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2018-03-28胡元聪黄晓梅税梦娇武庆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意识大学生

胡元聪,黄晓梅,闫 晴,税梦娇,武庆华

(西南政法大学 1.经济法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一般理论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概述

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时进入大众化阶段,达到50%时进入普及化阶段。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可见,我国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已接近普及化阶段。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特点,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大众化,是经济先发型的大众化。①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由精英学校走向“内涵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路的大众化。[1]第三,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依托下形成的“非均衡性”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创业意识培养的一般理论

创业意识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它由创业者对现有条件不满足,产生创业的愿望和需要,推动创业实践活动的动机,激活创业者深厚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创业兴趣以及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未来目标较为稳定、持续的创业理想五部分组成。创业意识的内容包括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勤奋或者敬业意识。

真正的创业者,会在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始终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创业不是单单靠一腔热情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有合理的创业计划,预设如何进入市场,如何卖出产品等基本问题。另外,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时需要创业者具备化解风险的能力。最后,一切创业都要立足于勤奋,没有勤奋意识任何创业都不能取得成功。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749万人,比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近7倍。[2]如何将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而不是闲置,避免严重就业问题的出现,由此产生了创业教育的需求。在高校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意识的培养是第一要务。一切创业都应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起点。可以说,创业意识的培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多重意义:一是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还可以为其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二是对于学校而言,可促使高校改革过去的课程体制,加快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速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三是对于社会而言,可以加快理论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缓解就业矛盾。四是对于家庭而言,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研分析

(一)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随机抽取②18所高校10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1058份,有效问卷1026份,有效率为96.97%。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度

第一,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应在提供科技创业基金,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提供创业相关信息,建立创业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举办免费创业培训班等方面给予其创业方面的支持。第二,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仅有0%、2.5%、4.78%的大学生认为对我国政府关于促进其自主创业的相关意见非常了解。第三,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仅有3.75%、3.75%、3.04%的大学生对我国政府关于促进其自主创业的相关意见非常满意。第四,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仅有1.25%、7.5%、5.22%的大学生对我国政府在促进其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具体落实情况非常满意。

2.高校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视度

第一,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58.75%、52.5%、40.4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其创业意识培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第二,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52.5%、51.3%、50%的大学生对学校举行的创业教育活动感觉一般。第三,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67.5%、62.5%、63.48%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未开设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第四,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75%、82.5%、67.83%的大学生表示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意识培养的培训或者讲座。第五,认为创业意识培养帮助很大的大学生,东部占15.67%,中部占14.32%,西部仅占12.91%。第六,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68.75%、52.5%、60.87%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创业意识培养相关授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或不专业。第七,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仅有3.75%、5.48%、6.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创业意识教育方面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善。第八,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意识教育应当越早越好。第九,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创业意识培养中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创业培训师,建设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包容度”

第一,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71.25%、82.5%、78.69%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一般或不好。第二,他们认为社会应当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专业评估机构等帮助他们自主创业。第三,他们认为企业应当通过提供兼职平台、与学校合作、建立创业服务机构以及提供创业资金等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4.家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解度

第一,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53.75%、55%、56.43%的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没有创业经历。第二,家庭成员创业成功与资金的雄厚、个人能力突出、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机遇有密切联系。第三,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仅有22.5%、20.0%、18.7%的大学生认为其家庭非常支持创业。第四,大学生创业,家庭主要给予资金支持、人脉支持、平台支持以及精神支持。

5.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基本认识度

第一,东部32.5%、中部37.5%、西部31.7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的一条途径。第二,当有较好的工作单位时,东部有66.25%,中部有67.50%,西部有95.22%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不创业。第三,东部7.5%、中部10%、西部7.83%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从未有过创业意识。第四,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中,学校影响最大,家庭影响次之,社会影响再次之,企业影响和其他影响所占的比例较小。第五,在校大学生基本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第六,多数大学生是为了“获取更多财富”才进行创业。第七,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创业前景的预测是感到迷惘或者有压力,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创业就是一种赌博。第八,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都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要求。第九,大学生认为在创业上,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为“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与“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第十,大学生认为创业的障碍主要集中在资金不足、能力不够、亲人反对等方面。十一,多数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环境、个人能力是影响其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6.大学生对政府、高校、家庭、自身关于创业的意见

