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18-03-28李渝萱
李渝萱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被誉为“迎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充分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长期以来其系统内结构失衡、因循守旧、各自为政而导致的矛盾突出、实效性低等问题也必须正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高校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任务与使命所在,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创新发展方向。因此,如何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创新、高效同向运转成为当前亟须思考的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功效,学校各部门协同作战,教职员工协同育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纵观近年来各大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有的高校从管理学的运行模式角度探寻,有的高校则是从自身定位与学校特色打造独特育人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设定与实践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符合模式特点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系。”[2]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创新理论在管理领域的成功实践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诸多启迪,协同创新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例子日渐增多。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立足于系统科学协同创新理论,构建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理论范式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与时俱进地引入了系统论、协同学与协同创新理论作为模式的学理支撑。该模式呈现两大特性:1.融合性。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协同学、创新论等多学科的学理知识,反映了该模式学理指导上的兼容并包特性。2.创新性。学校层面主导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课程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生主体的知行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联动的动态发展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性。
第二,从核心概念层面来理解,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核心变量是四维、协同与创新。在这一系统模式中,主要强调四维要素协同重构,发挥系统最佳匹配功效。协同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作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校内学生主体、课程主线、教师教育力量、学校阵地四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主体配合、力量融合。创新是强调系统内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各要素之间深度关联、相依,其具体途径是搭建创新平台和建立协同作用机制。“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包括系统转换要素运作机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破单线灌输形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强调系统性合作,从而产生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或多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简单叠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最优效果,发挥系统最佳效能。
第三,从模式的发展特性上看,动态性是高校“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模式并非墨守成规,而是随实践动态发展的。其动态发展性体现在:1.教育范围拓展。该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从教师的“单打独斗”或者德育职能部门的“孤军奋战”扩展到了高校内课程、课堂、组织机构、人财物保障等各方面,拓宽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范围。2.教育功能扩张。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教育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立体式向复合式发展,改变以往教育要素单向职能向交叉育人方向前进。因此,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学生主体思想政治自我教育、教师引导配合教育、课程主线教育、学校全方位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有重点、多角度辐射的立体化综合式动态教育系统。
第四,从实践经验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并不是毫无根据地“无中生有”,它是在实践中由问题导向倒逼而由时代形势所呼唤的教育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创新在实践应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些省市及其高校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协同创新中心。例如,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共设立了11个协同创新中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的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为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鲜活经验和现实素材。
二、构建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学理支撑
构建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吸取系统科学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借用多种理论知识,以便丰富和扩大知识来源,从中吸取养料。
(一)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世界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任何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有序化运动的产物[3]。系统是指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论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学生、课程、教师、学校等四维要素构成,系统内各要素,以及系统内与系统外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因此,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系统内外的各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统一协调,才能使其良好、有序地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素间密切配合产生强大的同向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尔后,彼得·葛洛又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学领域的创新理论开辟了协同创新理论,并对协同创新作了定义:“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处于动态开放环境下的“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其中各个要素具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塑造优秀人才。为此,高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新”起来,就必须调整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系统运作机制、构建良好的系统环境、整合系统资源,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最终就能达到1+1>2的协同效应。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跃动的一条鲜活筋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来开阔人的眼界、活跃人的思维、增强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要求,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围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建立高校“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学校、课程以及教师要各司其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建构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作用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由学生、课程、教师和学校四个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是一个集复杂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系统,只有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学生是主体,课程是教育空间,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专门组织和主要场所。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在任何一种教育范式里学生都应当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这一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我这样做”内化为“我要这样做”,促进其思想品德认识由浅入深、思想品德情感由表及里和思想品德行为由内而外发生质的变化。
2.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这是由高校的性质、任务和行为特点决定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校本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个系统内在的相互关系是为了探求其逻辑联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这个系统合理运行,发挥出 1+1>2的最大效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关系长期受忽视,因而思想政治课与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大多单线运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的自身修养和德育素质决定了其是否能与教书育人同向而行。教师的能力素质体现在其德育思维、教学方法、教育艺术等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的21世纪,教师不再处于“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的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找寻“水之源泉”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使“学生需要之水”具有循环更新的能力。过去依靠单纯理论灌输或者说教的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只顾教书不顾育人的教师也终将被学生和时代所孤立。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5]学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全局“管控”。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狭隘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造成了专门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的倾向。很显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需要学校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同向开展工作,不能各自为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互不联系或联系甚少或重叠交叉的现状,创造各个部门积极沟通交流、互享信息、联动工作的局面,协同教学、学工、宣传、组织等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人有责、人人负责。
(二)建立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各要素必须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不断重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优化系统机制的目标,形成一种责任分担又相互协作融合的机制,最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1+1>2的效果。
1.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同向并进机制,实现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应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同向并进机制,实现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1)发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每一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从每一类课程的性质与属性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各类课程,进一步发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2)挖掘教师在各类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教师的协同育人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本课程的话语体系,其他各学科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主动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2.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发展机制,实现教师与学生和学校的协同发展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1)树立生本理念,师生协同共进。教师应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严格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活动等,只有做到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协同配合、共同成长。(2)关心教师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高校党委及行政领导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协同共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3.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调控机制,实现学校与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社会组织,是培养和造就人的地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学校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枢纽,应按照中央要求,形成党委组织领导、行政积极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的决策、实施、调控系统与运行机构。要打破校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条块分割现状,协调教学、学工、宣传、组织等部门,形成教育合力[6]。(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从战略和大局出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学校与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1.学校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课程空间
学校是实施课程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系统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学校设置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力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时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调整安排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与学校协同发展的目标。
2.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融通
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生互动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协同发展的目标。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创新团队
课堂教育质量与教师素质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实现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增强育人效果。
4.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建立互动转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协调学生、课程、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转化,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互不联系、彼此独立的局面,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育人的综合优势。
(四)发挥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系统内构成诸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功能也是由其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及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固有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大格局。构建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从封闭阻塞走向畅通交流。各要素之间形成常态化合作,创新高效地开展育人工作,改善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形成的条状隔离、分块划片的工作状态,突破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原有体系中课程、教师、学校与学生主体间的相互漠视,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发挥各类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更新教师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减少系统内部摩擦,激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活力,最终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大格局。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之成才贵在素质,人之素质重在完善,而人完善的素质是由学校培养的。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人才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中国梦的决定力量,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构建高校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最终都要折射到教育这个落脚点上来。从理论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构建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也一样,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大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
3.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大学生“四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拆除“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真正实现学科交叉贯通、部门协同联通、人才互融互通,有利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调动学校各个方面、各类人员、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开展教育,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配合;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整合、配合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