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系列报道中的新闻叙事学
2018-03-28田祥均
田祥均
(郧西县电视台,湖北 郧西 442600)
“走基层”系列新闻叙事报道,采访对象为农民、基层劳动者,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把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社会中收到强烈的反响,但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那么如何从新闻线索中选出最触动人心的好故事,如何在新闻宣传报道中叙述好故事,就成为新闻记者研究和思考的话题。所以,本文对“走基层”系列报道中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电视叙事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能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探索,为解决新闻报道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1 “小人物”的新闻塑形
做好人物形象塑造工作,是整个新闻播报工作中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工作与新闻主题的设定有较大的区分。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作更像是对新闻内容的一次冲击,只有冲击到位,人物形象才丰满,新闻报道才更具有价值。而一定的积极正面形象,如国家领导人或社会精英,往往缺乏应有的冲击力。而位于社会较低地位的“小人物”,却能够产生更好的报道效果,凸显人民群众的价值,从而更好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而在上述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当从生活与工作两个方面入手,这也是目前人在社会中存在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能够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体现出其背后的价值与对人性的刻画。而新闻的最终追求,也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件,引申到整个社会与国家层面,并突破其自身原有的局限性,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尽管就小人物展开的新闻报道往往不具备宏观性,但也正是其点滴来源于生活,才使其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如若利用互联网进行“走基层”或“蹲点日记”的关键字搜索,相信关于皮里村的社会热点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系列共有八个主要部分组成,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也属于十分罕见的长篇内容。这组报道别出心裁地以第一视角切入,记录了来自社会小人物的各种故事。被记录的人物从教师到村民,再到了儿童,甚至连记者本身也被囊括其中。“小人物”的真实故事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人们或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感动或对其中反映的问题展开深刻思考,这些小人物的出现让新闻内容更为鲜活,读者也能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其新闻价值,使得新闻报道高度符合普世性的原则。
2 “小人物”的新闻叙事
就新闻报道的撰写而言,无论是小人物的大故事还是大人物的小故事,都是常用的手法。但如“走基层”这样的以第一视角切入的新闻报道内容,如何在撰写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升华其意义,成为了众多的新闻工作者为之困惑的问题。
2.1 利用引子
以皮里村的走基层报道为例,其别出心裁的方式在于其引入的方式。传统的新闻报道内容大多以写实的方式引入话题,因此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皮里村的新闻采用类似小说结构的引入方法,使得新闻报道更为鲜活。报道中一位记者每一次出差都给自己的侄子带礼物的情节,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引入了新闻内容,并将整个新闻报道有机串联了起来。在引入话题后,在单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包括对比、递进等多种描述手段,在完成情节过渡的同时提升了新闻的欣赏价值。
2.2 设置情绪的转折点
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都是以时间作为主要线索串联的,走基层的相关报道内容也不例外。而为了更好突出小人物与大事件之间的反差,仅使用时间线索这一个方法显然张力不足。为此,相关新闻工作者可设定一定的情绪转折点,通过调动观众的情绪而更好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还是以皮里村的系列报道为例,如果一味地报道孩子上学途中的山路险恶,自然会使观众审美疲劳。而在上学途中的描写中穿插学生吃饭的情景、村干部的采访报道等,这些并不是无意义的转折切换,而是为更好调动观众情绪而做出的铺垫。适度的情绪转折点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新闻内容的发展,而且更能较好调动观众的情绪。
2.3 注重声音余度的留白
解说词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并非一味将所有内容叙述完毕即为优秀的解说词。在解说词中适度的留白能够给观众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在潜移默化间提升整个新闻的价值。具体而论,在新闻内容的编写前就要做好预留工作,从而更好调整文章结构。
3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新闻报道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解决百姓所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对“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新闻叙事进行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