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礼文化与负面评价标记的关系研究
——以“X 可好”形式为例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面子语料负面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一、引言

负面评价(negative assessment)是一类与人的立场,认识相联系的,表达说话者对言谈对象的责备、埋怨等负面情绪和不满或不悦语气的语义范畴。本文探讨的负面评价义话语标记是指,负面评价的语义难以从该话语标记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简单相加直接获得的话语表达结构。

汉语口语中存在这种表示负面评价义的话语表达格式“X可好”,表示对言谈对象的一种负面评价,如:

(1)为了买一张回老家的火车票,我在购票大厅排了一夜的队,他可好,出去喝了半宿的酒,还把自行车给弄丢了!

(2)大成有病不去医院看病,在家躺着,现在可好,连穿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

通过上述两例语料,我们可以看出话语标记“X可好”表达的其实是对不如意的事情的责备和埋怨之意。而结构中却偏偏包含了“好”这个字。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的研究成果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体现在:

①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对“好”的评价义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描写;

②以往的研究成果对表示负面评价义的“X可好”形成机制的探讨还未见到。

二、“X可好”中“好”的表义冲突

“X可好”中的“好”并非真的“好”,而恰恰是说话人所认为的“不好”。那么“好”如何从表积极义(美好等)而具有了消极义(“好你个叛徒”,“你可好”等)呢。对此学界已经有过相关探讨,目前具代表性的是从“好+(X)个NP”这个构式出发所进行的,如江蓝生、曹广顺(1997:155),王晓凌(2008)等。一般认为,“好(个)”是表示感叹意义的词,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了一个由褒扬到褒扬和贬义并存的变化。而在言语中“好(个)”到底是褒扬还是贬义则由语境决定,如:

好个标志的姑娘,白白送给老头子做姨太太,真可惜。(巴金《家》)

三、“好”的评价义的发展

(一)“好”的褒扬评价义

我们认为“好”的最初评价义是以褒扬为主的,如:

①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诗•国风·郑风·叔于田》)

“好”的这种褒扬性的评价在秦以前的文献中较多存在,但与“好”的动词用法(此时音为hào)的大量运用相比,褒扬评价义的“好”在秦以前的使用要少得多。“好”的动词用法主要有“喜爱”“交好”等义,如:

②昔荆灵王好小要。(《墨子》)

语料中“美好”义的“好”包括作定语的情况,如:

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 周南·关雎》)

②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周南·无衣》)

只是对中心语进行修饰,并不表评价。我们认为“美好”义的“好”作谓语时是表评价,而在我们所统计的先秦语料中,评价义的“好”同“好”的动词用法相比,出现的频率是不多的。虽然在我们统计的先秦语料样本群中用于评价的“好”出现得不多,但都是用于褒扬,没有用于贬义的用例。

(二)由语境决定的“好”的褒贬评价义

对于先秦语料的语体性质(口语还是书面语)无法做出简单判断,但其与后来所谓使用于民间的口语化较强的(如翻译佛经或讲经变文戏曲之类)语料相比差异比较明显。我们认为带有贬义评价义的“好”应该产生于后一种语言实践中。由于条件和研究题目所限,我们对于最初的例子暂时还无从查考。据王晓凌(2008)等的研究,“好个NP”表扬或反讽几乎同时出现于隋唐五代时期,如下面两个转引自雷文和王文的例子:

①好个聪明人相全,忍交鬼使牛头领。(《敦煌变文 维摩诘经讲经文》)

②可怜好个刘文树,髭须共颏颐别住。文树面孔不似猢狲,猢狲面孔强似文树。(唐 黄幡绰《嘲刘文树》)

这说明,随着语言的发展,从某个时代开始,评价义的“好”已经由原来的只用于褒扬发展到由具体语境来决定其褒贬倾向的阶段。可以认为,这种可由语境来决定褒贬倾向的机制,正是“可好”中“好”的主观倾向性产生的机制。而决定“X可好”中的“好”主要表示的是“不好”的语境。

四、中国礼文化对“X可好”的形成影响

早在1895年,美国外交人员、传教士Chester Holcombe(何天爵)在《真正的中国佬》(1998)(又译《中国人的本色》)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在中国,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讲似乎比他的道德水平更加重要。仅就其表面严格刻板的礼节形式来看,这个民族的确是一个礼仪之邦,其讲求礼节的艺术绝非其他的国家所能望其项背。在许多情况下,你可以直呼一个中国人为撒谎者和骗子,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而坦然地接受。但是,如果你指责一个中国人,说他违反了礼节或者说他的言语不得体,有悖常规,那么他立即就会和你脸红脖子粗地理论一番”从以上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子”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得体的言语表达可以看作是维护交谈双方“面子”的有效途径。

哲学家成中英给“面子”下过如下定义:“从主观向度上看,‘面子’体现的是与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相关的个体自尊价值和自身的重要性。客观向度上的‘面子’是指个人被相同社会或社区中的其他成员认可的社会位置,或更多表现为在某种特殊场合被特殊人认可的社会地位或价值。”总结成中英的定义,有两点似乎是十分明确的:“面子”涉及一个人在社会交际中的尊严和社会对他的尊重。

“面子”与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有很大关系。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拥有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文明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热情、友好、彬彬有礼而闻名于世。“礼”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同时,“礼”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礼”的内涵较为复杂,和言语交际直接相关的包括礼貌和礼节两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言语向交际对象表示谦虚和尊敬是最常见的方式或方法。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为了达到律己和敬人的目的,往往使用尊称、谦辞、敬语和委婉语。即使是在表达批评或责备、训斥的时候也会出于保护交谈对象的“面子”和维护自身形象的目的,采用类似负面评价义话语标记这类温和的语言表达形式。

五、结论

第一,本文深入考查了负面评价义话语标记“X可好”的内部组成部分,并对“好”的评价义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和描写。认为“好”由表示正面评价的褒扬义发展为兼可表达负面评价的责备义,而这种贬义的产生是由具体语境决定的,语义演变的轨迹有较强的语法化痕迹。第二,文章认为中国传统“礼”文化是负面评价义话语标记“X可好”形成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面子语料负面
面子≠尊严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某贪官的面子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面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