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承方式探究
——以紧缺领域技术技能培训为例
2018-03-28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做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重振国学、振兴国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将目光投向国货、国学和传统民族技艺。笔者体验了紫砂、壁画、漆艺和竹刻四项技艺培训,感受器物之美,更多地思考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推广方法。
一、中国传统技艺现状
(一)传统紫砂器物
(1)历史源流。紫砂作为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一般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据《阳羡茗壶系》记载,金沙僧用茶匙按压、掏空,制作了第一把紫砂壶,这也是最原始最直接的紫砂壶制作方法。早期的紫砂壶造型不规则,于是有了“供春无定式”的说法。
(2)存在问题。历史上的紫砂壶随着用户范围的拓展,泥料、制作工艺和外观造型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对紫砂壶的价值认识标准被刷新,“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许多人缺乏对紫砂器具的评价能力,无法判断紫砂壶的价值,于是催生了“认款不认艺”的陋习,也促使手工艺人做旧仿造名家古物。“人为器之本,器因人而美”。要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必须回归审视器物之美。
(二)传统壁画制作
壁画是留在墙壁上的艺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1)历史源流。早在汉朝就有在墙壁上作画的记载,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观的墙壁。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也很繁荣,唐代是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以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壁画得到恢复与发展。到了现代,人们学习古人的绘画方法,结合工艺和文化,墙壁作画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个性地发展。
(2)存在问题。中国传统壁画陷入困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破旧立新,国人在接受西方世界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十分强大。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加深,许多人崇拜西方文化艺术否定传统文化艺术,认为外来的、新来的都是好的。②技艺失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忙于追求物质丰富的生活而缺乏钻研技艺的耐性。从高校的专业填报来看,考生们更倾向于一些现代技术性的选择,以至于壁画修复专业知识缺乏,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想要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壁画,首先要普及基础知识,让国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美,建立价值认同。
(三)传统漆画
(1)历史源流。中国漆艺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出土器物中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装饰在妆奁上的人物主题的漆画。漆画虽然发源于中国,漆画在占据本土优势的中国山水画面前显得比较薄弱。中国现代漆画并非一脉传承,而是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培育下诞生并成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自觉的创造也有外来的刺激,形成多种风格并融的样貌。
(2)存在问题。漆画在中国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发现使用漆器的历史很早,但从样式上看来,中国山水画更符合崇尚自然、追求宁静淡泊的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加上健康的考虑,消费者对漆髹饰过的器物怀有疑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漆器在中国的推广。
(四)江南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
(1)历史源流。最初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去留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2)存在问题。竹刻器具由于材料的原因比较容易损毁。大师作品价格高昂使得作品高居艺术神坛。再者,竹刻的传承受到风格流派的影响十分明显,注重师承关系,因此各个流派在各自的脉络上延续发展,风格难以交融和普及。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中国传统民族技艺历经万年沿革,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变,一再经历挑战而没有消亡,但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有一些传统手工艺从鼎盛日渐衰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现象。手工制作和工业生产并存的新世纪,传统技艺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改革是蜕变的重要诱因
20世纪初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环境的巨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民族技艺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传统技艺仍保留了一定的风格和技艺,延续传承了几十年,但是从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上来看,它的周围潜伏着促使蜕变的因子。
(二)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
在古代的中国,手工艺品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即王家礼器,精致的手工器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辛亥革命以来,旧社会制度的废除,民用器具追求性价比和实用性,这些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传统民族技艺的生存空间。
(三)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
传统手工艺品分为兼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高档特种工艺品和普及的实用物品两大类。但由于后者的价格不高,也促使了很大一部分匠人对高档特种工艺品制作趋之若鹜,这种价值导向存在偏颇不利于传统民族技艺传承。
(四)传统工艺制作的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
中国传统观念中,作品风格和制作技艺与师父的相似度是评价学徒的重要标准,所以中国的师徒传承评价标准缺乏创新和变化。然而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在吸收大量的外来经验并与原有基础相结合,快速变化和发展着,年轻人的思想明显西方化,求新求变是青年人不变的追求。在快速更替、高度刺激的信息面前,漫长枯燥的工艺训练与人快富的价值追求相违背。
三、传承措施
笔者认为,单纯地倚靠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师徒传承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而西方舶来的教育理念也不完全适合国内实际情况,因此可以将传承措施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政策制定
一个地区的民族技艺发展状况,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关联密切。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颁布政令,上行下效,直接改变了人们的饮茶习惯。近年来“非遗”大热,有一批年轻人萌生了拜师绒花、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学艺的想法却难以维持,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学习传统技艺缺乏经济动力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我国在保护濒危传统技艺方面也应该借鉴这一方法,从政策上给民族传统技艺与扶持和保护,拨付专款培训、雇佣一批匠人,守住老本行的同时向学徒输出民族技艺教育。
(二)人文习俗
纵观世界各地的传统民族特色工艺,都是当地的重要文化名片,各个城市的民族特色技艺却不明显。民族传统技艺是手工艺和人文习俗的结晶,对当地传统技艺的重视程度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
(三)规范市场
由于民族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相对封闭并为被大众熟知,所以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消费者也缺乏对传统工艺产品价格的理性评价,作品难销售抑制了创作热情,甚至放弃技艺传承。因此向消费者普及工艺知识,整肃消费市场的不良行为,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步骤。
(四)嵌入教育
传统的民族技艺的传承是点对点式的,一些匠人为了保证一些技艺能为家族带来持续的、垄断性的获利,导致了民间技艺传承影响范围小、传递质量差等问题。现有的教育体系涵盖范围广,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缺乏岗位针对性,不能精准定位也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因此不能单一地延续传统传承,也不能完全推行西式教育。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技艺濒危的状态,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民族技艺教育做嵌入式培养。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聘请工艺大师担任导师,面向社会开设课程,可以请传统民族工艺大师进入校园,以现代化的师徒模式破除家族传承模式。
四、总结
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拥有如此迷人的技艺瑰宝,却因多年来的传承不当使得传统技艺明珠蒙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让民族情结深入骨髓,才会建立起深沉的爱国情怀。为传统技艺理清道路,它才会在更辽阔的土地上彰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