第一,大学生一致建议政府能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其创业,包括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技术支持等。第二,大学生希望学校完善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经常开展与创业相关的讲座和比赛活动,加大学生创业的奖励,多提供创业信息等。第三,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上家庭能给予其资金支持或情感理解。第四,部分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需要经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市场、制作创业计划、艰苦奋斗等几个阶段。

(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

1.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对于创业,政府机构承担着引导员、培训员和服务员、宣传员的责任。[3]然而在实践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却不尽如人意。根据查阅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的有关法律法规,发现并没有一个法律文本正式将创业意识培养放在高度重视的地位,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国务院发布的一些部门规章,另外,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也相对较晚。我国目前现状即国家非常注重创业工作,发布了很多规定,但是,对于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针对中小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2.高校教管力度不到位

我国目前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众多学校趋同,而且门类十分有限,主要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一两门课程,且多为选修课。[4]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多数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随年级升高反而减弱。学校举行的创业大赛活动也只有极少大学生参加。另外,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将大学生签到的次数作为成绩评判的一个标准,但真正的创业并非仅知识所能言喻。[5]

3.校企合作不够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校企合作不够。一方面,学校不注重主动联系企业进驻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因此,大学生实践都是通过做一些零散的兼职完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企业也较少主动联系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因此,错过了招聘优秀毕业生的机会。其实,企业为广大学生提供兼职平台、提供创业资金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就有可能决定其创业的成功与否。

4.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重仕轻商”的社会氛围浓厚,整个社会对于创业持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相对而言,南方地区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容易接受自主创业。他们认同通过创业致富的观点,并且已经有一大批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人生理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关心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实践的只有高校、创业基金等组织,其他社会群体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并不高。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社会的不重视与不支持是其创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5.家庭支持力度不足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教师。家庭条件是影响创业动机的重要因素,[6]家长有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是否支持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于创业的想法。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家庭较为困难的家长来讲,供养其读完大学已经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多余存款作为创业的资金,在他们眼里创业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③

6.大学生自身动力不足

据调查结果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都集中在“有点强烈”或者“一般”的选项上,对创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三地区分别有32.5%、37.5%、31.74%的大学生对创业相当认同,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的一条途径;又分别有61.25%、57.5%、60.8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有较好的工作时,大部分大学生便不会选择创业,创业热情也不高。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实践考察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美国的大企业通常会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他们从不吝啬购买大学生在创业大赛中获奖的计划。他们认为大学生最具创新精神,愿意花费资金研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因此也成就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开设了100多个正式的创业教育项目,发展至今已扩至600多个。[7]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学成为美国高校,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据调查发现,有37.6%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至少一门创业课程,广泛的创业教育课程与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④相互呼应。美国注重以实践活动强化创业能力,如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十多所高校坚持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比赛,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二战后兴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创业热潮。[8]英国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加大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1983年,在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倡导下以及王子基金的支持下,英国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动员各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咨询和资金技术网络支持。[9]第二,注重培养创业精神。英国1985年颁布的绿皮书以及1987年颁布的白皮书均涉及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三,众多创业项目的开展。开展项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挑选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并为其提供各种创业支持。第四,职业生涯教育开始较早。在英国,中学阶段就开始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职业机会意识、发展决策技能、学会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10]四大部分,与创业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互通性,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意识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日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带来的巨大压力,日本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日本“早起会”制度,其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创业意识。1998年日本的文部省、通产省在小学实施“创业与就业教育”政策。日本每个小学都有早上课前的“早起会”,让学生每天都早起,赶在上课前送报纸、送牛奶来进行创业教育,虽然很辛苦,其过程却能锻炼学生创业就业的坚强意志。[11]“早起会”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较早开始培养孩子的创业意识,其过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可以说日本的创业意识培养更完善。日本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出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自我负责的原则和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等课程体系,提供给希望在教学中运用这一课程体系的学校,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服务社会为己任。[12]

