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探讨

2018-03-28王鹏圣秦碧堃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思维

王鹏圣 秦碧堃

(1.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引言

本文就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两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互联网思维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意识低

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与通畅,可以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让相关媒体行业的服务变得更加到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新媒体都形成了全新的管理体系、运营模式和宣传渠道,而这些与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格格不入,传统媒体的管理理念相对于新媒体来说较为滞后,不具备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只有将新媒体的相关理念灌输到传统媒体当中,才能够促进相关媒体行业的创新性发展。而现在新时代下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事物本身的作用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地进行融合。但是,相关媒体行业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不认为媒体应该融合,仅仅依靠传统的旧思维认为互联网只能用来传递信息,而且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策略,导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意识较低,从而使相关媒体行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行业体制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给相关媒体行业带来最大影响的是广播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要对传统媒体全方位地进行改变,而且新媒体要为传统媒体提供相关的创新机制以及体系建议与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广播媒体行业来说,相关部门并没有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体系机制。互联网思维下,各媒体行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传播媒体之间未取得利益最大化,选择故步自封,对于融合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而不合的现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速度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与媒体融合缺少相关经验的指导与精准的战略定位有关。许多广播媒体行业只是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表面状态的融合,并没有准确分析和了解资深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共通点与不同点,而且也并不具备完整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策略规划。在现阶段,很多传统媒体并没有改变它原有的运营方式,而且也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处在融而不合的状态。

三、互联网思维下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新观念,促进融合

传统媒体要利用自身的经验优势,发扬自身的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传播,又要吸收和借鉴新媒体中的优势来填补自身的空缺。传统媒体需对原有的员工结构、技术设备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新改造,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新媒体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更加注重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相关媒体行业只有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够提高自身媒体行业的竞争力。而传统媒体只关注自身媒体的发展,忽略了用户和市场的相关需求,已经与现在媒体行业的新态势、新需求不符合。相关媒体行业要关注用户需求,利用市场来带动自身媒体的相关发展,设计独特性的电视节目,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传统媒体的传播向新媒体的服务转变,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二)创造出媒体融合的优质内容

传统媒体应该应用自身的优势,运用新的技术设备把相关节目内容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多种多样的媒体产品,并利用互联网相关信息传播渠道对媒体产品进行推送,与新媒体的原创节目内容相融合,从而形成多渠道整合的传播方式。同时应该借鉴新媒体的关注用户体验这一特征,利用群众的力量生产出优质融合内容,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速度。

(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在互联网思维下,传统媒体的运营流程已经无法满足相关平台的要求,所以相关平台的负责人,就需要依据自身的媒体特点对产品进行再次开发,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相关媒体行业也应该对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根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特征,对自身机构的内部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相关团队和考核机制。传统媒体应该摒弃旧观念,与同行业之间进行合作沟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思维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得媒体行业在市场份额中占据一定地位。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于媒体行业的竞争力、运营方式、体系体制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新媒体产业的最大利益化。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