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辛弃疾婉约词的比较
2018-03-27陈月雯
陈月雯
摘 要: 贺铸与辛弃疾的词作都兼有婉约之美和豪放之气。本文通过比较他们的婉约词创作,发现在选取题材、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通常被定义为善写侠士词、豪放词的两位词人的另一面,说明他们对婉约词派以至整个词坛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贺铸 辛弃疾 婉约词 深婉丽密
贺铸与辛弃疾,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他们性情相仿、经历相似,他们的词作都兼有“梅子黄时雨”[1]、“灯火阑珊处”[2]的婉约之美和“一诺千金重”[3]、“把栏杆拍遍”[4]的豪放之气。贺铸生于没落贵族之家,任侠好武,“喜谈当世事”[5],程俱在《北山小集·贺方回诗集序》中说“方回少时,侠气盖座。……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慷慨多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璺璺有绪,似非无意于世者。”[6]贺铸才兼文武,虽一直沉沦下僚然而政绩不凡,但他性情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如《宋史》所言:“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7]也正因如此,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一腔侠气无法施展。而辛弃疾,他所生活的南宋外忧内患交织,无疑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辛弃疾便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体现。他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爱国将领,他的抱负也不仅仅在修身齐家,而是横刀立马,治国平天下。在《鹧鸪天》中,他这样回忆年少时奇袭敌营,生擒叛徒的英雄事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8]令人扼腕的是,同贺铸相似,辛弃疾坚决抗金的政治主张屡遭投降派掣肘而不得见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体现在稼轩词的字里行间。从他们的经历来看,贺铸、辛弃疾的词风应当都偏重于豪放一脉,但词是由酒筵歌席上佐兴的曲词发展而来,婉约被认为是词的当行本色。作为在词坛上有着不可忽视地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中也不乏深婉蕴藉之作,且比寻常的婉约词容纳了更广泛的内容,包含了更深厚的意蕴。张耒在为贺铸《东山词》作的序中说:“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9]龙榆生评价贺铸的词史地位说:“在东坡、美成间,特能自开户牖,有两派之长而无其短。”[10]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11]在邓广铭所著《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也说到“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12]可见贺铸和辛弃疾的创作都熔铸了豪放婉约两种不同的词风,他们的婉约词总体上呈现着或清新跳脱,或盛艳秾丽,或深婉含蓄的风貌,与此同时,因他们个人学识、阅历、审美的差异,也表现了个性化的特征。
本文结合贺、辛两家词作进行比较,从选取题材、艺术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着重探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进而展现两家之间词风的传承与开拓。首先,从选取的题材来看,贺铸与辛弃疾在婉约词最普遍的艳情题材如伤春悲秋、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内容上均有建树;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似比贺铸的题材更为广泛多样,将表現内容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言情,或咏物,或感时伤怀,在深婉细腻的的叙事中展现词人的情感世界,词作中也蕴含着更深刻的现实内容。伤春悲秋者,如贺铸的《定风波·墙上夭桃簌簌红》:“墙上夭桃簌簌红。巧随轻絮入帘栊。自是芳心贪结子。翻使。惜花人恨五更风。露萼鲜浓妆脸靓。相映。隔年情事此门中。粉面不知何处在。无奈。武陵流水卷春空”[13],上片写落红万点、飞絮飘零的暮春景象,词人别出心裁,不说韶华易逝、春色难留,反倒怨怪桃树贪心只知结子,不管惜花人对花落的感伤。下片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意,但比原诗诗意更进一层,不仅是“人面不知何处去”,就连桃花也零落成泥,无法在春风中含笑绽放了。结句“武陵流水卷春空”,正是所谓“水流花谢两无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留不住的春色与流水,无可避免地消逝了。辛弃疾的《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韵》:“春色难留,酒杯常浅。把旧恨、新愁相间。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几许风流,几般娇懒。问相见、何如不见。燕飞忙,莺语乱。恨重帘不卷。翠屏平远。”[14]这首词通篇命意双关,既写春色难住,又写美人难留,上片写庭院一片暮春景象,下片回忆自己的几许风流往事,描摹美人的几般娇懒情态,因为面临分别,此后可能难以相见,词人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反倒说与其如此倒不如当初莫相识,或可免去此时相思之苦。风花雪月者,如贺铸的《菩萨蛮·粉香映叶花羞日》:“粉香映叶花羞日。窗间宛转蜂寻蜜。欢罢卷帘时。玉纤匀面脂。舞裙金斗熨。绛襭鸳鸯蜜。翠带一双垂。索人题艳诗”[15],这首词用盛丽艳冶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舞女的形象,她与恋人相会在蜂飞蝶舞的熏春时节,用纤纤玉指妆点面容,她用熨斗熨烫完绣着鸳鸯的绛色舞裙,到处寻人来为她题一首情诗,裙摆上缀着的一双翠带随着她轻灵地走动而摇曳生姿。辛弃疾的《一落索·闺思》:“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锦笺谁托。