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食部》(新版)若干问题商榷

2018-03-28张薇薇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玉篇集韵大字典

张薇薇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2010年出版发行的新版《汉语大字典》,的确修正了原版中许多硬伤性、体例性错误,增加了不少字,更换了不少用例,修补了不少字义,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人之著述不能无病,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依然有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不揣鄙陋,以“食部”为例,将问题列出如下,就教于方家。

1 语音错误

1.1 第4744页,“䬶”字条:

èn,《集韵》丑恨切,去恨疑。案:反切上字有误。

“去恨疑”已经标明了反切上字是一个疑母字,然而“丑”字是知组声母。“丑恨切”很显然切不出èn。

《说文》《玉篇》《广韵》均未收此字。

《集韵·恨韵》:“䭓,五恨切”“䬶,餒也”。虽然没有标出来“䬶”的反切上下字,但“䭓”与“䬶”是同一个小韵里的字,根据《集韵》体例可知:凡是同一个小韵里的字就是同音字,所以“䬶”也应为五恨切。《类篇》正作:“䬶,五恨切,餒也。”此外新版大字典中还有旁证可帮助我们判断,例如:第4746页的“”字为“丑正切”读 chèng,第4766页的“”字为“丑庚切”读 chēng,第4757页的“”字为“五健切”读yàn。反切上字“丑”和“五”切出来的字断然不同。

综上可知,新版大字典“䬶”字应为“五恨切”而非“丑恨切”。“丑”“五”形近而讹。

1.2 第4736页“䬬”、第4766页“”字条

䬬,yǐng(又读 yàng)《广韵》於亮切,去漾影,又於两切,《集韵》於庆切。䭘,yǐng《广韵》於丙切,上梗影。

(第4749页“䭊”、第4763页“䭗”,同“䭘”。)

案:大字典第二版“䬬”原来只有yǐng一个读音,没有标注“又读yàng”这几个字,修订版新加的,说明修订者意识到了这个字有不同的读音。但依然没有说全,“䬬”和“䭘”是多音字,我们具体来看:

《方言》卷十二:䭘,音映,饱也。《玉篇》:䬬,於仰切,一饱也。

䭘,乙景切,饱满也。䭊,同上。《广韵·梗韵》:䭘,饱也。亦作䭊。(於丙切)【说明】:䬬,读 yǎng。

䭘、䭊同,两者读 yǐng。䭘也读 yìng。《龙龛手镜》:䬬,於亮反,飽也。

䭊,或作䭘,正。音影,饱也二。【说明】:䬬,读yàng。

䭘、䭊同,两者读 yǐng。

《类篇》:䭊䬬,倚两切(yǎng),博雅满也,一曰饱也。或作䬬。䭊又於境切(yǐng),饵也,饱也。䬬又於亮切(yàng),飫也。又於慶切(yìng)。文二重音三。

䭘䭗,於境切(yǐng),饵也饱也从竟。䭘又於慶切(yìng),方言饱也。文二重音一。

【说明】:䭊,读 yǎng,yǐng。

䬬,读 yǎng,yàng。䭘,读 yǐng,yìng。

《集韵·养韵》:䭊䬬,博雅满也一曰饱也或作䬬。(於两切)《集韵·漾韵》:䬬,飫也。

《集韵·映韵》:䭘䬬,方言饱也,或作䬬。(於庆切)

《集韵·梗韵》:䭘䭊䭗,饵也饱也或从英从竟。(於境切)【说明】:䭊,读 yǎng,yǐng。

䬬,读 yǎng,yàng,yìng。䭘,读 yǐng,yìng。

《五音集韵卷九》:䬬䭊,饱貌。(於两切)

《五音集韵卷九》:䭘䭊䭗,饱也亦作䭊。(於警切)《五音集韵卷十二》:䭘䬬,方言饱也。(去声)

【说明】:䬬,读 yǎng,yàng。

䭊,读 yǎng,yǐng。䭘,读 yǐng,yìng。

《古今韵会举要卷十五》:䬬,博雅满也一曰饱也集韵本作䭊。(於两切)《古今韵会举要卷二十三》:䬬,饱也○平水韵增。(於亮切)

《洪武正韵·养韵》:䬬,饱貌。(於两切)《洪武正韵·漾韵》:䬬,饱也。(於亮切)

