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服之外的丧服制度

2018-03-27王爽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仪礼礼记

王爽

摘    要: 通过对先秦经典中有关纟惠衰服的篇章进行研究,探讨纟惠衰服的服制、服丧对象与时间,探讨纟惠衰服的具体制度与五服的关系。

关键词: 《仪礼》    《礼记》    纟惠衰    五服

在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丧礼制度一直非常重要。它与古代宗法制度互为表里,对维护社会等级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仪礼》有《丧服》一篇,专讲古代丧服制度。《礼记》则有《杂记》《丧服小记》《大传》《丧大记》《问丧》《服问》、《三年问》《丧服四制》等篇讨论丧礼的礼义。丧服制度的核心內容为“五服”,在五服之外,另有一种纟惠衰,《仪礼·丧服》记载:“诸侯之大夫为天子。”然而关于纟惠衰具体的制度却还不够明晰。通过梳理早期典籍的记载,可以探究出纟惠衰制度的具体情況。

一、纟惠衰的服制

丧服的等差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制作方法的精细程度。一般来说越制作方法越粗糙、越简朴,服服之人与死者就越亲密。如斩衰之服的布料直接用刀割断后,就不再进行缝边等修饰。这样是因为孝子骤逢丧事,內心悲伤,无心修饰,丧服的制作便从简了。而齐衰比斩衰级别更低一些,哀伤程度也更轻一些,因此衰裳就比斩衰多了些修饰,稍稍缝边。二是按布料的精细来区分。古人织布,标准宽度为二尺二寸。用升表示布的粗细,一升为八十缕。同样的宽度,线越多就越精细。而丧服所用布料越粗,表示所服之人与死者的关系越亲密[1]。下面根据《仪礼》《礼记》中的记载梳理一下穂衰的基本情況。

1.纟惠衰用布四升半

《仪礼·丧服》有记载:“纟惠衰四升有半。”而斩衰为三升,齐衰为四升,大功殇为七升,大功成人为八升,小功为十一升,缌麻为十四升半。以用布精细程度看,繐衰当在齐衰之下,大功之上。

2.牡麻绖

《仪礼·丧服》有记载:“纟惠衰裳、牡麻绖,既葬除之者。”丧服制度中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斩衰绖用苴麻,齐衰、大功服、小功服都用牡麻。进一步说明纟惠衰当在齐衰之下。

3.冠八升

《仪礼·丧服》:“(斩)衰三升,三升有半。其冠六升。以其冠为受,受冠七升。齐衰四升,其冠七升。以其冠为受,受冠八升。纟惠衰四升有半,其冠八升。大功八升,若九升。小功十升,若十一升。”纟惠裳冠的升数在斩衰、齐衰之下,大功之上。《仪礼·丧服》:“此不言带屦者,以其传云‘小功之纟惠也,则带屦亦同小功可知。”通过贾公彦的疏可知纟惠衰的带屦同小功。

根据布料升数越多,丧服越重的原则,纟惠衰是一种轻与齐衰,重于大功的喪服制度。

二、纟惠衰制度的争论与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纟惠衰是诸侯之大夫专为天子服,重于小功而轻于大功。这种说法与原典记载多有矛盾。纟惠衰究竟用于何种场合,服丧时间等究竟为多久?原典中的记载不多,但可以探究其大致情況。

《仪礼·丧服》有载:“纟惠衰裳、牡麻绖,既葬除之者。传曰:纟惠衰者何以小功之纟惠也。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传》曰:“何以纟惠衰也?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仪礼》中记载,繐衰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丧所服。如何看出是这样的?《传》解释为诸侯之大夫去觐见过天子,所以为天子服纟惠裳。

《仪礼注疏》:“释曰:此经直云‘大夫,则大夫中有孤卿,以其小聘使下大夫,大聘或使孤,或使卿也。故《大行人》云:诸侯之孤,以皮帛继子男。故知大夫中兼孤卿。”贾公彥的疏具体解释了“大夫”应指“大夫”和“孤卿”。《仪礼注疏》:“释曰:此纟惠衰是诸侯之臣为天子,在大功下,小功上者,以其天子七月葬,既葬除,故在大功九月下,小功五月上。”进一步贾公彦指出天子七月葬,所以纟惠裳服既葬即除,服丧七个月。服丧的时间在大功之下,小功之上。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丧之,如税服,终身。”所载卫献公为其弟公子鲜之丧稅服终身的事例。杜预注“税即纟惠也,丧服纟惠縗,纟惠裳,缕细而希,非五服之常,本无月数。”[2]按杜预的注解,此处“税服”应为“纟惠服”,并纟惠衰没有固定的服丧时间,可以作为一种追服使用。公子鲜死在他国,献公悲痛怀念,特服此服。又言“此服无月数”。许子滨《〈春秋〉、〈左传〉礼制研究》[3]中对此有专门的讨论,论证周密。他认为从通假的角度,再顾及句法,并证以春秋时期流行的丧服之制,读“税”为“纟惠”,“如”为“而”,将此句读成“公丧之而繐服终身”,文通理顺,矛盾全无。赵生群先生的《春秋左传新注》[4]也将此处解作“纟惠”。按赵先生的正文,此处连读,当为“公丧之如税服终身”,注云:“如,而。税服:纟惠服,缕细而布疏之服,常用作丧服。诸侯本不为兄弟服丧,献公哀痛子鲜,特为此服。献公卒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夏,子鲜之死或稍前,故丧之终身。”按当时的丧服制度,丧服为兄弟服降一等,应为齐衰不杖期。诸侯绝旁期为当时的丧制,可见献公于子鲜应无服。所以此处“税服”,不应解作追服,本无服,何来追服。这当时五服之外表达特定感情的一种补充服制,如诸侯若为兄弟服丧,服纟惠服。若纟惠衰专为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献公“痛愍子鲜”而专服此服,无法解释清楚,也无法使人信服。纟惠衰应不专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

