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促进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的疗效观察
2018-03-28陈剑强
杨 君 陈剑强 周 甜
(浙江省荣军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有研究显示患者术后因手术固定方式及用药等均易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1];而手术可对关节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长期制动及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缺乏亦是导致患者膝关节僵直发生重要原因之一[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远期膝关节功能僵直发生率可达15%~20%,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3]。大量实验及临床报道显示,较单纯西医治疗,中药方剂辅助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治疗在加快病情康复进程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优势明显[4]。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西医对症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辅助治疗,探讨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促进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疗效及对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3版)西医[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6]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后7 d内治疗。排除入组前8周服用研究相关药物、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并合并软组织感染、合并神经损伤、长期应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心脑肝肾功能不全及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 33~62 岁,平均(49.88±5.32)岁;股骨下段骨折24例,髌骨骨折12例,胫腓骨上段骨折10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0~64 岁,平均(49.70±5.29)岁;股骨下段骨折 21 例,髌骨骨折14例,胫腓骨上段骨折11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后单用西医对症干预治疗,包括:1)卧床休息;2)维持肢体功能位;3)TDP膝关节照射患处,每次30 min,每天2次。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治疗,包括:1)中医手法松解:对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及髂胫束进行按捏放松,弹拨硬结或条索状物,每个部位3 min;向上下左右方向对髌骨进行推动,每方向10次;在固定股骨下端后分离牵引膝关节,每次50 s,分5组完成,每天3次;2)壮骨活血中药组方:黄芪30 g,当归 20 g,熟地黄 20 g,山药 15 g,杜仲 15 g,川续断15 g,川牛膝 15 g,骨碎补 15 g,川芎 15 g,丹参 15 g,红花15 g(另煎)。每剂加水1000 mL煎至100 mL,每天分2次口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1.4 观察指标 1)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膝关节评分和关节活动度;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3)内源性生长因子指标包括 BMP-7、IGF-1、bFGF及TGF-β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由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直发生例数,计算百分比。
1.5 疗效标准[7]痊愈: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关节活动度>120°。显效:相关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91°~120°。有效:相关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度61°~9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痊愈加显效为总有效。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膝关节评分(分)关节活动度(°)观察组 治疗前 6 4.3 7±3.1 0(n=5 0) 治疗后 7 9.4 7±6.8 5*△对照组 治疗前 6 4.2 3±3.0 5 4 1.3 1±5.7 0 6 3.1 1±1 2.5 0 7 0.9 4±9.1 3*△ 1 2 1.9 5±1 8.3 5*△4 1.0 8±5.6 1 6 2.7 5±1 2.4 5(n=5 0) 治疗后 7 0.3 8±5.1 4*5 3.8 0±6.9 4* 9 6.1 6±1 5.0 8*
2.3 两组治疗前后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 两组治疗前 BMP-7、IGF-1、bFGF 及 TGF-β1 水平比较,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两组治疗后BMP-7、IGF-1、bFGF及TGF-β1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均 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 BMP-7、IGF-1、bFGF 及 TGF-β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B M P-7(p g/m L)I G F-1(p g/m L) b F G F(n g/L) T G F-β 1(n g/L)观察组 治疗前(n=5 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4 0 7.3 1±5 2.9 5 1 6.0 7±2.0 2 1 7.3 0±2.6 8 1 1 4.0 2±1 5.1 3 5 0 9.4 2±9 0.8 7*△ 2 1.3 0±3.7 8*△ 2 4.4 7±3.8 5*△ 1 3 5.3 0±2 0.8 4*△4 1 0.1 8±5 3.1 1 1 6.2 0±2.0 6 1 7.2 3±2.6 5 1 1 3.2 7±1 5.0 6(n=5 0) 治疗后4 5 2.6 6±6 5.4 0* 1 8.5 1±2.6 1* 2 0.3 8±3.0 4* 1 2 1.4 2±1 7.6 9*