《音韵述微·养韵》:䬬,饱也满也或作䭊又漾韵。《音韵述微·漾韵》:䬬,饱也满也又养也。

《古今通韵·养韵》:䬬,饱貌,一曰满也。(於两切)《古今通韵·漾韵》:䬬,饱。(於亮切)

以上均【说明】:䬬,读 yǎng,yàng。《康熙字典》:

(1)䬬,广韵於两切。集韵韵会正韵倚两切。音鞅(yǎng)。玉篇,饱也。博雅,满也。

又集韵於庆切(yìng),与䭘同,亦饱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亮切,音怏(yàng)。集韵飫也。

(2)䭘,广韵於丙切,集韵於境切,音影(yǐng)。玉篇饱满也,集韵饵也饱也,或作䭊、䭗。又集韵於庆切(yìng)音映,义同或作䬬。

(3)䭊,广韵於丙切,集韵於境切,音影(yǐng)。集韵,饵也饱也,与䭘同。亦作䭗。又集韵倚两切,音鞅(yǎng)。满也。亦作䬬。按䭊䬬䭘䭗四字音训略同诸韵书递相讹混不见经传要皆俗字也。

从上可知,一直以来“䬬、䭘”二字都是多音字。在安徽皖中皖南一带的方言中,亦有此音义。例如说小孩儿“䬬”(yàng)奶,就是指哺乳期的婴儿刚吃了奶,奶又从嗓子眼冒出来了。

所以,新版大字典所收的“䬬䭘”二字的读音,都应该修订。

1.3 第4748页,“”字条

案:此字只单单被解释为“煮鱼煎肉”而未被标注读音。

“月正”,《广韵·清韵》“:月正,同鲭。鲭,煮鱼煎食曰五侯鲭,诸盈反。”《玉篇》:鲭,仓经切,鱼名。又音征。

《龙龛手镜》:鲭,音青,鱼名也。又诸盈、于刑二反,煮鱼煎食谓五侯鲭也。

(西京雜記:娄护游五侯之门,每旦,五侯馈饷之,娄合所饷为鲭,世称五侯鲭。——笔者注)

1.4 第4747页,“”字条:

(1)shu《ì广韵》舒芮切,去祭书,又郎外切,月部。祭祀时用酒酹地。

从上面可以看出:新版大字典将“䬽”的读音标作 shuì;将“䬽”(shuì)意义解释为“祭祀时用酒酹地”。

案:新版大字典所收的“䬽”字,读音和义项均有脱漏。《玉篇》:“䬽,始鋭切,小餟也。又力外切。”

《类篇》:“䬽,儒垂切,小餟也。又翾規切,又式瑞切,小祭也。又輸芮切,又魯外切(lei)。”

《广韵·祭韵》:“䬽,小餟,又郎外切。”(舒芮切)

《广韵·泰韵》:“䬽,门祭。”(郎外切)

《集韵·祭韵》:“䬽䭨,说文小餟也,或作䭨。”

《集韵·泰韵》:“䬽,小啜也,鲁外切。”

《音韵阐微卷十一》:“䬽,集韵式瑞切,今用恕伪切,寘韵○集韵,小祭也,或作裞。”

《音韵阐微卷十二》:“䬽裞,说文小餟也。说文赠终者衣被曰裞。”

《康熙字典》:“䬽,广韵舒芮切。集韵韵会正韵输芮切。音税。玉篇小餟也。又集韵儒垂切,音蕤。又翾规切,音堕,义同。又式瑞切,音祱,小祭也。又广韵郎外切,音酹,门祭。又正字通,汤䬽,薄餠以汤沃之,宜冬食。见晋束晳赋。䬽音兑或作䭨。”

综上,新版大字典的(1)shu《ì广韵》舒芮切,去祭书,又郎外切,月部。祭祀时用酒酹地。

应改为:(1)shuì,1)小餟也:祭祀时用酒酹地。2)赠终者衣被,同“裞”。

(2)lèi,门祭名:祭祀门神。

另外,《汉语大字典》旨为民众解惑释疑溯源排难的,但此义项并未加以任何解释,直接照搬《玉篇》的“门祭名”,“门祭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就很疑惑。

《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礼说》:“无所食而有功者谓之厉(一说鬼无所归则为厉——笔者注),泰厉者有功于天下,天子立之。公厉者有功于一国,诸侯立之。族厉者有功于一家,大夫立之。”