《礼记·檀弓》[5]记载叔仲皮死,其子子柳的妻子,衣齐衰而缪绖。叔仲衍让子柳使其妻纟惠衰而环绖。郑注云:“纟惠衰,小功之缕,而四升半之衰。环绖,吊服之绖。时妇人好轻细,而多服者。衍既不知礼之本,子柳亦以为然,而请于衍,使其妻为舅服之。”又《礼记·檀弓》:“(叔仲衍)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郑注:“衍答子柳也。姑姊妹在室齐衰,与妇为舅姑同。”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当服齐衰,但为清凉兼不知失礼而服纟惠衰的情況。

《礼记·文王世子》有载:“县子曰:‘纟谷衰、纟惠裳,非古也。”“正义曰:此以下论县子非当时人尚轻凉慢礼之事。纟谷,葛也。纟惠,布疏者,汉时南阳邓县能作之。当记时失礼,多尚轻细,故有丧者不服粗衰,但疏葛为衰,繐布为裳,故云‘非古也,‘古谓周初制礼时也”。县子时已有为舒适、清凉而服葛做的衰、纟惠布做的裳的丧服,并且不是来源于西周,而是春秋战国时兴起的。五服皆为麻做的,这种用较为舒适的葛做衰,用纟惠布做裳,被认为是失礼的。

《仪礼·丧服》[6]“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条之《传》文“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郑注曰:“以时会见于天子而服之,则其士庶民不服可知。”贾疏进一步解释:“郑注云:‘天子畿內之民服,天子亦如之。即知畿外之民不服可知。今又言之者,以畿外内民庶,于天子有服无服,无明文,今因畿外诸侯大夫接见天子者,乃有服,不聘天子者,即无服。明民庶不为天子服可知,故重明之。若然,诸侯之士约大夫,不接见天子则无服,明士不接见亦无服可知。其有士与卿大夫聘时作介者,虽亦得礼,介本副使,不得天子接见亦不服可知。”贾认为诸侯之士作为副使陪同大夫参加朝聘,如果不得天子之接见亦为天子无服。

《礼记·礼器》:“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日,天下服。”郑注:“诸侯大夫也。”“正义曰:‘七日,国中男女服者,谓畿内民及庶人在官者服,谓齐衰三月而除之。”“‘三月天下服者,谓诸侯之大夫为王纟惠衰,既葬而除之也”。方苞《方苞集》[7]:“康成以丧服齐衰三月章曰:‘庶人为国君,遂谓圻外之民,为天子无服。不知曰国君者,以明大夫君,则其臣有服,而民无服耳。又据纟惠衰七月章,谓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于天子,故有服而士则无服,不知纟惠衰在大功之下小功之上,大夫服此,则士正服小功无疑矣。二注既误,遂谓‘三月天下服专指侯国大夫纟惠衰者而言,独不思此记文承‘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之下,则谓天下之民明矣。”方苞指出,天子国外庶人为天子服丧亦有服,此处“天下服”即指国都外所有天下之民为天子齐衰三月。郑注误。

清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8]:“诸侯之大夫传以时接见乎?宋本于‘天子注:则其士庶民不服可知。方云纟惠衰七月在大功之下,小功之上,则士服纟惠五月,以别于庶人之齐衰三月无疑矣。使从君朝觐适遭大丧,士独吉服,不惟不可以列朝夕哭位,卽行于道路出入于客馆,亦颜面无所容,而大骇入临者之观听矣。《传》以接见天子为义,已失经指,注疏遂谓士庶人无服,又云大夫未聘于天子者亦无服,悖谬极矣。”卢文弨也认为庶人、士、未见天子之诸侯大夫亦当有服。

综上所述,纟惠衰应为齐衰的降服,作为诸侯为兄弟服、诸侯大夫为天子服等的补充服制。纟惠衰服丧时间沒有定时,随实际情況而变。如:卫献公为其弟公子鲜之丧税服终身,诸侯大夫为天子服丧七月除。它来源于“被动的变礼”。“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周代及以前简单,对于同一人来件可能会存在两种社会身份,所以在丧服的选择上,就出现了两种选择,这是践行丧礼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況,而同时也是一种变礼”[9]。如诸侯的大夫是诸侯的臣子,也是天子的陪臣,他们为天子服丧,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他们的丧服不应超过自己的国君,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10],所以只能变服求全。纟惠裳服的地位比大功高,而低于齐衰。子柳使其妻为叔仲纟惠衰而环绖。其妻本该为丈夫的父亲齐衰,子柳不知礼,使其妻纟惠衰。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社会纟惠衰等更舒适的丧服的流行,更说明纟惠衰的地位应该和齐衰差不多同等,这样分不清该服齐衰、纟惠衰的可能性才较大。当然,纟惠衰更舒适,又与齐衰地位差别不大,所以可能当时有人用它来代替齐衰。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许子滨.《春秋》《左传》礼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刘季高,校点.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55-158.

[8][清]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卷十一[M].抱经堂本,乾隆六十年刻本.

[9]张竹青.由仪礼与礼记的比较论先秦丧礼制度之变[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10]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仪礼礼记
论武威汉简《仪礼》分节符号背后的经学内涵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文明
西夏文草书《礼记》异文一则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
浅述《礼记》思想和董仲舒学说对《白虎通》的影响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