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浅议
2018-03-27姬圣凤
姬圣凤
摘 要: 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从单个实词的历时替换,到专书常用词研究、断代常用词研究,相关论著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就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现状及汉语虚词研究现状,指出常用词研究在虚词研究方面的不足,分析汉语常用虚词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向,说明常用虚词演变研究对于构建完整的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 常用词 演变研究 现状 虚词演变研究
汉语词汇史研究主要是为了理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词汇发展面貌,总结各个时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不同时代汉语词汇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规律。20世纪40年代以前,汉语词汇史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语文学的角度出发,考释传世文献中的疑难词语,阐明词语的确切含义。50年代,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考释诗词曲中的语辞,始提出“凡属于普通义者,除有联带关系时,不复阑入;其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皆在探讨之列”[1]的主张,常用词研究自此萌芽。
一般我们所说的常用词“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2](汪维辉2000)。李宗江(1999)对常用词的内涵作出的界定要更细致一点:“1.这类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2.这类词的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曾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过变化。”[3]汉语词汇中以常用词占大多数,疑难词语只是小部分,因此,“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以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以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4]
一、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历来对常用词的界定和研究都以实词为主。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汇的发展”一章中“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5]对一些常用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名称的变化进行分析,其中多举汉魏六朝常用的名词和动词为例,也是对常用词历时变迁轮廓的大致勾勒。
一些学者通过考察常用词的产生年代来判定作品的撰写年代或者断定作者真假,如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1958),柳士镇《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1989),张永言《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年代》(1991)等,均是从语言角度通过考察书中常用词出现的时间来推测作者或成书年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永言、汪维辉的《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通过分析8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的变迁递嬗情况,指出常用词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性。20世纪初,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的出版掀起了常用词研究的热潮。嗣后,对古代汉语不同时期常用实词的历时演变和替换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
21世纪初研究汉语常用实词替换的单篇论文大量产生,如陈秀兰《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2001)、牛太清《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2003)、史光辉《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2004)、王彤伟《常用词“焚、烧”的历时替代》(2005)、栗学英《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2006)、杨荣贤《基本词“背”对“负”的历时替换》(2006)等,均从历时研究视角描写和解释一些常用实词尤其是名词和动词的历时替换现象及其原因。近年来,也有从语义场角度研究常用词演变的论文,如杜翔《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2002)、吴宝安《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2006)、朱莹莹《手部动作常用词的语义场研究》(2007)、杜翔《“取拿”义动词的历史演变》(2010)、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2010)、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2011)、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2016)等,引用语义场理论分析专书中的核心词的面貌或者某一类语义场中词的历时演变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当前汉语常用词,尤其是常用实词的研究集中在常用词的历时更替、词汇的历时演变规律、专书核心词研究以及同一概念语义场的常用词演变研究上,研究角度和内容较为全面。今后可以进行断代研究,分析不同时期(上古、中古、近代)汉语常用词的演变和更替现象,得出不同时代汉语常用词的替換特点,并进一步将整个汉语词汇史中的常用词演变现象整合起来,归纳出整个汉语史中常用实词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脉络,使汉语词汇史的内容更为全面、丰富。
二、汉语常用虚词研究综述
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言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虚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语法意义,比较空灵,不像实词那样实在、具体。”[6]虚词在汉语中的作用不可轻视:“一、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法关系;二、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某种语义关系;三、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四、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五、帮助表达某种语气。”[7]虚词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中的语法关系,了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面貌。
(一)汉语虚词研究现状
1.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简述