《礼记义疏》:“曰门曰行者,大夫无民国,故不言国门国行也。”

《礼记注疏》:“曰国门者,国门谓城门也。”

《篁墩文集》:“人之动也不能无出入,而其居也不能无饮食,此门与灶之祭也。”所以,“门祭”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名称,用于祭祀门神,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族厉祭”,

为了有功之人不变成厉鬼的祭祀;灶祭,祭祀灶神的祭祀,今天我们的风俗中依然有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等等。

1.5 第4770页,“䭦”字条

bō《广韵》傍各切,入铎並。案:此字读音标注错误。

由语音演变规律可知,古入声字的反切上字若为全浊声母,则今读阳平:並母是全浊声母,各是仄声,拼出来的应该是不送气阳平“bó”才是。

1.6 第4753页,“餟”字条

zhuì《广韵》陟卫切,去祭知。又陟劣切,月部。

案:大字典对这个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zhuì,但是根据“又陟劣切,月部。”可以知道:“餟”字应有两读“zhuì”和“zhè”。

《方言》:“餟,祭醊,馈也,音愧。”

《骈雅》:“䭨餟,馈也。”

《玉篇》:“餟,张芮切,祭酹也,馈也,亦作醊。”

《类篇》:“餟,株卫切,祭酹也,又株劣切,休祭也。”

《龙龛手镜》:“餟,陟卫反,休祭。又陟劣反,祭酹也,酹音未。”

《康熙字典》:“餟,唐韵陟卫切,集韵韵会株卫切,音缀。玉篇祭酹也,馈也,史记武帝纪,其下四方地为餟食注,索隐曰餟,谓聮续而祭之。正义曰谓绕坛设诸神祭座相连缀也。前汉郊祀志作腏,循吏传作醊。又广韵陟劣切,集韵株劣切,音辍义同。”又“腏……又广韵陟卫切,集韵株卫切,音缀,祭酹也,本作餟亦作醊。”

《广韵·祭韵》:“餟,祭酹,司馬慎曰漢志作腏字通。腏,上同又皮腏著。”

《广韵·薛韵》:“餟,祭酹,又竹芮切。”

《集韵·祭韵》:“餟醊腏,説文祭酹也,或从酉亦作腏。”

《集韵·薛韵》:“餟,休祭也。通作棳。”

《古今韵会举要》:“餟,说文祭酹也,从食叕声。史武纪其下四方为餟食,或作醊。史封禅书为醊食,羣臣从者亦作腏。汉郊祀志腏与缀同谓聨续而祭。”

《唐韵正》:“餟醊,并同上,史记封禅书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索隐曰:醊,音竹芮反,今此二字并,两收于十三祭十七薛部中。”

新版大字典对“餟”字的解释是“同醊”,那么我们来看看“醊”字:

《类篇》:“醊,株卫切,祭酹也。又株劣切。”

《龙龛手镜》:“醊,陟卫陟劣二反。醊连祭也。”

《广韵·祭韵》:“醊,祭也。”

《广韵·薛韵》:“醊,醊连祭也。”

《集韵·祭韵》:“餟醊腏,说文祭酹也,或从酉亦作腏。”

《集韵·薛韵》:“醊䄌,酹谓之醊或从示。”综上,“餟”字读作:陟卫切zhuì,祭酹;和陟劣切zhè,休祭。

2 释义错误

《汉语大字典·食部》在解释词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误释字义、释义不准、释义不明、漏收字条、漏收义项、前后矛盾、明显错误等方面,现逐一举例说明。

2.1 第4766页,“饌”字条

大字典将这个字的第一个义项解释为(1)安排食物案:《说文·食部》:“籑,具食也。从食,算声。饌,籑或从巽。”那么,“具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丌部》:“具,共置也。”段玉裁注:“礼经凡言饌注曰陈也,陈与置义同。”

《原本玉篇残卷》:“饌,陈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且礼经言饌者多矣,皆训陈。”

例如《周官集注》:“饌,陈设也。后世子不言饌,亦不言饮与酒之数者,不具设也。”

《仪礼注疏》:“筮与席所卦者具饌于西塾。注:筮所以问吉凶谓蓍也,所卦者所以画地记爻,易曰六画而成卦,饌陈也,具俱也,西塾门外西堂也。”

