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思路
——以贵州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为个案

2018-03-28吴大旬岑超杨先依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苗族生态发展

吴大旬 岑超 杨先依

(1贵州民族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概况及有关生态建设的文献记载

(一)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概况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位于贵州普定县东北部,距县城41km,是普定县最边远贫困的乡镇之一,同时还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全乡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3.44km2。与织金县猫场镇、实兴乡、上坪寨乡,平坝县乐平镇,普定县补郎乡、猫洞乡接壤。地势南低北高,全县海拔最高点1 846m的斗蓬山和最低点1 042m的杨家寨河谷均在猴场境内。气候垂直差异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1℃,无霜期285天。境内盛产洋芋、玉米、水稻、小麦等。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开发的有水、中药材、煤炭、石灰石、铁、硅、重晶石、莹石矿等资源。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有贵州省级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口弦”阿江、苗族古歌、苗族刺绣、苗族射弩,有明代平讼摩崖石刻、普屯坝高原草场、杨家寨河谷风光、重阴山千亩杜鹃、安猫古驿道等。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并重”的理念,立足“产业强乡、生态富乡、文化兴乡、旅游建乡”[1]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精心组织,全民发动,层层抓落实,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有关生态建设的文献记载

历史上,猴场苗族、仡佬族等族人民十分重视生态建设,既有天然林,又有人造林,文献资料记载就充分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早在清代,这里作为安顺府的“僻远之区”,盛产“楸、杉、松、榉、青、白杨之材以及山茶、桐子、杨梅、木瓜、核桃、毛栗之属,亦有丛集一处或散布四山具有森林之雏形者,皆天然林”[2]。同时,这里还多产盐肤木,“虽不成林,然随处皆生,为数颇巨”[2]。在人造林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猴场境内的水落洞一带,既有单一杉林,又有楸、漆混合林,产漆至为丰富。附近有纵横10余里的土山,原有松杉10余万株。同时,还普遍种植白杨、香樟、椿、桐、榔、桦、柏、檬、梓、槐等树。光绪末年,安顺知府翟鸿锡还强调广种青。果木树主要为核桃、柿子,间有枣、梨、桃、杏、花红、板栗、白果等。

民国时期,直辖猴场的普定县注重林业生产,县政府以森林之利劝谕民间,并设置宣讲员专门从事林业宣讲活动,猴场等地人民渐知森林为致富之源,积极经营,先后成立植青会、艺苗圃等,传授林业生产技术。农林学校毕业的学生纷纷挟其所学回归乡里,提倡试种。广大村民利用耕耘余力,讲求培植、保护之法,大力垦荒育苗,以补田产之不足。

总之,历史上良好的生态建设,为今天猴场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二、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现状

猴场苗族、仡佬族等族人民承袭传统,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目前乡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63.7%,有原生态的青山绿水。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思路,重点抓好核桃、板栗种植及管护,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支部带大户、大户带散户”的模式,推进本地土鸡、野鸡、肉牛、肉兔等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并使其规模化。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契机,优化布局,立足实际,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扩大核桃、梭筛桃、板栗等经果林的种植规模,并辅之以林下养殖、种植项目。2016年,境内种植核桃30 000余亩,优质小红蒜3 000余亩,脱毒马铃薯8 500余亩,实现了以短养长的目标。新建示范优质牛养殖场3个,扶持散养殖户购优质牛234头,受惠农户163户;支持大户养殖家兔4 000余只;支持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场4个,生猪存栏量达1 060头;养殖本地土鸡30 000余羽、野鸡5 000余羽[3]。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牛、羊、家禽等养殖业,进一步推进牲畜品种改良。按照“基础实、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乡村美”的要求,完善村庄整治,强力推进“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建设,以“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为抓手,打造和谐村寨,加大立面整治、通组路硬化、排污系统、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建设投入力度。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之乡”为基础,以户外运动、自驾游、婚纱摄影等旅游方式为主,打造农旅结合、体旅互动的新型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和推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支持和发展跳花、古歌、射弩、口弦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的区域特色为依托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努力坚守着发展与生态这两条底线。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是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形势不容乐观。如部分通村公路两侧绿化程度不够,往来车辆噪声、扬尘、尾气对空气环境还有一定的影响;农村污染源治理不尽人意,特别是农药、农膜的使用,还未能完全达到环保要求。由于此前多年追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想尽快恢复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二是全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空间有限,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指标增长困难越来越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不相匹配;其三是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投入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附加产值不高,对今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投入带来一定的困难;其四是一些村民思想缺位,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农户居住的环境存在脏、乱、差状况,日常的环境卫生管理、清扫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生态效益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生态产业的经济价值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因此,部分村民只是对生态建设持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对此只有通过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加以综合解决;其五是财力资源单一而不足。目前,财力是制约猴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活污水仍未能完全无害化处理;其六是受劳动者素质、文化习俗和自然条件所限,农业生产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下,农作物单产水平低,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步伐缓慢,农民商品意识、市场化意识不强,地方经济总量难以提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加之科技投入少,农业技术支撑能力弱,这一直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的瓶颈问题。总之,问题仍然很多,需要对症下药,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治理。