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16]辛弃疾的婉约词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这首词便用传神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闺中少妇为情所苦、辗转反侧的形象。可见贺、辛两位词人在婉约词最普遍的艳情题材上各自均有涉猎,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然而辛弃疾词中的婉约词,似乎并不赞成词为艳科,只写男女恋情的文学原则,并且他的婉约词也并不只是记录自己的情感经历,而是同他的豪放词一样能够体现出英雄本色。以《临江仙·探梅》为例:“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17]这首词中一枝独秀、凌寒绽放的梅花颇似《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不慕喧闹、自甘冷寂的佳人形象,“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更是词人自己高洁品性的写照,“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词人自有不同凡俗的追求和理想,鸿鹄之志非燕雀可知,词人笔下的梅花身上正有他自己的影子。
然后,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贺铸、辛弃疾的婉约词都具有或清新跳脱,或盛艳秾丽,或深婉含蓄的风貌,而由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相比贺铸更加风雨飘摇,再加上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生平,他的婉约词相比于贺铸更沉郁凝重,即使是艳情词也写得不轻佻而有所寄托。但贺铸的词风其实也有沉郁顿挫的一方面,正如陈廷焯所谓“方回词极沉郁而笔势却又飞舞”,薛砺若评贺词“于艳冶中能运以沉郁顿挫之笔”,只是贺词之沉郁与辛词之沉郁还有各自的侧重点。贺词之沉郁,往往表达的是个人的身世之感,如《望长安·排办张灯春事早》:“排办张灯春事早。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金犊车轻玉骢小。拂头杨柳穿驰道。莼羹鲈绘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18]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满眼春色、欣欣向荣的景象,与下片写词人的衰老与落魄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词人的伤感。下片“青山”的意象喻写一切生动青春,“老”写岁月使词人迟暮,此句写词人在夕阳余晖中遥望青山,想起自己年事已老却功业无成,表达了词人对终生不遇、年华蹉跎的嗟叹。辛词之沉郁,往往是对社稷安危的忧虑,在写到个人身世时,也大多是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如《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19]这首词七句中有五句是化用《离骚》,很明显是以屈原自比的,那么词人所要表达的就不仅仅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个人情绪,而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展望。
再从写作手法上来比较,贺铸、辛弃疾的婉约词都擅长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都多有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但虽然贺、辛二人都擅长用典,但贺词的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虽然范围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小李杜、李贺等人的诗中,而辛弃疾则几乎无典不用,他广泛地引用经史子集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词汇、成句和典故,熔铸或镶嵌在自己的词中。但也正因如此,招致了“掉书袋”的诟病。另外,辛弃疾词的语言相比贺铸词更加口语化和散体化,往往能令读者想象到词人的神态、动作,揣测到词人的心理,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作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文为词,但他在以散文句式入词来使词中洋溢着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保持词意的连贯。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句话在词中算是很长的句子了,但读来却并不觉得突兀,反而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贺、辛的婉约词之所以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准英雄”与“真英雄”
贺铸生于没落贵族之家,任侠好武,“喜谈当世事”,程俱在《北山小集·贺方回诗集序》中说“方回少时,侠气盖座。……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慷慨多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璺璺有绪,似非无意于世者。”贺铸才兼文武,虽一直沉沦下僚然而政绩不凡,但他性情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如《宋史》所言:“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也正因如此,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一腔侠气无法施展。他生活于北宋表面承平而内里腐败之世,虽然有英雄的气质,历史却没有给予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机遇,所以,他仍然只是一个“准英雄”而已(但相比于宋时大多孱弱文人已是难能可贵)。但辛弃疾同他不一样,辛弃疾是一个“真英雄”,他不仅是一个爱国文人,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抗金将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他有实实在在的战斗经历,有真正关注国计民生的《美芹十论》《九议》,他不仅具备了英雄的气质,也具备了英雄的事迹和生涯。所以在题材上,辛弃疾的婉约词似比贺铸的题材更为广泛多样,将表现内容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言情,或咏物,或感时伤怀,在深婉细腻的的叙事中展现词人的情感世界,词作中也蕴含着更深刻的现实内容。在艺术风格上,他的婉约词相比于贺铸更沉郁凝重,艳情词也写得不轻佻而有所寄托。