诸如此类用例典籍随处可见,足以证段氏所说“皆训陈”。

另外,此字下面的例证有:“《仪礼·聘礼》:饌于东方。”很明显是把食物陈列于东方,“摆出来”而不是安排食物。

所以,“饌”字的第一个义项应该是(1)陈列食物。

2.2 第4749页,“餥”字条

大字典解释为:古代陈、楚一带相见后请吃麦饭叫餥。

案:《说文·食部》:“餥,餱也。从食非声。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

段玉裁注:“餥,餱食也。”

《玉篇·食部》:“《尔雅》:餥,食也。《方言》: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曰餥。《说文》餥,餱也。”

《尔雅注疏》:“餥,餱食也○郑樵曰餱,干食。”

《尔雅注》:“餥,餱食也。方言云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音非,餱,干食。”

《龙龛手镜》:“餥,餱也,一曰相请食也。”

《类篇》:“餥,匪微切,尔雅餥,餱食也。方言陈楚之间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

《广韵》:“餥,餱也,一曰相請食。”

《集韵》:“餥,说文餱也,陳楚之間相謁食麥飯曰餥。”综上,大字典的“餥”字条明显漏收了一个义项“餥,餱也。”(餱可参见“餱”字条,即“干粮”的意思)当补。

2.3 第4764页,“饶”字条

大字典“饶”字收有饱、剩、多、姓等多个义项,但仍有遗漏。案:《说文·食部》:“饶,饱也。”

段玉裁注:“饱者,甚饱之词也。引以为凡甚之称。汉谣曰:‘今年尚可,后年饶。’谓后年更甚也。近人索饶、讨饶之语皆谓已甚而求已也。”

所以,“饶”漏收一个“程度副词,很、甚”的义项,当补。

2.4 “馄饨”/“餦馄”条

这两个词条,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释义的前后矛盾。

(1)在第4732页,“饨”字条解释为:馄饨,饼也。

在第4750页,“馄”字条解释为:馄饨,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的食品。同样是“馄饨”,释义却完全不同。

那么,“馄饨”到底是什么呢?

《纬略》:“方言曰:‘饼谓之馄,或谓之饨’,馄饨之名见于此。”

《演繁露》:“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案:方言饼谓之饦(徒昆反)或谓之餦(音张)或谓之馄(音浑)则其来久矣,非出塞外也。”

《资暇集》:“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

《五杂俎》:“饼,面餈也,方言谓之馄饨,又谓之餦。”

《通雅》:“餫饨本浑沌之转,鹘突亦混沌之转,程大昌言馄饨出于浑氏屯氏。智按:乃混沌之转。《食物志》言苏家馄饨可以瀹茗,鼠璞戴埴何疑其食边邪?煮切面过冷水重作汤下之,言其清也。近时又名鹘突,释稗曰鹘者浑之入,突者暾之入。……凡浑沌、馄饨、胡涂、鹘突、榾柮皆声转。”

又《通雅》:“若京饨糯糍,则必濡湿而热食者,粤志闽中十月一日,作糯糍或京饨以祀祖告冬楚,是日亦裹京饨充节物。《岁时记》是日黍臛,荆楚十月一日,食燋糟或作燋糖,糯糍今捣糍成餠者也。京饨今之浑饨亦曰饺饵。”

从上可知,“馄”和“饨”原本是单独成义的,都是“饼”的意思。连在一起也是“饼”。“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的食品”原本写作“浑沌(或混沌)”,“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于是改换成了“食”字旁,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馄饨”。

因此,大字典“馄”字和“饨”字的解释应改为:馄饨,(1)饼也(2)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的食品。

其次是漏释义项。

(2)在第4748页“,餦”字条,义项只有一个“餦餭”。

《原本玉篇残卷》:“餦,方言饵,或谓之餦馄也。”“馄,方言餦馄也。”“餦餭,干饴也。”

《骈雅》卷三:“餦馄、鬬饤,饼属也。”

《五杂俎》:“饼,面餈也,方言谓之馄饨,又谓之餦。”由上可知,“餦”字条的义项就不应该简单的只有“餦餭”,当补上“餦”“餦馄”,饼也。

2.5 第4740页,“饴”字条

“饴”漏收“赐”义。

案:《宋本玉篇·食部》中就收有:“饴,翼之切,赐也。”

