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堵结合 健全机制
——小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管控

2018-03-28何望重庆市垫江县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舆情信息

何望 重庆市垫江县广播电视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生成与数据的传输对智能终端、数字媒体有一定的依赖性,在网络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不断降低,但新媒体出现的同时,负面新闻以及容易牵动人们情绪的诱导性假新闻在审查机制上表现出来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新形势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对于净化媒体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在网络背景下,新闻事件的传播更加全方位、更加具有立体性。广大群众对事件的观点也更容易形成,并通过在网络中的传播,形成了网络舆情。通常情况下,网络舆情的行程形成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公共事件的发生、刺激性信息的传播、个人情绪态度、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以及舆情形成。在以上几个环节中,基层政府部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公共事件演化成一定的矛盾,从而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形成负面舆情,对社会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显著特点

(一)自由性

由于网络环境相对开放,因此人们发表观点更加随意,个人在网络环境下都会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另一方面,每个人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每个人的意见、言论以及观点都相对复杂。

(二)交互性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友对某一事件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网友在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对于观点类似或者相同的情况,将会更加容易形成争论和探讨的模式,形成相互交流的模式,因此整个事件的传播速度也会更快。

(三)偏差性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来源较多,加上网友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辨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在鉴别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各种虚假新闻、虚假报道扑面而来,这种信息的偏差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变化。

三、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途径

(一)发挥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导作用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以及智能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目前网络媒体已经逐渐被各个社会阶层所接受。网友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关注度不断升高,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政府部门处置和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高度重视网民意见,及时掌握实时事件的发展动态,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事件的走向。另外,对于舆情,还应该提高危机感、洞察力以及应变能力,正确认识网络言论的作用于优势,积极寻找网络舆情的社会根源,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还原真相,让正面的声音主导舆论场,避免负面、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为有效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网络上的传播主体相对分散,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专人或者委托专门机构对社会舆情和网上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及时对热点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的矛盾点和冲突点,及时对社情民意进行追踪,形成舆情总结与报告,帮助相关领导部门了解事情始末,并根据事情的性质,及时做出决策,积极引导网友正确看待对事情本身的看法,促进社会和谐。

另外,还应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通过采取措施维护网络秩序。由于互联网市场参与的门槛低,因此部分网站的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负面舆情容易产生,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干预,规范网站的运营管理,消除不良言论的生存空间,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通过明确职责,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和处置。当前,我国的基层政府部门在处理舆情问题上相对薄弱,很多区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和舆情管理机构,导致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对政府部门不利的局面。因此完善舆情管理机构,形成层级联动效应,对于控制舆论走向,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成立的专门机构,应该保证权责明晰,切实承担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的职责,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不同的层级结构中形成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程序性规定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问责机制,在处理舆情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奖罚分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下,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网友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干预力度,疏堵结合,积极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走向,通过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控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舆情信息
订阅信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展会信息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