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8-03-28柯应根王珊珊
郑 颖 柯应根 王珊珊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1 引言
当前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地方应用型高校更加重视口译课程,甚至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以期为学生成长为口译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但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就业方向,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口译教学不能盲目追随重点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应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学生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的特色教学方式。
目前对地方高校口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的提出,问题分析主要集中于教学目标、教材、师资、教学模式、实践机会等。二是教学模式的建构,在技能训练为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刘永利提出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学的协作教学模式[1],王洪林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技能训练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2]。本文基于作者的口译教学实践,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就业需求,分析该阶段口译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依托口译实训设备,从教学环节、实训内容、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期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学生特点的特色教学方式。
2 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高考总分相对较低,虽然外语院系对英语科目的分数有最低限制,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英语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语言组织与表达、口音等仍存在不少问题,英语基础能力分层严重。口译课程通常开在大三学年,面对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教师应顾全大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对于成绩优异、有潜力成长为职业口译员的学生,教师应提供更丰富的、时效性更强的练习资料,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并在课下专门辅导。
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主要为三大方向:中小学教师,企业,读研继续深造。就口译课程而言,如果学生选择就业而不再深造,虽然不是专业的口译译员,难免有充当临时口译译员的场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译能力;如果学生选择读研甚至是翻译硕士的口译培训,那本科阶段口译课程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化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
3 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目标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年修订)》对口译课程的描述为“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确定了口译课的性质为技能课程,并提出了口译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本科口译教学,鲍川运教授指出其“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同时作为入门课程,“可以为翻译培养做出贡献”[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为将来真正的口译训练作好铺垫。刘和平教授也指出,“本科翻译教学应以翻译思维训练为主,以文本/讲话体裁和题材为辅、以技能训练和语言提高为双重教学目标”,形成以学生为主导,以课后练习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和翻译硕士培训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4]
依据教学大纲对口译课程的要求和专家的观点,作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和口译入门课程,大学本科口译课的定位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阶段”[5],通过口译认知和初步训练,成为口译人才筛选和培养的第一步。口译课的教学目标是“技能训练和语言提高”,通过介绍口译基本概念和常用策略,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培养基本的口译能力,同时带动语言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步入社会或者进行职业化口译训练打好基础。
4 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口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随着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大,地方应用型高校都建有口译实训室,笔者所在高校安装的是北京东方正龙NewClass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其录音、回放及课堂交流的功能可以有效辅助课堂口译教学,并为口译教学改革提供设备基础。依托口译实训设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总体英语水平不高,英语能力分层严重的事实,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技能训练和语言提高”为双重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口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4.1 增加特色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
4.1.1 增加学生现场演讲和口译环节,模拟真实的口译情境
学生现场演讲和口译环节是最受学生欢迎、参与度最高的环节,由学生自主准备与其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演讲材料,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进行2分钟左右的中文或英文小演讲,由其他同学为其口译并录音,之后每一位学生听自己的录音,最后教师随机选择一位学生的口译录音进行点评,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用词和句型选择。
该环节的优势在于:1)学生自主准备的演讲材料,话题为其他同学所熟悉。学期开始时笔者会对学生的演讲话题进行提示,如学生对未来的计划,喜欢或讨厌的人物,对某一新闻时事的看法,介绍自己的家乡或传统文化,甚至简单的自我介绍。学期初主动演讲的学生不多,后来学生争相演讲,话题范围既广泛,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同时也是一般性口译工作常遇到的话题,语言相比教材上的口译练习材料更为简单,适合口译入门;学生能通过该环节掌握日常用语的口译,为将来一般性的口译工作打好基础;2)除演讲的学生外,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口译过程,并听到自己的口译录音。相比传统的轮流口译,学生同时口译并录音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位学生保持口译实践的紧张状态,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学生每一次听到自己的口译录音,都能与上一次的录音进行对比,审视自己在语音语调、流畅度、语法等方面的不足之处;3)由于演讲材料由学生提供,教师无法提前准备,对教师也是一大挑战,迫使教师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口译,甚至将自己的口译录音放给学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4)点评环节教师会就一位同学的口译录音与大家探讨用词、句型选择、上下文衔接问题和译文的整体效果。由于没有参考译文,学生非常愿意提供自己的版本,共同探讨用词、句型的同时,也训练了翻译思维,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课堂气氛活跃。
该环节是新增的特色环节,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有其局限性,如学生演讲的速度、内容需要教师引导,且仅适合口译入门阶段使用。