3 漏收字条

大字典第4751页,收有“蝕”,解释为“同蚀”但是检索整个食部,未见“蚀”。

案:蚀(一)shí实职切,(1)败创也(2)日月亏曰蚀,引申指侵亏、亏败。(二)lóng(阳平)卢东切,大长谷,或作豅、谾。

《类篇》卷十四:“蚀,卢东切,大长谷也,豅或作蚀;又实职切,败食也。”

《类篇》卷三十八:“蚀,实职切,说文败创也;又卢东切,说文大长谷也。”

《集韵·东韵》“:豅谾蚀,说文大长谷也,或作谾蚀。”

《五音集韵·东韵》:“豅,大谷也,或作谾蚀,谾蚀同上。”

《五音集韵·职韵》“:蚀□□,日蚀也,说文曰败疮也。释名曰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

《五音集韵·职韵》:“蚀,谷名,在江南。”

《古今韵会举要》:“蚀,说文败创也,本作,从虫人食,食亦声,今文省作蚀。释名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汉书日月薄蚀。韦昭曰:气徃迫曰薄,亏败曰蚀,又凡物侵蠧皆曰蚀,或作□通作食。”

4 书证晚出

第4740页,“饲”字条

大字典作:(2)粮食。《集韵·志韵》:“饲,粮也。”

案:《说文·食部》:“饲,粮也。”可见在《说文》中便有此例。

5 引文错误

5.1 第4730页,“饤”字条

修订版修订了旧版不准确的说法,将“堆叠于器皿中的蔬果。”改正成了“将食品堆叠于器皿中。”是对的。

考慧琳音义:“顾野王‘饤’,谓置肴馔于盘榻之中也。”《考声》:“施食于器也。”放在器皿中的当然不限于是蔬果了。

但在第4735页“䬦”字条却忘记将旧的也改过来,依然沿袭了旧注“堆叠于器皿中的蔬果”,当依前改。

5.2 “”字条:

经考,并未见《玉篇》的任何版本收有“祭也”这个义项。也没有找到表示“祭祀”的书证。

5.3 第4735页,“䬨”字条

大字典关于这个字的引文是:《集韵·宥韵》:“匓,《说文》:‘饱也。’祭祀曰厌匓。或作䬨。”

正确的引文是:《集韵·宥韵》:“匓䬨,《说文》䬨也。祭祀曰厌,匓或作饱。”当改。

5.4 第4736页,“”字条

大字典关于这个字的引文是:饱。《玉篇·食部》:“饷,饱也。”正确的引文是:《玉篇·食部》:“,饱也。”大字典把“”误写成了“餉”,形近而讹。

5.5 第4734页,“饭”字条:

大字典关于这个字的引文是:《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食之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

正确的引文是:《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当改。

5.6 第4734页,“”字条

5.7 第4747页,“餘”字条

第六个义项“长久”的引文作:《老子》第五十四章:“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餘郷,其德乃长。”很显然,后半句应该是“修之於郷,其德乃长。”

5.8 第4732页,“”字条

5.9 第4760页,“餻”字条

大字典关于这个字的引文是:《集韵·豪韵》:“餻,《博雅》:‘饔饔,饵也。’或从米。”

正确的引文是:《集韵·豪韵》:“餻,《博雅》:‘饔餻,饵也。’或从米、从高。”当改。

5.10 第4757页,“”字条

大字典关于这个字的引文是:按:今本《灵枢经·刺节真邪》作“”。《正字通·食部》:“,字之伪。”

6 其他

还有一些音义未详的字,可以根据学界已有的考证结果,补充进去。例如“”字条:

当参考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考证的结果。即“背”的俗写。(详见张涌泉《汉字俗字丛考》第1116页)

我们仅分析了食部一个部类,在语音、释义、书证、引用等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及错漏,那么整部《汉语大字典》可商榷之处应该还有不少。另外,还纠正这些错漏的同时,还要参考已有的成果,例如“”字,张涌泉先生已经考证出来的结果,却被视而不见,依然归入“音义未详”,明显是不妥的。所以,一部字典的编纂需要更多的人去逐步发现和考证,使之错误率降到最低,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2版.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2010:4728-4772.

[2]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15-1125.

猜你喜欢

玉篇集韵大字典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