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提升:转型高校内涵建设成功的标志
2018-03-28孟世才
况 红,陶 佳,孟世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1.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
一、引言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是我国政府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的重要举措,同时,转型发展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寻求到一条新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通过转型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与传统的普通本科办学错位发展,成为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1];其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职业型、技能型、服务型、创业型等人才,成为服务区域内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或重要供给地[2]。因此,转型发展高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把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点工作。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在心理学层面上,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二是潜在的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3]282。能力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只有在参与某项具体活动,或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所具有的能力。职业能力就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4]。国内学者根据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不同学说,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赋予不同的含义,笔者倾向于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的研究,根据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框架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门性能力与通用性能力。其中通用性能力又由非正式能力(包括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把握细节的能力、抗压与情绪管理能力、适应与变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责任心、忠诚度、团队合作能力等)与通识性素养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书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计算机运行能力、数理分析能力、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外语能力等)[5]两部分构成。依据这一划分,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专业属性方面的能力,表现在职业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的能力;二是通用能力,即调节自身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这是步入职场后所需要的通识性职业能力(非正式能力);三是综合素质能力,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职业能力是与一般能力相对应的特殊能力,因此,对个人职业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上述各要素的综合,而不是看各个独立部分。例如判断一个教师的职业能力绝不只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以及对所教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独立考核,而是需要考核该教师在这些方面综合协调的表现情况,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一个教师真实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既能反映一个人在职业中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又能预示一个人在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职业能力的特征
1.与职业活动的相关性
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和形成的,是完成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和保证,是影响职业活动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就成为衡量个人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标准。当然,对个人职业能力要求还与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性质、从事的岗位工作、承担的责任等有很大关系,即与参与的职业活动有关,而职业活动是对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6]。不同层级岗位对其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同,例如基层岗位的工作人员往往须具备操作能力,而管理人员则须具备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随着工作性质变化、岗位职务的提升,承担的职责与其能力要求成正相关。因此,职业教育的载体是来自于职业实践的“综合性的职业行动(不仅仅是操作技能)”[7]。开展职业活动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2.与知识、技能的关联性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总结和文化传承的概括,技能是一种通过反复练习而巩固形成自动化的行动方式。虽然知识与技能属于不同范畴,但职业能力形成与培养却是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活动从而得到增强。相关研究发现,专业知识越丰富、掌握越牢固,专业技能就越强,对提升职业能力具有的基础就越好;一个人的通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好,其学习接收能力也强,必将影响和促进对知识学习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可发现转型发展高校在加强内涵建设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提高能力的方面,在教学中要强化将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转化,改变过去只重视对知识学习的教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方法。
3.大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特征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主要存在缺少岗位工作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弊端,导致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时间较长。根据对大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相关研究分析,概括出如下大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特征。
其一,通用性能力不足。由于未经常参加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缺乏相关教育培养,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态度、单位忠诚度、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通用性能力方面就会有所欠缺。其二,职业能力需要呈现个体差异。大学生对职业目标规划的不同表现出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也不同,其职业能力要求具有不确定性而呈现个体差异。据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明确的规划,这也是导致他们对职业能力需求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其三,职业能力具有职业性和复合性。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目标,着重培养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力,其能力针对产业特点而具有职业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行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大多要求具备通用型、复合型特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适应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岗位需要,因而,职业能力又具有复合性。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亟待提升的几个方面
据相关调研分析,目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三要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非正式能力表现不足,主要涉及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忠诚度与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其次,通识性素养与技能水平不高,包括解决问题、操作与实践技能、书写、自主学习、创新创造、批判性思考等方面。最后,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外语能力等欠佳[5]。针对这些研究结果,笔者对于地方高校如何实施转型发展,增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其一,加强人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等非正式能力培养。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并顺畅沟通,能自我控制情绪和管控自己,适应环境并能调节工作压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是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其二,加强通识性素养与技能培养。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特别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不仅依托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而且要将其融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等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是通过相关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信息处理能力、文字处理和书写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等。
其三,培养大学生掌握知识学习、迁移的意识和方法。职业能力是在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类化迁移和整合形成的,因此,学会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 ,提高学习能力 ,而且可以强化其对知识、技能迁移整合的意识,促进职业能力提升。
(二)应用型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转型发展高校必须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为突破口,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能力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多元化,转型发展高校要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的能力培养规划、运行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按照能力发展过程(目标、途径、行动、评价)构建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的能力培养新模式。
转型发展高校首先要在确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学校应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探索,鼓励和引导师生在提升职业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促进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和向复合型人才多元个性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实现整合第一、二、三课堂,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创新创业和专业竞赛活动,营造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各种教育因素围绕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施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鼓励教师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融入教学中,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参与职业活动中提升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养成
转型发展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纳入校园活动目标,把职业教育融入校园活动之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增强学生职业意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大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养成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演讲比赛、模拟招聘等活动,培养大学生职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加强校企合作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完善职业技能课程,学校应经常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讲座和企业文化知识讲座,以此鼓励大学生;发挥学校建立的“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作用,积极开展文科专业相关行业岗位工作标准训练,完成知识、经验与能力的迁移整合,增强大学生职业能力,积累岗位工作经验,为将来融入社会并获得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
充分发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转变过去把大学通识教育仅当作经典的思政教育与文理渗透教育的思想观点;打破只将通识课程教学定位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局限。因此,学校必须对通识课程从目标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认真探索通识课程在基于通识素养和技能培养导向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课程内容融道德伦理、审美情趣、事业心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一体,让通识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并愿积极参与的课程,实现通识课程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践和职业活动
根据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的相关性,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在参与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认真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建立和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为大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参与职业实践体验提供良好条件。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生产、管理真实项目,或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职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真实职业岗位实践体验的机会;加强对“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三是积极开展产教融合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使大学生在参与各种项目活动中,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职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为其创业提供帮助和条件。
(四)加强专业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认同感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否顺利,其中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无动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才能产生有目的的活动。而动机的产生与需要、诱因有密切联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工作感兴趣,有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愿望,才能激发其对这个职业去深入了解和认真学习相关岗位知识能力的动机。因此,对转型发展高校来讲,对大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培养,让其充分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职业的情况,提高认同感,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工作内涵,包括专业技术、专业工作和专业劳动的社会组织规则,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之后,才能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
(五)探索“四阶段”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开展职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把职业教育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有效实施“四阶段”教育,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训练:第一阶段(大学第一学年),主要让新生了解职业常识,让其初步认识职业的基本特征及属性、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自己的个性特征爱好与职业关系等。大一学生通过本阶段学习,能对本专业相关职业有初步认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爱好特点及与职业的匹配度,为能比较客观、全面、准确地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大学第二学年),主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教育,使其在已有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此时,学校就可有目的地进行培养锻炼活动和专业知识学习。第三阶段(大学第三学年),主要对大学生强化职业目标教育,在进一步强化职业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实习,通过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第四阶段(大学第四学年),主要以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训练为主。根据大学生各自的职业规划,使其在毕业前了解和掌握对不同职业角色的求职技能,加强对其自主创业的指导和培训,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J].职教论坛,2015(4):31-34.
[2]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
[3]赵国祥.心理学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36-39.
[5]阎光才.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18-23.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4):5-10.
[7]赵志群.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J].职教论坛,2009(9):1.
[责任编辑石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