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喜剧栏目供给侧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8-03-28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2014年被称作“喜剧综艺栏目元年”,电视喜剧栏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呈井喷之势,当年在我国各级电视台总共播出了20多档喜剧综艺栏目。2018年,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喜剧综艺发展形态更为多元化,喜剧栏目也渐显“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上海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该栏目在综艺形式的喜剧节目中突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并形塑成一条喜剧产业链条。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也推出《我们都爱笑》和《家庭幽默录像》等栏目以供固有的受众群体观赏。但是近期,喜剧类的综艺栏目逐步表现出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节目类别的同质化、综艺元素缺乏吸引力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妨碍了喜剧类综艺栏目的蓬勃发展。为改变这一现象,如果从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思考,就能为业界工作者勾勒出一条创新路径。
二、中国电视喜剧栏目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喜剧综艺栏目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人们在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对娱乐消费行为的迫切升级,也就理所应当被视为当代中国荧屏上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栏目类型之一了。近年喜剧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诸如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等。经历过迅猛发展期的喜剧类栏目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一方面,类型更加多元,制作经验更为丰富,如《欢乐喜剧人》持续制播多达几季;另一方面,新的喜剧综艺类型也被逐渐研发出来,像是《跨界喜剧王》主打明星艺人跨界表演,《今日百乐门》主打绚丽的场景与直播技术。
这两年喜剧栏目依然占据着各大类型节目播放量的榜首,这些栏目多数属于模仿型创作、内容笑点十分相近,缺少教育内涵,仅仅让观众一笑而过,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学者认为喜剧类综艺栏目之间的激烈竞争背后隐藏着不少“忧点”,集中体现为“四荒”:选手荒、导师荒、作品荒、质量荒。奔走于各大栏目的选手、导师,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加之喜剧作品“一次性”消费的特点,造成了如今喜剧作品笑料撞车,无笑“果”,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让观众从人性上、从灵魂深处受到启发或触动。
三、电视喜剧栏目供给侧改革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来是控制经济发展迈上更高一层台阶的重要工具,不过就今日状况而言,这个极具标志性的工具对于我们旨在追求出产优质电视精品节目的传媒行业来讲同样适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为广电改革的新发展理念提供方向指导。目前广播电视视听内容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在于电视节目和观众服务的低质低效、发展停滞不前,与观众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扩大不能达到平衡。
喜剧栏目与观众之间的“供求”关系,的确存在着些许矛盾。一方面,目前国内喜剧行业仍大量稀缺,特别面对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观众更倾向择“喜”观看来帮助缓释压力、解除乏闷。同时,广播电视产业在面临双向驱动:高层管理严格管控了国外各栏目的引进制作并全面鼓励本土原创节目的播出,在这种政治策略和市场需求下,各卫视不约而同地把喜剧类电视栏目当成自主创新节目类型的关口去突破,喜剧节目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市场快销的模式也导致了诸如竞争状态混乱、盲目制播、渴望关注的跟风心态以及缺乏新颖讲述能力的“羊群效应”,使得喜剧质量下滑,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值。
四、推动喜剧栏目供给侧改革提升节目质量
喜剧栏目疯狂扎堆各大卫视,让广电人不得不将喜剧精神解构重建。而那些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笑果”寥寥的栏目无疑难逃优胜劣汰洗刷出局。喜剧栏目推进供给侧改革,根据受众需求画出适合发展的蓝图,在栏目的审美层次、观众刚需、价值导向等方面扎实做功,才能避免哗众取宠,真正做到笑霸荧屏。
(一)植根大众文化,传递正能量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概念里,喜剧精神就是敢于嘲弄经典、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讽刺传统的无所畏惧,反向的思维让严肃刻板的印象在笑声和掌声中被洗刷的一干二净。由此不难看出,喜剧原本是扎根于大众的,或者说是属于全民的,喜剧作品也取源于生活。也因为如此,喜剧精神必须从大众文化的根叶中汲取养分。
大众文化背景熏陶出了喜剧类电视节目,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入手,要想持续获得受众群体的青睐,就要树立大众文化的标杆,内容生活化,精神内涵更加平民化。选秀类喜剧节目让平民选手在节目里可以各显神通,将戏曲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发生碰撞乃至融合,有的用哑剧生动演绎家庭环境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次笑点和气氛的营造都取材自生活琐事,表演时间虽短,却能带给观众温馨和亲切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复杂的情感、体会饱满的内心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中央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娱乐。”喜剧类栏目和综艺栏目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播舆论效果、获得预期的观众肯定和定量的回馈。喜剧人应摆脱模仿和低俗模式,必须认清模仿不能铸就经典,低端恶搞的喜剧内容已经没有市场,只有植根大众文化,踏踏实实搞创作,传递正能量才能让自身的喜剧内容获得长久发展。
(二)注重喜剧人才培养,提供高品质的原创内容
喜剧类栏目有自身的独特性,异于歌唱类节目的地方在于,喜剧栏目的每一个节目编排都只能上台表演一次,这和舞蹈与歌曲的演唱相比是属于一次性、短寿命的。参演团队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换言之这是与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相违背的。喜剧节目制作者和演员都很难一如既往保持自己的创作欲望处于高峰,久而久之,怎样创作和创作什么样的产品就变成了大难题而耗尽心力,也就很难保证能够持续创造精品。这种情况下,编剧、演员等都变成了稀缺型资源。
如今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如果不加紧人才培养,组建实力强的,使喜剧栏目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选手荒、编剧荒、题材窄、创新难,都是喜剧类节目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优质的原创作品支撑栏目的正常运作发展是喜剧栏目要求参与节目创作的团队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喜剧公司里创作人才因为复杂的原因逐步流失,喜剧公司依靠经典节目内容立长足于市场,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因此只有不断扩充人才团队,才能实现喜剧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注重喜剧品牌效应,实现喜剧品牌化
中国电视喜剧栏目的火热,为喜剧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树立喜剧的品牌,发挥喜剧品牌效应在国内观众群中带动力,是喜剧栏目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时下,市场上的喜剧文化品牌公司突然出现,他们更多地想要保持节目内容创新与商业营销模式有效合二为一,能够为推动喜剧栏目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很多借鉴。笑果文化立足于发展架构和营销模式两方面,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品牌读取效应。叶烽(笑果文化董事长)表示涉及脱口秀全行业、全产业链的公司,头部内容的带动作用、编剧团队、线下演出这几大因素缺一不可。贺晓曦(笑果文化CEO)也认为公司应该在打造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在其他营销方面的能力,从内容取胜型公司转向全行业商业型公司。可见,打造喜剧全产业链经营,塑造喜剧品牌,已经成为喜剧行业实现升级发展、做大做强的道路选择。
五、结语
喜剧栏目在国内依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近年来取得的高收视率就足以说明这点。喜剧综艺节目要想取得更大发展,节目的同质化、口碑下滑、创新不足等问题还亟待解决,只有立足大众文化创作,注重人才培养,塑造喜剧品牌,才是中国电视喜剧栏目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