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影像表达
2018-03-28
(四川日报视觉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2)
世界进入影像传播时代,人们通过影像了解世界,通过影像获取、传递各类信息。在摄影作品的影像表达中,摄影记者借助镜头的视觉语言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被摄对象的细节特征,从而实现作品的思想寓意和新闻意境的表达。这不仅需要摄影记者具有专业的职业素质,还要有独特视角、观点态度、立场和新闻价值观,更要善于在平凡事件中发现、挖掘新闻题材的能力。
新闻影像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作为社会见证者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在影像表达中给读者呈现真实感、时代感和现场感外,还要用影像传播时代精彩。在新闻摄影采访中,一个富有责任感的新闻摄影记者,既要关注社会,又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采访现场,不仅需要临危不惧的勇气和决心,更要用职业精神近距离地投入新闻采访中,这不是对摄影记者的苛刻要求,而是惟有这样,新闻影像才会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的作品才能让观众过目不忘。
精彩的影像作品都是作者用辛勤的汗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拍来的。在2018年四川“7.11”暴雨洪灾中,笔者赶到四川德阳罗江县金山镇大井村,采访武警战士、消防队员和公安干警踏着齐腰的洪水前往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时,笔者被安排到“安全地带”采访。但是,这里只能拍到营救人员的通过的场景,而根本拍不到洪水中救人的现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笔者决定进入洪水中,跟随救援战士到现场抓取真实感人的救人场面。当看到救援战士们在激流的洪水中用人墙组成的救援通道时,笔者选择好角度,等待被解救出来的群众通过人墙时拍下精彩救人的难忘瞬间。
一、专业影像方显英雄本色
新闻摄影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摄影记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层观照。靠视觉影像说话的新闻摄影,强调影像的信息含量和影像的叙事能力。我们常听人说,“这张照片拍得好!”其实,这个“好”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来理解,影像曝光准确,色彩对比适宜;二是影像具有视觉冲击力、表现力和说服力;三是文字表述言简意赅,准确,直达目的,让人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新闻事件,并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平民化的视角并不意味着平庸的影像表达。在摄影越来越简单化的今天,全民摄影、互联网高像素手机拍照的普及应用,人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向社交媒体上传提供图片和视频,多元化的自媒体滋生出了不少的网络红人。随着摄影视频在新媒体上的大量使用,摄影记者也从过去单纯的新闻图片拍摄到现在的视频采集。一些摄影记者在各种压力下,放弃了多年的专业影像叙述,拍起了“平民式”记录的新闻图片。为了用视觉效果吸引读者,一些只需发单张的新闻图片,也被编辑生拉硬凑地拼出了“新闻组图”见诸报端,这些词不达意、毫无影像表达能力的新闻图片,要让读者要看完文字说明以后才能明白其意。与此同时,随着航拍无人机的大量出现,航拍照片虽然给编辑赢得“好看”的版面效果,但大量、大幅使用高角度的航拍“风景式新闻”,不得不让人担忧新闻摄影会重新回到形式化的老路上去。在人人都会拍照片的今天,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拍出好照片。虽然每天全国都有数亿人使用手机、相机拍摄,但真正能够用影像准确表达新闻事件的优秀作品仍然十分稀少。
压力,也是动力。挑战,更是机会。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是摄影记者必须坚守的从业原则,在新闻摄影同台竞技的平台上,摄影记者只有拍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影像作品,专业价值方显英雄本色。
二、影像作品的情感表达
新闻影像是现实主义的时代产物,它能动地反映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物命运,在强烈的主体意识中,折射出新闻背后的人文精神,积淀着人类文明的崇高情感。
新闻作品的影像力量来源于情感表达,影像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生动的情感再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外在的“形”,更是内心流露出来的“情”。
思想和情感决定作品的影像品质。新闻照片以其形象的纪实性、可信性成为引导舆论的锐利武器,它不止于信息功能的传达,还承载着教导受众从记录真相的作用中去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从而唤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当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视觉图像时,情感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仅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影响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思想,更有将新闻影像作品深刻持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作用。
影像作品要达到以情动人,必须在思想、情感、美感上与时代感保持同步一致。在摄影作品的影像表达中,摄影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用心中的爱和激情去表达感人至深的影像情感。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时盘棋,在新中国成立前接触摄影时年仅17岁。一天,他接过首长给他的一台相机,带着2个120胶卷跟着走进了重庆渣滓洞与国民党谈判,当他看到共产党人被国民党无情关押在渣滓洞里受尽折磨的惨状时,情不自禁地按动快门,拍下了24张中国摄影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镜头。
新闻影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反映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它所留存的影像价值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
三、影像作品的艺术表达
从摄影艺术的“自我表现”,走向“客观再现”的新闻摄影,借助摄影的视觉手段来记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将来作历史影像实证。
新闻影像作品的内涵决定了它的“纪实”功能,新闻摄影的使命是将具有新闻价值的影像客观地记录下来。在报道社会性新闻事件时,单单表现事件进程,一般性场景的照片还不足以打动读者,必须注意表现新闻事件中的具有新闻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人和事,用生动、真实的影像作品去反映人们的情感起伏,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的命运变化等等。
新闻影像作品的艺术表现根植于新闻性。艺术性地表现新闻影像作品在摄影关系上并非是排斥的,这在新闻摄影领域早有共识。首先,新闻是前提,艺术表现形式服务于新闻性,只要摄影记者在不歪曲新闻事实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来拍摄,从而达到更好的新闻视觉效果。但是摄影记者要在转眼即逝的新闻事件中,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拍出一张影像俱佳的新闻摄影作品并非易事,恰如其分、生动准确的艺术表现需要摄影记者长期的业务修养、经验积累,以及自身的艺术素质来决定。
获得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银奖作品《悬崖转移》,是笔者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中的一次成功尝试。当笔者冒着余震的滚滚飞石,到达芦山宝盛乡采访抢险救灾时,沿途山崩地裂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刚进宝盛乡,一场7.0级的余震让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随即赶到乡卫生院设立的临时医疗点守候,不到一会儿武警战士便抬着一名伤员来到医疗点。经医生检查,伤者腿部骨折,需立即送往芦山县城医院做手术。抬伤员进城,必须经过飞石滑坡路段。于是,我飞身跑回我来时经过的滑坡路段的险峻悬崖处,选择好角度,等待救援人员到达预定位置时,我稳稳当当地拍下了这张影像视觉冲击力强、艺术表现形式俱佳的新闻摄影作品。
新闻作品的影像表达,不仅凝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还唤起观众的情感,更再现了影像作品震撼的视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