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审美观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人类学人类艺术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人类审美的诞生和艺术的出现是同时发生的。原始人类对肥美硕大的猎物的追求,佩带繁杂的骨角制品装扮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审视美、比较美的概念在当时出现了。综述东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美的理解和人类审美演进的研究,从人类起源进化的视角把握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审美的流变与稳定提出个人见解。

一、人类学与审美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与进化过程的学科。人类学的英文拼写是anthropology,其源于希腊文,是人anthropos和学问logia的合成。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人类学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直接的联系。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雷特在其《人类学》一书中之处,人类学是达尔文之子。可以说正是达尔文的学说催生了人类学科。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三种关系: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们创造的物品,生产、衣食住行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及人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为当代文化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习俗语言和社会事实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尤其注重人们的知识、观念、信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对自身行为的影响和表现。三层关系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形成各种文化模式。

审美与艺术紧密相连。通常说的艺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说唱故事和文学。这些人类创造力的外显形式,有时也被称为表演文化。审美(aesthetics)审的其实是包括在艺术作品中能够被人感知的特质,那些与美感有关的心智与情绪。然而,某件艺术品对多数体验他的人而言,在并不认为它具有美感的情况下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比如毕加索的著名油画《格尔尼卡》,描写西班牙内战的残酷景象,并不美丽,但无疑是件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审美事实上就是受到人或物本身产生的心灵的冲击、情感的共鸣的过程,艺术品的制造、艺术的冲动本身来自情感的向外表现。当古代工匠制造塑像之时,也是将自己对年轻女性的想象和情感加入其中,人们观看这尊塑像感到的美丽也是由于与这份喜爱的情感产生共鸣而来。

故而,当人类学研究进入到不同部落之时,人们对不同事物持有同种或不同的审美也正是因为这种共情作用。对于不同的文化,审美的成熟程度也是可以比较的方面之一。在非洲,人类学家早期开展了著名的关于传统伊博人和约鲁巴人艺术形式的研究,并且达成一个一般共识,就是在美拉尼西亚及其他开展过研究的大洋洲地区,关于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都还没发展到非洲大陆那样的程度。这并不能绝对说明大洋洲原始人类的审美成熟程度就要低于非洲人民,(米德也在1983年写到不应责怪大洋洲人民对人类学研究者没能挖掘和揭示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和哲学以及完美的标准这一事实的抱怨),但也表明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去审查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确实是存在逻辑与事实层面的不同的。有观点表明,各个文明之中艺术与审美的形式往往大相径庭,但是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功能都是一致的。正如哈登A.C.Haddon在《艺术的演进》书中所说,促使人类趋向艺术工作的有四种需要。一是艺术,为了纯粹欣赏形状和色彩的快感;二是信息,通过绘画和音乐补足语言和姿势不能表达的信息;三是财富,除了审美需求之外,人们为了增加财物的价值也会装饰;四是宗教,人类为了和神灵交流沟通,常外在表现为艺术形式。

米尔斯(George Mills,1971)认为许多文化中人们都无法定义艺术爱好者的角色,西方文化试图将艺术从日常生活和普通文化中划分出来,就像将政府和经济从其他社会部分中分离出来一样。在非西方社会,艺术产品和欣赏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审美愉悦感是由感官接收的。当我们想到艺术时,心里往往就会浮现某些可被看见或被听见的事物,但有些人可能将艺术定义得更广,包括可以闻到的、被品尝的等等。一个文化对艺术品的包容程度越高也就说明它对美的认可度越高。中华文化中常常出现不同感官的美,美人、美酒、美食,通过不同的感官表达相似的愉悦和满足。既然审美的程度与范围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差异,那么从不同文化对人类生理和行为特质的偏好来分析美学偏好,也是可行的。

二、审美的流变

审美的变迁喻于人像之美与器物之美之中。肉身崇拜是古代塑像文明的核心内涵。两万五千年前的今天,奥地利威廉多夫地区当地的原住民雕刻出了一个石灰岩的裸体女人塑像,丰乳肥臀,被称为“威廉多夫维纳斯”,是人类最早性与繁殖的女性肉体符号。数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偏好简单至极的线条勾勒出的丰腴、短胖的女性曲线,眉眼和手脚几乎不可见;如今的人们偏好清晰的面部轮廓和玲珑有致的曲线。面部容貌更能代表一个女性的个体独特性和自主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重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两性逐渐平等观念的重要论据。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当时对男性的刻画较少,如有出现更多也是生殖崇拜,可以看出男女性在远古时期都很难建立起与自我意识相关的审美观念。早期人类更加关注个体对群体、种群的延续所能贡献的作用。

人类很难用言语概括出什么是美,但其实我们对面孔之美有着高度的共识。学者们依据现有的资料帮助我们提出两条基本的标准:对称和平均。因为自然界中有机体的对称和整体的健康与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理论表明进化的压力对极端的个体产生不利。对人类体貌之美的判断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牢固的保持为一个物种,意味着人类在极大比重上共享基因。正是因为强大生理因素的影响,至今发展路径迥异的不同民族文化,都还对人体审美保持着一定的相似性。

在可考的古代文明中,人体装饰都注重头饰、颈饰,这一部分来源于大多原始文明共有的对长脖子的审美偏好,这是因为非洲、大洋洲岛屿上的部族都长期习惯使用头部运输,长脖子和大陆人类对修长双腿的偏好机制相同,都代表着力量和强劳动力。因此原始部落成员对脖颈、头饰十分重视。器物之美讲究对称和节奏感。曾经有人类学家观察到某部落成员直接将整个鸟头戴在头顶,对鸟羽毛和贝壳表面的光滑的喜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来自对鸟类较长的颈部的向往。类似的,中国古代瓷器、漆器饱受欢迎的深远根源因为光滑的表面影射了对人体审美中光滑肌肤的向往。人体肌肤的光滑洁净又代表着健康、年轻等等元素。不论时间推进到哪一个世纪,人类对器物的审美下始终埋藏着物质贫乏、生命奥妙难以理解时代对青春和力量的原始渴望。

三、结语

人类基因中为了维持种群的稳定,全民共享了基本的异性体貌审美,民族间的审美差异和时间上的审美变迁,更多地发生在物的范畴而不是人的美丑。很大程度上,文化诚如霍尔(Edward hall)所言,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文化决定着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思维、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原始艺术、原始审美出现的原因,往往就需要从原始人类的生活的场景开始。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原始绘画发达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实物锐利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印象,工作时运动和感觉器官十分完备。带有宗教信仰性质的跳舞首先能够引发人生理层面的快感,可以宣泄情绪,能够满足取悦神灵的心理需求。

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追求也存在着互补性,就目前的美学研究表明,宏观而论,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来自艺术创作与欣赏经验的总结,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知觉妙悟式的体验;而西方的美学一般具有西方哲学的色彩,研究本质或者本体,通过科学精神或者思辨过程构建出系统的与审美有关的理论。创造出艺术的各种流派,写实的、浪漫的、再现的、印象的或者抽象的。

猜你喜欢

人类学人类艺术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