学界对汉语虚词的分类有多种看法。古代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一脉相承,兹将现代汉语的一些观点列在下面,作为参考: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副名词(量词)、副动词(介词)、部分数词
(2)张志公《汉语知识》:介词、连词、助词、副词、叹词
(3)陈望道《文法简论》:介词、连词、助词(包括语气词)
(4)胡裕树《现代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6)朱德熙《语法讲义》: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语气词
(7)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量词、方位词
(8)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方位词、趋向词
其中能够确定是虚词的有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对于副词、量词、方位词、代词等是否属于虚词则多有争议。我们认为,判定一个词是虚词还是实词,除了看它有无实在的意义、是否能够承担句法成分(且为主要句法成分)外,还要看它是否符合前文所提的五个作用(马真2016)。据此,我们将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这五类纳入我们的虚词研究范畴。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主要是从虚词的语法功能入手。近年来开始应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如主观化理论、词汇化理论、语义地图模型、标记化理论、构式化理论、元语言理论等,将汉语虚词和西方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从语法和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
2.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现状
古人在为经传做注时就已经注意到虚词现象,他们在为古书中的虚词做注时常记作“语辞”、“语助”、“助字”等。古代汉语虚词研究最早的著述主要是注释类书籍,代表作有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均以解释经传古籍为要;晚清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则将重点放在经传之外的诗词曲中的词语注释,尤其是虚词上;近人杨树达的《词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语法体系的虚词研究著作,被誉为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之作。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体系正式建立,近代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汉语的语法现象展开讨论。其中,不乏有许多虚词研究的著作出版。主要讨论虚词的界定和分类、虚词的语法功能以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虚词的适用性等各个方面。
21世纪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多为专书或断代研究,如: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2004)、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2005)、王鸿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2005)、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2007)、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研究》(2009)、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2012)等等,围绕某一部专书、某一时期的某类虚词展开详尽研究,其中涉及到一类虚词的小类划分,个别虚词的历时演变情况,及虚词的语法功能等等。同时,专书虚词系统的研究,出土文献虚词研究等相关论著也渐趋增多,丰富了汉语虚词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完善了汉语词汇史研究体系。
(二)虚词演变研究简论
历来对于常用词的演变研究,多以汉语史上常用实词,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历时替换和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相比之下,虚词的演变研究,成果甚少。目前所见专著,以李宗江先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为主要代表。书中首先介绍了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基本理论,为我们在常用词研究领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书中收录的对单个虚词、某一类虚词(多以副词为主)的历时替换和演变的研究论文,也是常用虚词演变研究的早期的重要成果。此外,前文所述专书虚词研究、断代虚词研究论著中也有对虚词来源及其发展演变的研究,但总体上来看,汉语虚词演变情况的研究较为分散,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实词和虚词共同构成了汉语词汇系统,每一种词类都是汉语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前汉语历史词汇学中的虚词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兴起的专著多以某一时期或某一部书中的某一类虚词为研究对象,分析虚词的来源及语义语法功能,并进一步划分虚词小类,展开详细研究,对同功能不同词之间的替换即虚词的交替性演变研究得比较少。
前面我们提到,汉语常用詞演变研究对我们总结汉语词汇历时发展规律、完善汉语词汇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汉语常用虚词时,同样要做到,“不但要探讨单个词语的语源和变化,看清它们在早期是什么形态,之后有什么发展,延续到什么时代,还要发现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发现某类词语构成和演变的原因或条件。”[8]除去虚词的个案研究,汉语常用虚词在不同时代的历时演变、更替现象也是促成汉语词汇系统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在接下来的虚词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
李宗江先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前言》中提到,“对一个句式或一个虚词,要考察它的历史,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看它的来源,一个是看它所替代的历史上的同功能形式。”[9]这里提到的“同功能形式”,就是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虚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即不同时代表示同一概念的虚词之间的历时替换;而考察虚词的来源,就是看这个虚词最初的形式、它的基本词义、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主要是围绕同一个词语的义项的演变或词性的变化、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功能形式的不同词语的历时替换这两方面开展。
三、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
虚词都是封闭类词汇,数量有限,我们在分析时可采取穷尽性研究,将每一类虚词中的每一小类、每一个个体虚词分别进行分析。
李宗江首先提出了汉语词汇演变的两个方面,一是“衍生性演变”,即从甲词变生出乙词的词汇演变,一是“交替性演变”,即讨论词汇成员的新旧增减以及新旧词语的历史交替。[10]书中将交替性演变作为研究常用词演变的主要方面,并着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个案分析。我们认为,研究常用虚词的演变时,其溯源工作和历时替换研究同样重要。