2.4 两组膝关节僵直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观察组关节僵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膝关节僵直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下肢在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主要承担负重行走功能;而该部位发生骨折后因手术固定及骨折愈合不佳,需保证膝关节长期处于伸直位状态,如未进行及时干预可引起关节僵直甚至发生残疾,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改善[8-9]。近年来研究显示,内源性生长因子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进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其水平与关节功能障碍发生风险间相关性亦被证实[10];BMP-7是一类具有强烈成骨诱导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录因子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进而达到刺激骨组织形成调节因子表达的目的[11];IGF-1和 bFGF均能够提高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水平,调节细胞产物合成比例,加快骨细胞和周围血管生长速率;而TGF-β1则能够通过调节bFGF水平达到调控作用,激活成骨细胞增殖,提高软骨骨化程度[12]。下肢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可部分减轻粘连程度,促进挛缩韧带及腱膜组织松解;但术中创伤可加重组织粘连、影响骨折部位血运水平,不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而西医术后常规康复锻炼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关节活动度,但在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效果仍未满足临床需要[13]。
骨折属中医学“骨断筋伤”范畴,中医学认为伤者因气血耗损,经络损伤,血难宣通,久瘀难散则发为肿痛;而经脉气血痹阻,外感风寒湿毒则加重气血瘀滞虚损之证,筋脉肌肉失之濡养日久则发为痹证,故治疗当以益气滋肾,化瘀活血为主。本研究所用壮骨活血中药组分中,黄芪补中益气,当归养血活血,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药补脾益肾,杜仲温肾壮阳,川续断强筋续骨,川牛膝益肾壮骨,骨碎补壮阳强腰,川芎活血散瘀,丹参祛瘀散结,而红花则通络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阳、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当归提取物能够增强成骨细胞分化功能,刺激多种促骨化细胞因子趋化,提高骨痂局部血流灌注水平[14];川芎具有消除骨折部位血肿,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加快间充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进程等作用[15];而川牛膝中多糖类物质可显著增加骨折部位血管新生速率,提高局部血流灌注量[16]。同时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与中医手法松解干预,通过物理方案拉伸骨折部位瘢痕组织,降低膝关节屈伸受限[17];已有研究显示,内外旋和屈伸松解可在扩大膝关节关节间隙,降低膝关节活动阻力的同时,有效降低股直肌和股中间肌粘连程度,松弛交叉韧带,放松周围相关肌群,继而达到增加膝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18-19]。
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体重,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观察组治疗后BMP-7、IGF-1、bFGF及TGF-β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综合疗法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有助于上调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这可能是该方案具有更佳临床疗效重要机制之一。而观察组患者关节僵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则证实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给予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应用可有效降低关节僵直发生风险,改善远期预后。
综上所述,中医手法松解联合壮骨活血中药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局部症状体征,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调节内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并有助于避免膝关节僵直发生风险。
[1] 张秀花,王晓梅,刘冰.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49-51,55.
[2] 张琳.下肢骨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骨密度与早期康复训练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3):6234-6237.
[3] 刘孝东,陈俊武.下肢骨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64-265.
[4] 张广宇,燕莉,李兰兰.早期康复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22-23.
[5]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2-19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7-268.
[7] 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178.
[8] 黄宏岖.综合康复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468-469.
[9] 曹正玲,张丽珺.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29-30.
[10]Schmidmaier G,Wildemann B,Heejer J,et al.Improvement of fracture healing by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growth hormone and local applic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J].Bone,2002,31(1):165-172.
[11]王立平,党耕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与合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8):488-490.
[12]刘燚,沈海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骨折后的组织修复重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3):6522-6525.
[13]朱伟民,吴耀持,汪崇淼,等.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关节粘连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3):84-86.
[14]胡小平,李玉云,李先何,等.当归多糖的成分及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2004,27(1):70-72.
[15]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43-1047.
[16]赵兴梅,徐光忠,李建利,等.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207.
[17]刘辉,刘波,张鑫,等.关节粘连中医手法松解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J].中医正骨,2013,25(9):47-48.
[18]仕光.中药治疗下肢骨折后遗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10):16-18.
[19]王梁谦,李修洋,蔡南川,等.中医手法松解促进下肢骨折术后功能康复58例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5):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