类模式,即依据所共享的信息类型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比如共享壮族铜鼓文化的群体、共享维吾尔族音乐的群体以及共享藏族服饰文化的群体等等。而且,这些群体的排斥性非常弱,相反还有很强的交叉性,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群体。群体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肤色或国籍,但是却因为共享相似的信息而建立了另外一种共同的群体身份。每个群体内的各种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信息流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群体成员所获得的新观念、新体验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现代媒介并不会消除文化的多样性,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可以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由于互联网赋予每个网民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因此,以往在大众传播中缺乏话语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扩大其传播,让优秀的文化能够在不同的族群之间得到弘扬与传承,少数民族机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应用传播族群的传统文化。《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在其个人博客上发布了用汉语翻译的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共享资源。[7]湖北省利川市民间舞蹈“肉连响”的传承人刘守红利用当下最新的微博、微信等传媒技术,把“肉连响”拍成微电影推广,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传承。[8]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始面向移动设备进行数字化传播。故宫博物院从2012年开始,陆续推出《韩熙载夜宴图》和《清代皇帝服饰》等多部基于移动设备的免费APP,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重文化体验。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民族和区域界线的文化传播环境,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其中和谐共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共生系统。在该系统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获得了对外的话语权,而且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对话,获得了更多理解、欣赏和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跨文化、跨族群的开放式传承。

不可置否,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媒介以及汉语/英语文化融合的过程会发生重构和变迁。但是,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没有开放性的文化、无法吸纳时代元素而创新的文化是不会长久的,即便是今天的汉文化,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众多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发展得来的。同样,对于某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也可以通过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得以发展。因此,在追求共同发展、文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优势,突破地理屏障,丰富各民族之间的沟通渠道,使不同民族之间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这是少数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媒介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