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的编组工作
2018-03-28
(文山广播电视台,云南 文山 663099)
民语广播的受众群体是少数民族群众,因此,民语广播新闻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地域性特点。在编组广播电视新闻稿件时,应秉承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政策、宗教信仰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原则
(一)尊重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历史、人口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民族文化的存在,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所以,新闻工作者们在编组民语广播新闻稿件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以语言文字为例,我国56个民族中,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有53个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形态不同,文字、发音不同的语音让少数民族能自己记录和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载体。由此可见,我们在编组民语广播新闻稿件时,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来传播,真实、形象地再现少数民族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其次,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礼仪风俗以及民族文化心理,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开展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编组工作时,无法摆脱,也不能摒弃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充分承认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文化多样性是做好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的重要保障。
(二)严格遵守少数民族政策法规
少数民族政策、法规一直渗透在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一系列发展中,也是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必须遵循的又一原则。在开展新闻稿件编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切忌对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置若罔闻,也不能对其产生违背、破坏的行为,应选择能充分体现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的新闻选择。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这一政策的出台与实行就是为了推动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最好佐证;新闻工作者不仅要遵守少数民族政策法规,还要充分时刻秉承民族平等理念,切忌在稿件中传达歧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时刻遵守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利用新闻稿件真实再现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真实再现少数民族生活面貌,从而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文化大繁荣,如此一来,社会才会更加进步、真正和谐。
(三)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在开展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时,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在记录、反映和编辑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其宗教信仰自由。其实,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还会有不同的民间信仰自由,我们也同样要尊重。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该民族还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农牧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还存在为人跳神治病的萨满法师,这些萨满法师不仅是萨满巫师,还是伊斯兰教阿訇,他们的宗教信仰比较特别,还有一些穆斯林因萨满教遗留的陈旧观念、陈旧祭祀方式的要求。虽然我们倡导无神论,崇尚科学发展观、科学世界观,大部分都会认为上述现象属于伪科学、封建迷信,难以想象、无法接受。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悠久,这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形成与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应该用包容的心理对待。因此,在编组民语广播新闻稿件时,切忌在透露出歧视的眼光与心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坚持用自由、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大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充分再现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孟金福的真实故事,正是因为新闻工作者们在工作过程中,秉承尊重、客观、真实的原则,才让我们看见了少数民族真实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面貌。由此可见,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至关重要。
二、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对策
(一)结合少数民族受众的心理需求,侧重凸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
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新闻媒体工作者们应时刻秉承的工作原则。首先,民语广播新闻的受众群体应该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这类新闻稿件应侧重于向少数民族群众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信息,传达全国以及全球发展信息,传递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其次,新闻工作者们应侧重于向群众传达本民族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信息,从而引导群众共同投身于本民族建设中去,实现民族事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民语广播新闻工作者,切忌过分重视世界、全国的发展变化而忽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变化,切忌只为吸引全国受众而忽视本民族受众的变化。以瑶族为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转城”工作的快速推进,瑶族的社会已呈现出由大农村向城镇化根本转化的大格局。瑶族在城镇居民人口中的比重与日俱增,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日益锐减,这给民语新闻事业产生极大的冲击。如果瑶语新闻媒介仍绝对性地全以农民、农业生产为主来开展新闻报道,那么,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与当地的民族特色不一致,也就脱离了受众这个最大的根本。由此可见,作为民语广播新闻工作者,在编组稿过程中,应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做到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本民族群众的实际需求,所编组的新闻稿件也应彰显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找到民语新闻与时代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体现其时代性与艺术性。
(二)创新民语广播新闻语言,吸引更多受众注意力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传统的报纸报道,广播新闻不存在视觉冲击力,但能对人们的听觉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在编组过程中,应重视控制报道的篇幅,扬长避短,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作为民族广播新闻工作者,其导语的写作切忌利用倒叙的手法,而应尽量使用正叙方法,从而帮助受众在听新闻时找准新闻重点,帮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整个新闻事件,有效激发受众对获取新闻信息的兴趣与热情。其次,作为民语广播新闻工作者,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不同,在编组新闻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的语言与文字,防止出现同音字、非本民族语言,同时,由于语言的差异,一旦出现同音不同意的字,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让受众对新闻信息产生误解。由此可见,重视使用规范的语言,对于提高广播新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作为民语广播新闻工作者,要想突出新闻报道的特色性,让新闻变得更有价值,应时刻关注本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加强新闻与本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本民族群众关心的事件着手,那么,广播新闻才会更加有意义。还有,在编组民语广播新闻稿件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标题的作用,制作的标题要让受众耳目一新,从而有效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有个性、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能给受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但是,新闻结构、体裁与写法也同样重要,新闻工作者们只有掌握新闻编组技巧、掌握事件全部事实,才能让新闻变得有吸引力、感染力。同时,新闻工作者还要加强新闻的深度,深度挖掘新闻事件中蕴含的深度价值,从而不断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好的影响。最后,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才能在编组新闻稿件时找到创新点,从而吸引受众注意,推动民语广播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做好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工作,对于发展民族广播事业至关重要,对于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至关重要,对于维护边疆安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民语广播新闻工作者,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坚守新闻底线,秉承民语广播新闻稿件编组原则和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才能推动我国民语广播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