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探析
2018-03-28
(宁夏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11)
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是一个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信息交流和学习中心,是知识创新、交流、传播的场所,开展多样化公共服务的机构。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信息需求要求各个图书馆更加关注特色资源的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手段。对于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而言,地方文献是形成本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它作为本地区特定的区域文化载体,承载了当地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开发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和文献价值。因此,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成为民族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开展创新服务的资源支撑,信息时代环境下,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形式、方法、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应有效地借助本馆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与用户信息需求,完善资源建设体系和开创服务模式。
一、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各地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都囊括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得历史资料。以宁夏图书馆为例,宁夏作为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是具有伊斯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不仅针对本地悠久的文化、历史文献,如:《固原州志》《隆德县志》《朔方道志》《宁夏府志》《宁夏新志》等,还主要收藏本民族特有的西夏文献。宁夏是回族居住地,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地方文献收藏中注重收集伊斯兰国家文化史、回族文化研究文献,包括世界各伊斯兰国家文化史,我国各地区的回族史,如《甘肃回族史》《河南回族史》《湖北回族史》等,内容涉及回族文化、历史、法律、语言、民俗及服饰、饮食等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尚存在许多问题:①地方文献采集虽多但不够广、不够深。例如音像资源的缺失,伊斯兰建筑方面的资料较少,造成一些读者无法查阅到所需的文献。再如:宁夏地方出版物收藏得较全,外地出版物收藏不够全面;正规出版物收藏较全,内部交流本、手稿本、线装本,历史老资料等收藏欠缺。②所收藏的文献普遍是纸质文献,缺乏文献的电子化,一些孤本文献由于使用频繁,以及自身纸质、装订等原因将会逐渐消失,如:《宁夏水利专刊》《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而一些影印文献也由于经常复印、扫描造成字迹模糊,如《宁夏新志》。这些濒于消失的纸质文献亟须转化为电子文献,使历史文献得以保存和流传。③文献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无法实现一站式检索;文献深度加工不够,传播手段单一。目前,各地区、各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读者查询资料时需要到不同的机构去,耗费了时间和精力。④服务手段单一。我馆仍然采取读者到馆查询的服务方式,缺乏创新的服务方式,缺乏主动推送文献信息。鉴于此诸多种种问题以及读者对文献利用的要求,如何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升地方文献服务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话题。建设地方文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开放、便捷、实用的平台与环境,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资源支撑。
二、网络信息时代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文献采集的信息网络,实现文献采集通道的畅通
地方文献采集的方式决定了文献的采集量以及广度和深度,是资源建设的基础。图书馆应在利用传统采集方式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大胆采用网络化的采集手段。当今的网络是一个大众化的信息发布平台,每个机构、团体、个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尤其是和本地区有关的信息,如:历史照片、风味小吃、民族民俗、旅游景点、说唱、民歌视频等资料,这些资料弥足珍贵,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在合法的情况下采集这些资料使之转变为地方文献。同时也可以建立地方文献信息“专家联络系统”,将地方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在一起,疏通采集信息通道,构建和完善信息采集系统,迅速、全面地采集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化的时代需要网络化的采集手段,应运用信息化手段使采集文献的网络得以建构,创建文献联络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全面和迅速采集。
(二)发展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合作机制,优化馆藏,资源共建
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都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相似的服务职能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合作成为必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各自分立的状态下,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缺少良好的信息交流,这可能导致部分信息情报漏收或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可以促进馆藏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其次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文化机构、研究单位合作,如各史志办、社科院等机构。较之图书馆来说,这些机构的资源更为专业化,更具有本地特色文化与历史,通过与它们的合作,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可以相互交叉渗透,实现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各图书馆所拥有的地方文献资源都具有其地域性特色的信息资源,但各个地方的都有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宁夏和甘肃、陕西、云南、新疆等地的都拥有回族伊斯兰文献。西北五省区,在地理位置、民俗文化、民族信仰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相通、相似的共性,各地可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采取多馆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根据各自的信息资源优势以及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一个地方文献资源交流的平台,促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这种多元化合作,不仅减少了地方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也有利于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各馆、各机构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提升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地方文献馆藏结构,逐步形成多元化的馆藏体系
网络信息环境下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庞杂、出版形式也多种多样,地方文献馆藏应转变馆藏结构,以纸质文献收藏为主,音视频文献及电子文献为辅,向数字化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为一体的多元化馆藏体系发展,使读者有效地利用分布广泛、载体多样的地方文献资源。图书馆应在处理好版权问题后,利用数字技术将利用率频繁及濒于消失的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文献,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更利于读者检索利用。图书馆加快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手段。同时,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集图片信息、文字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多种载体为一体地方文献特色专题数据库,以满足用户“专、精、深”的信息需求,是为广大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的重要支撑,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四)深层次挖掘文献实现文献资源整合
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量都十分巨大,有些读者带着明确的目标前来检索查找资料,部分读者想查找的目标线索很少,但所需资料其实就隐藏在所收藏的文献中,如某个地名的演变,某个地区、单位的变迁或者某个历史人物曾对本地做出的贡献但因历史原因没有被广泛记载,这要求我们应对收藏的地方文献(历史文献)进行仔细分析、摘录、筛选,摘录析出这些隐含的文献资源,编制成二、三次文献,并可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这些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地方文献服务效率。
三、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提升地方文献服务的方式
信息社会,读者对地方文献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手段、形式、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跟读者的高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吻合,图书馆必须改变服务模式,从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由普通性服务转化为个性化服务、变静态服务到动态服务、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及转变单项服务为全方位和多层次服务的模式。并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开展跟踪服务、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宣传推广服务,持续不断地跟踪并推送读者关注的信息。
(二)区分读者需求,开展特色服务
特色服务即针对读者的特定需求进行相应采集、整理、重组、归纳,把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信息。具有地方文献利用需求的读者往往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在享用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个性化、专业化的问题,地方文献服务可根据读者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源和导航,开展定题服务和课题代查服务,形成一种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专题服务。如宁夏图书馆地方文献检索室建立了读者咨询表,内容有:读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查阅内容及利用本馆资料、没有找到的资料、对我馆的建议。工作人员根据咨询表,了解读者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需求,进行整理分析,并帮助读者后期查询,主动将读者所需文献推送出去。
(三)建立地方文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资源的整合以及电子资源的建设成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仓储基地,而馆际合作,使资源互补、协调协作,为读者提供了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读者搭建知识交流平台,提供网上导航、主题索引、专题咨询等服务,也可聘请区内专家定时定点为读者开设网上咨询,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文献交流与研究。
(四)依托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开展移动服务
国内一些大型图书馆,依托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开展移动服务,例如辽宁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掌上吉图、江西省图书馆掌上赣图。这些移动图书馆设计坚持以移动无线通信网络为支撑,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通过手机、ipad、kindle、PSP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自助查询和完成借阅任务,为实现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梦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构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平台。地方文献服务也可依托移动图书馆,读者通过无线网络进入地方文献网络信息平台,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利用所需资源。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向读者传送地方文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