(四)澳大利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澳大利亚的高校创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从高校针对个人创办小企业开展培训算起,经历了近65年,分三个阶段:重建中的萌芽阶段,助推经济发展阶段以及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澳大利亚创业教育最具特点的是拥有三种类型的创业教育典型模式,并由此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三种典型的模式分别为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与专业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创业学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化,一般采用小班授课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教学,还有大量的启发式案例教学。与普及模式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普及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普及化,普及性创业教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培训模式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模块化,受职业培训模式的影响,实用性较强,在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创业教育特点是教学内容模块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政府主导机制

1.积极制定创业政策

考察我国法律层面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减免费用、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等,[13]为了实现我国创业意识培养的制度化,政府应当通过健全国家关于创业的立法,使创业的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推行“以就业带动创业”政策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关键阶段,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也是一种创业。政府应当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基础上,加强“以就业代替创业”的意识培养,在“最难就业年”引导毕业生向西看。[14]各级政府还应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教育部的“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以及“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基层扶持项目,鼓励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以及乡镇基层单位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15]

3.加快实现对高校“松绑放权”

全国各地政府应当给高校“松绑放权”,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灵活“把舵”。[16]在创业意识培养方面,允许高校自主设置专业课程、自主招聘创业意识培养专职教师,加快各自辖区内高校创业学学位授予点建设。同时,应逐渐摆脱过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党政干部的常态,应建立一支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高校教管机制

1.转变高校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应当把创业意识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评判标准,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17]将“就业创业类”与“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创业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18]为了加快创业意识培养的速度,可以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模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将创业意识培养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19]既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又可以促进创业意识的培养。

2.完善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各高校应将创业意识培养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开设创业意识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重点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认知、创业实践等引入教育教学环节中,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落到实处。在创业意识培养全国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各高校应当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不同的标准,形成各自独特的创业意识培养模式。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

1.加快建立实习基地

高校要与科研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更为广泛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训练基地。[20]在学校挑选具备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给他们提供实际的工作岗位实习及实训机会。企业就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最好的实习基地,能够解决大学生在学校所遇不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2.设立校企合作公司

广大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孵化器。学校领导应积极走出校门为大学生寻找创业实践的机会,企业也应当主动走进校园,购买大学生的优秀创业计划,实现校企双赢。对于加强校企合作也可以让一些大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兼职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当作案例传授给大学生;高校也可以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将创业意识培养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大学生直接推荐给企业。

3.努力发掘校友资源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毕业的校友资源,向有关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毕业多年的校友具有丰富经验、人脉资源,如果有他们的帮助,刚刚毕业的师弟师妹在创业道路上也许会走得比较顺利。此外,成功的校友可能刚好也需要优秀的有干劲的毕业生,学校可以为校友们开设的公司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和创业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校友们解决其用人问题。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社会支持机制

1.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包括国内氛围和国际氛围。其中,国内氛围又包括校内氛围和校外社会氛围。在高校内部可以开展校内承包活动,将校内的食堂、商店等承包给大学生,和企业一样实行自负盈亏运作模式。在校外,积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意识,建设创业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乐于创业,敢于创业。从国际氛围方面,我们应当紧跟世界的潮流,引进借鉴优秀的创业文化,发展自己的创业文化。

2.发挥创业典型的榜样作用

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对创业典型进行宣传,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如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届毕业生陶立群,毕业后自主创业,现在已拥有5家蛋糕连锁店和一家加工厂,成为绍兴市小有名气的创业青年,被评为绍兴市创业之星。

