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于区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探讨

2018-03-27陈浪华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课程设置学前教育

陈浪华

摘    要: 美术类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幼儿教育师资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与兄弟二级学院共享资源,共同促进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所处区域的地理优势,在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办出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支持地方学前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

美术作品直接直观,对学前儿童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充分利用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领域的教育会对学前教育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师标准,明确把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以获得在幼儿教育中给儿童相应学科的启蒙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开设起点,为幼儿设立的幼儿教育课程目的在于面广而不在专深。教学目的、培养标准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与普通的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艺术教育有较大的不同。本文将以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武夷学院为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问题。武夷学院近年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着重发展工科专业,相应地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学校的支持相比重点发展的专业、院系要少,发展速度缓慢。学校顶层设计于己不利,加之学科专业自身的特点,短时期内想要翻身成为重点发展专业是不可能的--基本事实如此,要有所发展,只能主动寻求自身改革。相反的是,该校设计学院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三大学科(另外两个为茶学和旅游学)专业之一,得到学校支持较多,专业的教学场所、设施充裕,因此设计学院对其他学院相邻学科的建设或近似课程的教学有较强的支持能力,但是这些条件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因此,借力设计学院,着眼于区域特色,以美术类基础课程的设置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突破点,在共同建设和共享资源中共同促进相关院系的发展,实现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一、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分析

分析武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4级至2018级共五个年级实际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美术类基础课程课时分配比例上在已经开设的三大类艺术课程(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中一直最少:与音乐类比,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1倍,最大的则达4.8倍;与舞蹈类比,则分别是1倍和3.2倍。三类课程课时五年平均比为1∶1.6∶2.9。课时设置量差距过大的现象突出。总体来看,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三点:

1.课程内容没有区域特色。课程内容普通,全国常见,没有显著的乡土区域特色,这与该校师范专业只面向福建省内并且重点倾斜南平地区招生的办学定位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对地方乡土美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2.没有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所有美术类课程均为必修课,没有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如此安排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没有充分考量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上课模式单调,课程门类单一。上课地点全部固定在普通的理论课教室,没有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室外教学等上课方式。学时分配方面,跟普通理论课一样,每周一次课,每次两课时,一门课贯穿整学期,零碎分散。近几年仅开设幼儿美术、幼儿园环境创设、手工制作等少数几门美术类课程,门类少,学分少,学时少,内容覆盖面窄。

二、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考察办学现状和该校不同时期发展定位不断调整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结出以上这些现象出现的基本原因:

1.缺乏宏观规划,不重视师范专业发展。武夷学院十几年前升级为本科后,短时间内取消了绝大部分的师范专业,仅象征性地保留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其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150人左右,与该校近年4000人-4800人的招生规模相比,小到可以忽略。学校层面没有宏观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师范类专业师资建设停滞不前,不仅正高职称教师、博士学位教师一直为零,就连硕士学位的教师也是频繁离职,教育类图书资料经费匮乏……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在内的师范专业在武夷学院的生存环境可以用“困难”描述。

2.因人设课,自有美术师资不足。该专业拥有自己的美术类、舞蹈类和音乐类专任老师,但美术类仅有1人。专任美术类师资的欠缺导致美术类课程开出总学时不足,门类亦相当有限,而音乐类则刚好相反。因人设课正是彼此间师资反差量巨大的直接体现,是现有师资队伍不足状况下的无奈之举。

3.兄弟学院间合作意识不强。武夷学院下辖的各学院之间独立办学倾向比较明显,各院系的专业课绝大部分由本学院现有师资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人文与师范学院亦是如此。其实,本学院自有师资的专业背景并不见得都适合担当某些专业课的教学,而其他学院往往有更为专业的相关学科的师资。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类基础课程由设计学院美术类专业教师兼任会更有专业水准。同样地,设计学院的一些课程工程预算课程由建土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来上则效果更理想。

三、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学时的必要性

由学科门类单一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转型升级为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加之建立在福建落后地区的小县城,学校驻地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难以满足一所本科院校所需的基本社会资源,所以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加之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使得武夷学院想获得国家和省的大量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不能走国家、省级重点建设大學的发展路子,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善用地方特色或独有资源,推行差异化竞争。对于武夷学院而言,就是如此:用足南平民间美术资源,在充分挖掘校内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丰富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手段,办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升。

1.助力南平地区民间美术文化宣传。受益于北方中原文化入闽前沿站点的特殊地理位置,南平地区辖区内的民间美术比较活跃,在省内独具一格,涌现出以松溪县(版画为代表)、建阳区(建盏为代表)等为代表的多个美术类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设置这类型美术课程,引入南平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让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学生学习,是对南平地区民间美术的天然宣传,对提升这些美术形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亦为其进一步开发周边文创产品提供可能,从而助力南平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2.丰富学习选择,满足学生意愿。与美术类课程相比,音乐类舞蹈类课程对人的生理等素质的要求存在差异,一些学生的某些生理特质并不适合学习音乐类舞蹈类课程。若执意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修读,很有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结果乃至四年的学业成就。因此,有必要开设不少于两个模块的课程供学生在中高年级选择。另外,武夷学院发展较为完备的专业大多会分设两个或以上的方向。所以,增设美术类课程模块,与原先的音乐舞蹈类模块一起供学生选择,照顾学生的个人特质,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是践行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体现。

3.符合地处世界双遗产的区域优势。武夷學院紧邻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风景优美,是美术创作的上佳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画家、美术院校师生来这里写生、创作;同时在南宋大儒朱熹长期生活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五夫镇等地建有多个写生基地,美术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相形之下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域优势。因此,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堂搬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与外地画家、外院校师生近距离接触,无疑是学校独特区域优势的体现。

四、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调整

1.增加美术类课程,削减音乐舞蹈类课程。此类型的课程设置改革继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知识广博性,而不太强调专深。基本原则为:增减课程门数相当,以三门为佳,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的课程以美术类基础课程为主,减少的课程为过于专业的音乐舞蹈类课程。为兼顾学校所在的区域特色,建议增加的三门美术类课程为南平民间美术(以鉴赏为主)、儿童绘画基础(含最基础的素描、色彩等内容及儿童画入门)、幼儿园实用美术,减少的三门音乐舞蹈类课程为乐理类一门、钢琴类两门。

2.保持现有的音乐舞蹈类课程设置,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增设美术类模块,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两个方向之一,从大二或大三开始每个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以利于那些不适合学习音乐舞蹈或者对音乐舞蹈不感兴趣但是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前学分与学时设置看,大致需要增设六门美术类课程。兼顾学校区域特色,对现有课程略为优化后,此模块建议开设如下课程:南平民间美术(以鉴赏为主)、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构成基础、儿童画(主要讲授彩色铅笔、湿水彩、油画棒等绘画的技法以及欣赏和指导幼儿创作儿童画)[2]、幼儿园实用美术(如幼儿园整体VI设计、幼儿园宣传版式设计、幼儿园POP艺术字体设计、幼儿园舞台美术等)[3]。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158.

[2]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85.

[3]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54.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以省级重点学科美术学专业为依托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模块建设》(JG201729)。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课程设置学前教育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