2.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悲
前文已经论述过,张耒《东山词序》中对贺词“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的评价不免溢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和流放远涉、国破家亡的人生体验贺铸显然没有,他也没有经历过仕途的大起大落,没有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战斗和拼搏过,贺铸在词中间或流露出的香草美人之叹都只局限和停留在一种身世之感。而辛弃疾的经历并非一般怀才不遇的文人可以相比,他出生的家庭便有着强烈的抗金意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殷切地把“忍辱待时”的复国愿望寄托在他身上,并且教他乘随人游历燕山的机会两度进入燕京,刺探金方情况,以为日后复国做好准备。从小接受了爱国教育,并练就了一身胆略和武艺的辛弃疾已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可比,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栋梁之材,朱熹曾称赞他“股肱王室,经纶天下”,陈亮也说他“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所以,与贺铸不同的是,辛弃疾在词中表现出来的香草美人之叹则更多的是一种家国之悲,个人命运的浮沉只是牵系在国家前途的明灭上的一只小舟,这一点与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句中表现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颇为相似。
3.审美心态的不同
通过《东山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请缨无路的奇男子或是一位深情款款的风流才子形象,感受到贺铸多样化的性格魅力。但是,很遗憾,我们似乎很难发现他自觉的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王国维说“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瞻,惜少真味”[20],这个评价有其不公允之处,贺铸作词,“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这显然是非常可贵的,他敢于突破应歌之词的藩篱,真诚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且《东山词》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词作是令读者深受感动,并且深有共鸣的。但这个评价也有其合理之处,贺铸的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都不十分明确,他的词承继苏轼,却无力将苏轼的主张继续发扬光大。而辛弃疾不仅执着于政治,而且有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审美与政治又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官事未易了,且向酒边来。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但放平生丘壑,莫管旁人嘲骂,深蛰要惊雷。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新词未到,琼瑰先梦满吾怀。”[21]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辛弃疾的审美人格是与他的政治人格相辅相依的,惟其如此,他的婉约词中才隐隐有一股郁勃之气。
贺铸与辛弃疾,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二者的性格和经历都相当相似:他们都壮志凌云,刚直耿介,然而,又皆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但贺铸虽然有英雄的气质,历史却没有给予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机遇,所以,他仍然只是一个“准英雄”而已(但相比于宋时大多孱弱文人已是难能可贵)。但辛弃疾同他不一样,辛弃疾是一个“真英雄”,他不仅是一个爱国文人,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抗金将领。贺、辛两人的不同,首先是审美人格的差异。与贺铸不同的是,辛弃疾在词中表现出来的香草美人之叹则更多的是一种家国之悲,个人命运的浮沉只是牵系在国家前途的明灭上的一只小舟,这一点与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句中表现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颇为相似。我们从《东山词》中似乎感觉贺铸的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都不十分明确,他的词承继苏轼,却无力将苏轼的主张继续发扬光大。而辛弃疾不仅执着于政治,而且有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审美与政治又是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3][13][15][18]唐圭璋.全宋词[M].上海:中华书局,1965:513,538,505,520,506.
[2][4][8][12][14][16][17][19][21]鄧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卷一188,卷一31,卷四392,卷一31,卷一377,卷二190,卷二190,卷二143,卷一75.
[5][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程俱.四部丛刊·续编·集部·北山小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4.
[9]贺铸.东山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刘克庄.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后村先生大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5.
[20]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