三、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

猴场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针对上述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因地制宜。在具体思路上,可以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方面做好文章,同时抓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运用人、光、气、热、水、养分等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物质能量转化规律和生物之间的相养共生规律,通过人的劳动和干预,建立起按自然规律运行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4]。长期以来,猴场的交通条件较为闭塞,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受劳动者素质、文化习俗及自然条件所限,农业生产耕作粗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近年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农民增收不高,仍未达到脱贫要求。为了使广大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发展生态农业。其中,脱毒马铃薯、小红蒜、中药材、精品水(干)果等的种植,可以成为猴场的生态产业。

1.种植脱毒马铃薯。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可以说是提高土地产出比、加快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脱毒马铃薯还是以短养长的重要品种,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猴场乡正大力发展的核桃等长线经果林产业投产前贫困农户短期的增收问题。贵州普定县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都位于猴场,选择贵州的特色脱毒马铃薯作为该乡的重点产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脱毒马铃薯因对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应性较强,种植区域广泛,具有耐贫瘠、耐旱、耐储藏、产量高、生产成本低、加工增值空间大、产业链条长等特点,适宜在猴场种植。通过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生产方式,提升猴场脱毒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渠道,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发展马铃薯加工,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虽然目前马铃薯的主要加工产品是淀粉,但仍用于中间产品,具有其他淀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独特品质,如颗粒比其他的淀粉大,具有高粘性;含有天然磷酸基因,稳定性好;蛋白含量低,口味温和,无刺激,是食品添加剂的最佳选择。所以,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纺织、铸造、石油钻井、建筑涂料等行业,这些终端产品的年需求量在100万吨左右。此外,一些马铃薯品种还具有丰富的花青素含量,而天然花青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和保健功能,是食品色素、保健产品、日用化工的高端原料。民族地区饮食文化独特,符合消费要求的马铃薯食品加工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如粉条、粉丝、方便面、地方风味食品等,对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将有效提升马铃薯的加工比例。因而,在猴场大力种植脱毒马铃薯,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猴场种植脱毒马铃薯已有一定的规模。2016年全乡种植10 000亩。其中,仙马村2 000亩,老甲寨村2 000亩,沙子坡村2 000亩,小谷毛村2 000亩,水落洞村1 000亩,猴场村1 000亩。至2020年,计划发展到15 000亩。其中,沙子坡村4 000亩,仙马村2 000亩,老甲寨村3 000亩,小谷毛村2 000亩,猴场村2 000亩,水落洞村2 000亩。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需要较为完备的生产建设和管理工程,如土地治理、田间道路、地力培肥、田埂修建、机耕主(支)道、修建水池、生产便道、种植补贴、肥料补贴、种子补贴、人员培训等。要提高产量与质量,必须加大投资并强化管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2.种植小红蒜。小红蒜属于大蒜的一种类型,是猴场的传统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时间以来,猴场乡小红蒜种植面积稳定在1 500亩左右,年产蒜苔90吨,蒜头75吨,年产值近1 500万元。这里的小红蒜蒜头肥,包衣紧,瓣个大,味辛辣,蒜苔翠绿鲜嫩,体长均匀,辛辣适中,味道鲜美。猴场乡通过小红蒜生产基地建设,把发展小红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兴基地、强服务、促流通,形成了小红蒜产业的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工优势、信息优势及政策优势,小红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小红蒜种植以无公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目标,需要加大品种更新力度,提高小红蒜品质,创办小红蒜深加工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猴场种植小红蒜12 200亩,主要布局如下:水落洞村1 200亩,格道村1 500亩,杨家寨村2 000亩,猛架村2 000亩,老甲寨村1 500亩,煤冲村1 000亩,猛舟村2 000亩,漏寨村1 000亩。2020年,计划发展到15 000亩。其中,杨家寨村3 000亩,水落洞村2 200亩,猛舟村2 000亩,老甲寨村1 500亩,煤冲村1 600亩,漏寨村1 200亩,格道村1 500亩。在生产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诸如上述的土地治理、地力培肥、肥料补贴、田间道路管理、机耕主(支)道、田坎修建、调节水池、人员培训等之外,还需要搞好提灌站、大棚等设施建设,为小红蒜的丰产提供有力保障。

