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析
——以安徽建筑大学新媒体为例
2018-03-28周晨
周 晨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是指包含网络新闻、微博、微信、APP等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网络时代,新媒体因其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新媒体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灵活多样的信息发布平台,传统媒体自上而下与新媒体自下而上传播方式的结合,必将增强高校新闻传播的吸引力、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1]。新时代要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活起来,关键就在于运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和新媒体手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典型故事、优化的传播形式,快速、高效、便捷地送到在校师生的案头手边,精准发力、传播正能量、化解负能量,不断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依托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1.1 新媒体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新途径、新方法、新特点,并把传统的宣传模式融入进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虽然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无限可能。以往的宣传思想工作依靠报刊学习、文件传达、会议谈话等形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普遍灌输”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网络环境的需要。
新媒体具有即时互动、灵活多样、沟通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丰富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图文并茂、有声传播等丰富的形式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微视频、微传播等多种形式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新媒体还具有良好的互动体验,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组合自己的朋友圈,获得良好的共情体验。但是新媒体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杂乱无序和良莠不齐,标题文字的“媚俗”倾向以及高校运用新媒体技术不足等原因,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负面信息的可控难度加强,信息真实的辨别能力减弱,这也要求高校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有效占领宣传思想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减少负能量和负面信息的发生,加强文化认同、文化建设,传播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传递认真严谨的治学风貌和学术精神,将其内化成大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生追求。
1.2 建设发展新媒体顺应网络时代育人需求
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媒体知识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事事皆可分享,趣味性和参与性较强。当代大学生几乎全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信任度更高。他们更愿意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H5技术等获取和分享信息。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就要遵循客观规律,掌握受众特点,顺势而为,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面对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更加复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激烈,西方一些势力把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作为分化战略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也借助互联网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造谣诬蔑甚至挑拨离间。社会上各种新媒体鱼龙混杂,如何抵御和防止有害信息侵害师生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网络环境,创新宣传理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平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和网络宣传工作,在直面挑战中寻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方法和途径。
2 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不足
2.1 内容推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
据观察,各高校新媒体推送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容为王依然是新媒体取胜的法宝,按浏览量统计,关乎学校发展、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闻资讯类内容依然是用户点击量最高的类型。展现学校风光、主打情怀的推送在内容的建构和形式的选择上易出现雷同,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在做文化类选题推送时,高校间有互相模仿抄袭的痕迹,易造成推送千校一面的情形。
2.2 网络话语体系与严肃主流文化融合难度大
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采访来看,大多数受众期待学校官方微信的话语体系时尚流行,表达形式图文并茂,并且有更多的互动化元素。高校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既要做得有温度,符合大学生网民的口味;也要做得有深度,起到很好的思想引领的作用。所以,如何把主流严肃文化与时尚活泼的话语体系相融合是高校新媒体运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的传播采用有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师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2.3 人员队伍不够专业,流动性强
高校新媒体基本统一在高校党委宣传部领导和管理之下,管理相对集中,一般由宣传部指导大学生记者团负责校园新闻的采写和编辑。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有限,媒体专业素养不够,流动性强,政治鉴别、舆论引导意识能力不足,这都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难度,无法满足复杂的舆论环境的需要。特别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专业设置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大学生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培养团队和骨干,但是经常出现骨干刚刚培养出来却又面临毕业、择业等问题退出记者团的情况。缺乏专业稳定的大学生队伍、宣传部人手不足、没有设置专门的新媒体指导人员都成为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短板和障碍。
3 依托新媒体创新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3.1 内容创新,思想引领,提升新媒体影响力