(五)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家庭指导机制

1.转变父母的思想观念

作为子女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意识。与时俱进,随时了解中国的就业现状和前景。在“重仕轻商”观念严重的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创业的可能性较小;在强调“工商皆本”的家庭中孩子创业的可能性较大。社会所认同的观念恰恰就是“工商皆本”,各个家庭应当改变传统的观念,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龙”和“凤”的标准扩大化,对于子女的创业给予必要的支持。

2.促进子女创业梦想的实现

开明的父母应当支持孩子理想的实现。父母应当帮助孩子纠正过去的等(等待工作找上门而不去积极寻找)、靠(依靠家庭关系获得工作)、要(问社会要工作而不积极的创造就业岗位)的择业思想观念,培养子女积极正确的工作就业观。另外,有能力的父母也应当在金钱上支持子女创业。没有能力的父母也应当积极配合子女的创业活动,让子女感觉父母对自己创业的情感支持,增强他们创业成功的信心。

(六)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自身动力机制

1.转变择业观念

大学生应把过去的“一次选择定终身”的狭义择业观转变为更加广义的择业观。转变“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的保守的就业观,转变过去消极的“等、靠、要”的择业观念,转变过去的功利主义择业观。

2.纠正就业偏好

大学生偏好大城市就业,青睐“体制内单位”,但“体制内”、大城市已经出现就业饱和现象,造成大量的优秀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应当努力纠正过去的到大城市、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偏好,将眼光放到西部地区,认真学习理解国家出台的 “以就业代替创业”和公益性就业等政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提高创业热情

高校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不仅能对大学生创业结果本身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将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创业的有关知识,提高创业热情,转变过去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单一就业定位。大学生还应培养创业意识中的风险意识、勤奋意识,这是无论创业还是就业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注释:

①“经济先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具有水到渠成的意味,在理念更新、资金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相对成熟。“经济后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则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外部施压推动发展的意味比较浓。

②本次社会调查对象为东部、中部、西部的高校大学生。东部地区:广东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部地区: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西部地区:四川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③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愿与其家庭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子女创业意愿上升,家庭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子女创业意愿开始下降。

④以大学为例,开学后,所有大学的系主任都要为新生介绍其专业的就业状况,并对学生提出有关就业对策,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发展愿望。学生入学后,就开始接受分级职业指导(必修课),计算学分。入学第一年,学校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进行了解和认识。第二年,学校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的特质、专长、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学校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及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活动,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1]周善标,毛建山.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J].文教资料,2008(5):157-158.

[2]黄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2):23-26.

[3]邵文明.创新驱动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1):21-23.

[4]李硕豪,富阳丽,陶威.创业是可教的吗?[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13.

[5]张秀娥,孙中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政府支持体系建设[J].求是学刊,2013(5):52-57.

[6]肖璐,范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2):134-138.

[7]Michael Shattock.Entrepreneurialism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Diver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M].UK:Open University Press,2009.

[8]谢雯.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9]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10]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32-34.

[11]吕龙光.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0.

[12]王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3]陈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学习”——对本科生创办传媒公司的个案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2):57-67.

[14]黄丹羽.团十七大代表就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建言——最难就业年,不妨往西看[N].中国青年报,2013-06-19(2).

[15]施剑松,乔雪竹.引导回乡就业,发掘校友资源,创业带动就业——对外经贸大学“组合拳”促进就业[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06-15(2).

[16]陈晓风,龙超凡.自主评聘教师职称,自主招聘教研人员,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开展协同创设,福建为高校办学“松绑放权”[N].中国教育报,2012-09-21(1).

[17]胡瑞文,张海水,朱曦.蓝领岗位,大学生就业新趋势——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06-17(3).

[18]罗静,徐南启,李晨希.关注大学生创业:高质量就业创业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09-23(7).

[19]高慧斌.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差异显著——北京四所重点大学城乡学生就业意向比较调查[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08-26(3).

[20]万玉凤.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N].中国教育报,2012-11-26(2).

[责任编辑石 悦]

猜你喜欢

大众化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