3.种植中药材。贵州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特定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且质量上乘。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据生态环境、品种分布、气候、地理条件等优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将逐步形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这里除了广种续断、半夏等药材之外,还规范金银花、白芷等中药材种植。目前,猴场种植中药材4 300亩。其中,续断3 000亩,白芷1 000亩,金银花300亩。主要布局如下:猛正村1 800亩,猛舟村1 500亩,大地村1 000亩。2020年,计划发展到8 000亩。其中,猛舟村2 800亩,猛正村2 500亩,大地村1 500亩,猛架村1 200亩。在产地的生产环境、栽培、采收、粗加工、包装、贮藏、文件管理等方面应严格按照要求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实施,增强竞争力,使产品占领市场,推动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乡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强化地力培肥、田埂修建、调节水池、土地治理、机耕主道、种植补贴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同时需要特别注重择优种苗,这是搞好中药材种植的重要前提。

4.种植精品水、干果。猴场境内以山地为主,宜林荒山多,这里的苗族、仡佬族等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展果树产业,建设精品水、干果基地,合理搭配水、干果比例,走精品化路子。适宜种植的水果主要有桃、梨、李、车厘子等。其中,桃、梨、李主要布局在猴场的杨家寨、猛正、猛架、猛舟等村寨,目前分别种植有300亩,计划2020年可扩大种植到900亩;车厘子主要布局在水落洞、跌牙冲、猴场、格道、后冲等村寨,目前种植100亩,计划2020年扩大种植到200亩。适宜种植的干果主要有核桃、板栗等。目前种植核桃30 000亩,计划2020年扩大种植到35 000亩,主要布局在猴场、老甲寨、大地、漏寨、后冲、小谷毛、格道、沙子坡、煤冲、仙马、水落洞、跌牙冲等村寨;种植板栗3 000亩,计划2020年扩大种植到10 000亩,主要分布在仙马、水落洞、跌牙冲、沙子坡、煤冲、格道、小谷毛、漏寨、后冲、猴场、老甲寨、大地等村寨。核桃、板栗是猴场干果的大宗产品。此外,水落洞、猴场、跌牙冲、格道、后冲等村寨还配套种植小红椒,目前种植1 000亩,2020年计划扩种至2 000亩,发展潜力大。

这些果树达产之后,将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首先,从经济效益看,如核桃,平均亩产量按250kg计,年产量达8 750吨,平均售价按20元/kg计,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 500万元。又如板栗,平均每亩产量以300kg计,年产量达3 000吨,平均售价以8元/kg计,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 400万元。再如小红椒,平均亩产量按200kg计,年产量达400吨,平均售价按40元/kg计,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 600万元。可见,经济效益颇为显著。

其次,从社会效益看,精品水、干果的种植与收获,会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这突出体现在就业、产品、技术等方面的贡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近10 000个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带动餐饮、旅游、运输、包装、服务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满足和丰富广大农民的“果盘子”,充实农民的“钱袋子”,使高新技术普及率得到提高,土地产值、资源有效利用率亦得到大幅度提升,走出一条精品化、规模化、高效化的新路子。

再次,从生态效益看,精品水、干果的广泛种植,使大量的荒山得以绿化。果园的形成,将增加保土能力30万吨以上,提高70万m3的涵养水源,增加3万吨的制氧量。通过农业先进技术的导入,无害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保持水土,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绿化,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发展生态养殖业

实践证明,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既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蔬菜种植基地废弃的蔬菜边角叶作为畜禽养殖的饲料原料,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畜禽粪便排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发酵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高效有机肥沼渣、沼液,既可减少能源外购,又可减少果蔬种植基地的化肥施用量,防止因大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在发展果蔬种植的同时,从事优质禽畜养殖,实行种养结合,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猴场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态养殖,主要是优质肉牛、肉猪、肉鸡等的养殖,并形成产业。具体来说,优质肉牛养殖主要分布在猴场北部草地资源丰富的水落洞、仙马、老甲寨等地,年出栏优质肉牛6 000头;优质肉猪养殖主要分布在猴场南部粮食主产区的杨家寨、猛架、猛舟及北部的水落洞等村寨。其中,水落洞村发展300户优质肉猪养殖农户,年出栏优质肉猪60 000头;优质肉鸡养殖主要集中在水落洞、仙马、老甲寨等地。其中,水落洞村发展150户优质肉鸡养殖农户,年出栏优质肉鸡150 000羽。