高校要牢牢占领新媒体阵地,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交流聚集的新形势、新热点和新变化,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专题专栏、名师名栏,线上学习党的十九大的伟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日常宣传。用新时代祖国取得的各项成就鼓舞人,用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感染人,用平凡真实的故事打动人,推进理论武装和价值凝聚,依托新媒体进行内容的多渠道、多平台发布,实现对师生、校友、社会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形成更大的舆论覆盖面和更强的宣传影响力。
安徽建筑大学官方微信根据在校网民特点,以弘扬主流价值观为己任,充分挖掘身边的人和事适时开展舆论引导,如开设《徽弘会客厅》《汇声慧语》《评书建影》《学霸档案》等栏目,通过视频短片、丰富多彩的图文推送,传递校园声音,讲好校园故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成为广大师生喜爱的媒体平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3.2 语态创新,互融互通,发挥矩阵式传播优势
新媒体平台是加强“四个意识”建设和引领的重要阵地,要占领新媒体阵地,就必须研究新媒体发展规律,把握新媒体脉搏,进行语态创新,研究媒体融合。不仅要实现传播的广度和宽度,还要努力实现传播的深度和厚度。
要实现语态创新,应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和话语传播的体系和规律,创新表达方式,丰富话语形式,实现主流价值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体系相通相融,借助网络语态表达严肃新闻。积极研究并关注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标题上下工夫,在形式上下工夫,打造以大学生叙事为基础的多样化传播体系。通过受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运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媒体融合即新媒体要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优势互补。新媒体整合不是将已有平台进行简单拼装,而是要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2]。高校校园媒体涵盖了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和“两微一端”等各类媒体。这里所说的媒介融合,既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融合,也包含新媒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即融合传统媒体权威性、专业化、深度化的特点,结合新媒体时效性、灵活性、多元化的特点,打造更具传播力的融媒体平台,利用各种媒体的特点打好组合拳,提升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新媒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指的是要发挥校内、校际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连结,完善联动机制,打造新媒体矩阵,形成舆论合力。成立以党委宣传部牵头,校内各部门和新媒体组织共同参与的联盟组织。组织内部,联盟成员紧紧围绕学校重点,统一策划、推送,形成合力。除了校内新媒体平台间的协同,安徽建筑大学新媒体还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新媒体论坛,加强沟通交流,吸纳各方智慧,为学校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群策群力,发挥了矩阵传播优势。
3.3 机制创新,强化队伍,营造清朗的校媒环境
如何结合校园舆论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影响力和权威性,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舆论引导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3]。高校新媒体运营团队的组织架构多为“指导教师+学生队伍”的模式,要保证校园新媒体在校园舆论引导中的正确导向,队伍建设是关键。对新媒体运营队伍的要求,首先是媒介素养高、政治过硬;其次是文学素养高、文字功底强;再者是专业素养高、网络信息应用技术过硬[4]。
高校要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媒介素养好并且熟悉网络语态的新媒体团队,就要创新运用各种机制。在队伍的培养上,运用协同育人机制,重视新媒体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得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担任多重角色,既是正能量信息的采集者,又是传播者、评论者。以同龄人的视角,通过大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信息传播正能量,占领高校舆论阵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安徽建筑大学成立了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协会,吸收了一群政治过硬、学习能力强、知识面相对较宽、媒介素养高的优秀学生代表,利用新媒体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驳斥不实、不文明言论,为构建健康清朗的网络文明生态贡献一份力量。在队伍的建设上,要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保障新媒体运营团队良性运转。高校要完善新媒体制度规范和评奖评优机制。规范的制度有助于新媒体团队在信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性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新媒体作品出新品、出精品。
3.4 方式创新,实践育人,线上线下形成合力
高校新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新媒体的运营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线上线下进行深度融合,推进新媒体教育环境与校园文化共建。将线下实践活动整合成线上教育资源,将线上教育内容转化成线下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新媒体建设活动中去。这样既增强了新媒体队伍的凝聚力,又使得新媒体队伍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将“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事实,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加工成各种文化成品,比如视频、美文和图片并分享出去,使得读者获知、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获得感染人心的力量,也使得正能量在春风化雨中实现传播。
安徽建筑大学宣传部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媒体嘉年华》活动,以“展现大学生记者风采,传递校媒力量”为主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参观交流、主题征文比赛、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将线上的正能量传播渗透到线下大学生具体的生活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校官方微信“易小海”的品牌影响力。此外,学校利用暑期连续两年开展“讲述校友故事,传承建大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新媒体团队成员与优秀校友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在校生活和人生经历,极大地鼓舞了新媒体团队成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同时,成员们以身之所历、真实所感,形成人物通讯和视频资料等新媒体产品广泛传播,带动和影响大学生群体,创建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4 结语
新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网络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新媒体除了宣传本校特色,扩大学校影响力,活跃校园氛围和塑造校园文化外,还具有引导思想、育人树人的重要功能[5]。高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研究新媒体发展规律,利用校媒优越性,提高新媒体分众传播的水平,牢牢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