4.1.2 增加教师口译示范的环节
无论是学生现场演讲和口译环节,还是选取材料进行交替传译训练的环节,教师都可以自己现场录音和记笔记,将自己的录音和笔记适当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口译状态,直观地学习口译过程。尤其是在学生现场演讲和口译环节,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教师也会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教师如何灵活应变,如何使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做到忠实通顺,对学生会有直观的示范效应。口译笔记虽然每位译员的风格不同,但重信息理解分析、笔记要求逻辑清楚、简洁的原则不会变,教师将自己的笔记用口译实训室的照片投影设备分享给学生,与学生的笔记做出对比,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笔记需要改进的地方,更有效地习得口译笔记的原则和方法。同时,由于是现场示范,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学生对教师如何应对挑战充满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该环节对教师提出较大挑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拥有口译实践经验,并且自我督促常做口译训练,才能实现这一环节的示范效应。
4.2 改革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评价方式
4.2.1 选择适合学生英文水平的技能训练材料
释意理论认为,“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讲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译员的中心任务是剥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6]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和表达,是口译的中心任务。目前出版的本科口译教材常选用正式的讲话作为练习材料,话题涵盖各个领域。鲍川运教授在“2013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中指出,“这种材料的文本趋于书面体,语法太过复杂,生僻词出现概率较高,对本科生来说难度过大,反而抑制了口译能力的培养。”[7]学生对话题不熟悉、书面文本难度太大,口译的中心任务——“抓住意义实质”无法完成,口译训练的效果就不明显,学生的信心也会备受打击,误认为其口译能力不行。应选择学生对背景知识较为了解、语言相对简单的练习素材,让其能够“抓住意义实质”。这也能够有效模拟学生今后面临的真实口译情境,真正地将学生代入双语交换环境。
除了学生自己准备的演讲材料,教师也不会过度依赖某一教材,而是根据具体技能训练内容,以学生能够“脱离语言外壳”,抓住意义为前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材料。如学生在做复述练习时,需要对材料进行逻辑记忆,笔者就会选择逻辑结构明显的视频作为练习材料。练习材料主要来源于主流口译教材、新闻网站、TED视频,并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做课前准备和课后练习。争取做到“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比学生的能力快半拍,让学生感觉到有能力去做,但又有一点不容易。”[8]
4.2.2 改革课堂评价环节
“Gile曾经提出过以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翻译本身的过程”[9]。教师点评时不应过度关注和评价学生翻译的结果,如词汇选择和句式对错,而应对这些选择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以“抓住意义实质”为中心任务,而不是翻译原语的语言形式。学生应进行“篇章层次”的翻译,即“翻译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口译的目的,实现“交际意义的等同”[6]学生在进行口译练习之前,听力的任务常常是为了答题,对与题目相关的内容很敏感,对其他内容就是“充耳不闻”,听力的注意力难以保持,对原语意义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也锻炼得不够。口译练习初期,学生认为口译任务就是记录原语、逐字翻译,即“词义层次”的翻译,其结果只是词语的堆砌,听众难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能够进行“话语层次”的翻译,即句子翻译,但容易忽视语境和交际环境,即上下文,不能够结合语境来判断话语的“暗喻”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篇章层次考虑,分析讲话人的意图和动机,真正掌握原语的意义,再用译语进行表达,实现“篇章层次”的口译。学生掌握原语意义的重要性还在于,“语言形式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较短,而其深层意义保存的意义较长”[10],只有抓住深层意义,学生口译时才能记住,而不会“听完就忘”。
口译录音可以有效地实现以过程为主的口译教学。通过回放录音,学生会发现自己或他人的不足之处,督促自我不断改进,例如口译初期学生会有重复的习惯,常出现“嗯,啊,然后”等语气词,听录音时会发现这些习惯让听众难以忍受,学生就能很快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学生也能通过录音发现自己在人称、时态、句式等方面常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学生之前可能意识不到,作为听众就能发现这些基本错误,修正口译表达。有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译文看起来 “高级”,刻意使用无把握的单词和句式,通过录音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指出其用法问题,同时教学生使用有把握的语言,口译输出以忠实流畅为第一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表达技巧。
在教师点评录音环节,教师不会片面强调译文质量,而是注重口译的整体效果,包括译文连贯程度和现场口译效果,同时注重分析学生的口译思维过程,即是否从意义层面理解源语,能否流畅地输出目标语并准确传达发言人的意图,输出时是否做到断句理解,是否关注听众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在口译练习初期,不少学生会译到一半觉得用错了结构,退回去重译,或者因为想不出某个词的翻译,卡壳停顿很长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会解释时间不允许和听众缺乏耐心的现实,要求学生“硬着头皮把能译的译出来,使整个活动能够继续下去”[11],因为口译是为现场活动服务的,不应让口译打乱现场活动的节奏。同时指导学生灵活利用语言结构,用多种翻译方法将卡壳的话译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译思维。
4.3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口译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能力,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从事基本的口译工作,这就要求课堂上要有职业性的指导,如礼仪常识、口译员的工作程序等,向学生介绍译员应提前到达活动现场熟悉环境、检查设备,提前向会议主办方甚至发言人秘书索要稿件、提纲或者幻灯片,提前熟悉话题知识及记忆术语,提前了解并熟悉发言人的口音及讲话风格,口译现场要保持镇定,专注于口译工作,跟上现场活动的节奏。活动结束后应整理自己的笔记,总结发言内容,并回想自己口译表达的不足之处,查阅文献纠正自己的语言表达,确保下次口译时不犯同样错误。
教师尤其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目前翻译市场并不规范,“用人单位对聘请临时译员缺乏信任,导致翻译市场日趋混乱。”[12]翻译服务提供方并不需要拥有某种特定资质,导致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译员责任感不强,接受口译任务时并不考虑自身的口译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甚至出现泄露机密的情况,部分译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易导致翻译服务柠檬市场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从课堂上抓起,强调译员口碑对自己、对整个市场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量力而行,严守译员的职业道德准则,踏实积累口译经验。
5 结语
通过增加特色教学环节,改革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评价方式,笔者的口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尤其在讨论口译用词和句型结构时常出现比参考译文更好的版本。学生对口译的兴趣浓厚,多名学生获得相关口译证书,并有学生考研进入名校翻译硕士口译专业继续深造。但教学改革研究对课后互动的关注度不够,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践探索。目前口译教学仍存在学生英语能力分层严重、缺乏口译实践机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口译学习环境,为学生步入社会或进行职业化口译训练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