上述各村寨通过有计划地发展养殖,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因为资源与环境是同一体[5],资源开发利用只有与环境治理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说,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其一是可以新增3 000户优质畜禽养殖农户使其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其中,500户优质肉鸡养殖农户、1 500户优质肉猪养殖农户和1 000户肉牛养殖农户,每户增收1.6万元,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其二是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每个养殖专业户安排1人专职从事优质畜禽养殖,发展3 000户养殖专业户,可以解决30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三是通过种养结合,以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蔬菜种植基地废弃的蔬菜边角叶作为畜禽养殖的饲料原料,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畜禽粪便排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发酵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可以减少能源外购,实现节能降耗;其四是发展畜禽养殖,可以为农户和到项目区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优质、安全、营养丰富的肉类食品,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五是通过发展畜禽养殖,为种植业提供大量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猴场虽然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造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如境内辽阔的云中大草原——普屯坝,面积达8 000余亩,是贵州省保护最为完好的原生态的大草场,吸引着省内外众多的游客;普屯坝山脚下的仙马村农民合唱团,远近闻名,曾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银奖,有“普屯坝上云中草,仙马神剑天籁音”之美誉;这里的苗族口弦、苗族古歌及多声部合唱,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射弩在第八、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民族传统射弩金奖;仙马村大花苗族的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被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杨家寨的平讼摩崖石刻,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猛舟村石板寨的屯堡建筑,保存完好;重阴山千亩杜鹃风光宜人;杨家寨低热河谷的引子度库区,其湖光山色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猴场依托完整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沉淀,充分利用喀斯特大草原生态游等丰富的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使得生态而又美丽的新猴场初具规模。

发展猴场生态旅游业,完全符合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必须抓生态”的理念。在具体的做法上,依据猴场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如下富有成效的建设工作:第一,加强魅力乡村建设。对格道、水落洞、猴场、沙子坡、漏寨、后冲、仙马、小谷毛、老甲寨等村寨的农户进行房屋路面、绿化亮化等设施进行改造,并安置30户有条件的农家开展农家乐服务。第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示民族原生态文化。新建2 000m2的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民族文化体育广场、300m2的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民族文化陈列馆、100m2的仙马村民族文化活动室以及300m2的水落洞村民族文化体育广场。通过建设,充分展示猴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如苗族民间银饰、刺绣、蜡染工艺,展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饰,演绎浓厚的苗族跳花、跳场、游方、相月亮、芦笙舞蹈、对歌等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元素。第三,完善旅游环卫设施。为乡村旅游健全旅游环卫设施,倡导乡村旅游优美的环境氛围,新建景观垃圾箱300个,集中垃圾站18个,三星旅游公厕6个,购置垃圾运输车10辆。第四,以通村、通组、入户道路为基本骨架,建设20km的景区步行道,道路宽1.5~2m,为碎石板、石块、木板路,道路两侧为自然植被景观,要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6],为游客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第五,完善交通指引标识。制作200个引导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为游客提供清晰的导向,使游者出游更加便捷,为培育健康、休闲、个性的自驾车旅游市场奠定基础;第六,利用民间资本投资农家旅馆,加强管理和服务培训,提高接待能力,改造农家旅馆30家,按照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建造,家具亦按当地的民俗习惯进行配置和布置,使游客在住农家旅馆、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的体验过程中忆苦思甜,同时更深刻地了解当地淳朴的民风习俗。总之,围绕“喀斯特大草原—仙马生态歌舞—猛舟石板寨—猛架低热河谷—杨家寨平讼摩崖—老甲寨重阴山风光”的精品旅游线路,按照比较优势和挖掘发展潜力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区域布置,同时兼顾旅游观光需求进行合理布局,集中打造猴场古老神秘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猴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打造,将使这里的旅游环境大为改善,有力破解以往游客到猴场“留不住、待不下”的难题。同时,乡村旅游、农家乐建设将进一步丰富猴场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可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为农家乐周边农户的农业初级产品提供就近消化的渠道,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生态和谐的目的。

对猴场生态环境的治理,除了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之外,还需要加强以水利和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建设好百姓得实惠、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文明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它事关这一地区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猴场苗族仡佬族乡作为贵州省重点扶持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在着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还要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同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始终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经济社会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长远观、大局观和整体观,要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的政策体系[8],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这样,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才会得到真正的保护,才能真正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

[1]吴大旬.试论乌江流域的综合治理[J].新西部,2015(9):36.

[2]黄元操,任可澄,等.续修安顺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0:403.

[3]杨凤娥.狠抓机遇谋发展,围绕中心战脱贫,全面开启小康社会建设新局面[R].2016年猴场苗族仡佬族乡第十八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4]文传浩,等.流域生态产业初探——以乌江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9.

[5]张文合.流域开发论——兼论黄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战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272.

[6]连玉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90.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0.

[8]连玉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90.

猜你喜欢

苗族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