(一)汉语虚词的生成机制
常用虚词的衍生性演变,除了分析虚词的来源外,我们还要看同一虚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并要关注由实词转变为虚词及由一种虚词转变为另一种虚词的现象,分析虚词义位的增加和一词兼有多种词性的原因。
1.语法化
语法化即一个词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最终变成语法意义为主导的过程。除了历史上本就存在的虚词外,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的重要来源。“虚化指的是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11]西方语言学中称之为“语法化”。近年来实词虚化及语法化的相关研究有很多,我们在做常用虚词溯源研究时可以借鉴相关理论。如,“把”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介词使用,但它最初其实是动词“握持”义,它是如何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呢?它在什么时期开始有了介词词性的呢?“把”的虚词义和实词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类似的实词虚化为虚词的现象都需要我们展开详细研究,总结实词虚化的规律和特点。
虚词再虚化的演变同样也要引起重视,其中既有一个词从实词演变为虚词,再演变为另一类虚词的现象,也有本就是虚词的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失去其概念意义,只在语篇中起语用推导作用的情况。随着近年来话语标记语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虚词中的连词词类的语用功能增强、语法意义弱化的现象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可以借鉴这一语言学理论,考察古汉语背景下的某些具有程序意义的虚词的来源。
2.词义引申
同实词一样,我们也常常看到同一个虚词有多个义项的现象。一般而言,虚词的各义项之间可能是词性相同、词义不同,各词义之间有引申关系。词义引申作为新词产生的主要途径,在虚词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大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根据不同义项的义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不同义项产生的先后。但有时候仅凭意义间的联系也很难判定二者之间是否有引申关系,此时我们要考虑语法的因素。“从一个意义到另一个意义,有时必须在一定的语法位置上才有演变的可能。”“语法因素就像是连接两个义位之间的桥梁,有了这个桥梁,本来隔绝难通的意义,也可能发生引申关系。”[12]虚词作为汉语中表达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的关键,其意义的演变和分化更有可能在句法上找到源头。
也可能是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在古代汉语的背景下,往往会有同一个词同时可以作为两种词性出现的情况,如“以”作介词和连词,往往很难区分。这就需要我们追溯“以”的两种词性产生的源流,看两种词性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并归纳两种词性出现的语言环境的不同特点。同一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关系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3.相因生义和词义沾染
语言中词汇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也会给词义和词性带来影响。一般来说,一个语义场中只要有一个词语发生了变化,其他词语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李宗江提出了“聚合类推”的概念,即:“甲词有a1、a2两个义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义位b1,但因为b1与a1同义或反义,所以乙词也就逐渐地产生一个和a2同义或反义的b2。”[13]这也是所谓的“相因生义”(蒋绍愚1989)。表示同一语法功能的虚词形式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时,它们往往可以聚合为同一个语法意义场,其中,一个虚词的词义或词性发生变化时,其他同义或同功能的虚词往往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从语法意义聚合场的角度看虚词词义和词性的变化,也是虚词的衍生性演变的一个关键视角。
词义沾染是指“两个意义不同的词经常连用在一个组合里,其中一个词可能受另一个词的影响而具有另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14]。词语之间的组合导致的词义的变化需要放在语境中仔细分析。汉语复音虚词的产生也可能是词义沾染所导致的结果。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交替性演变即汉语虚词的历时替换中,也会涉及从单音虚词到复音虚词的历时替换。
(二)汉语虚词的历时演变
常用虚词的历时演变,主要考虑的就是代表同一语法功能或语法意义的虚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我们要看它们之间是在何时发生了替换,替换和演变的过程如何,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分布等等,并描述汉语虚词历时替换的规律。
李宗江指出,汉语常用词的交替性演变主要有三类:“旧范畴的消失”“新范畴的产生”和“同范畴内成员的变化”。这里所说的“范畴”是指有语义语法共性的成类词。[15]虚词的交替性演变研究,主要关注它们的语法意义共性。
对历史上同功能虚词的替换进行研究,其实已经囊括了同一个语法意义范畴内旧有成分的消失、新的虚词的产生,以及新旧虚词之间的替换。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语料中的虚词现象,找出其中的同功能成分,描绘出它们的共存阶段,找出它们出现的具体语境,分析其产生的先后和替换的原因,得出虚词替换的规律。汉语史中的虚词更替除一对一的历时替换外,还有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情况,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同一语法意义聚合场的历时替换现象。
此外,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词汇多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后来,由于区别意义的需要和韵律上的要求,多音节詞尤其是双音节词逐渐增多。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多音节虚词如“但是”“虽然”“然而”“既然”“纵使”“尽管”“因而”“以至”等等就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但具体是从汉语史的哪一阶段开始产生的,还需要我们结合虚词的演变和词汇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虚词之间的替换以及单音节虚词和双音节虚词之间的演变,得出更为全面的汉语虚词概貌。
四、结语
汉语虚词演变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汉语史的分期、完善汉语词汇系统,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虚词演变和替换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丰富汉语词汇学理论。
我们在进行汉语虚词演变研究时,可以先从某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专书的虚词研究入手,通过分析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中虚词的特点,总结出这个阶段汉语虚词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面貌。此后,进行断代研究,分别选取上古、中古、近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常用虚词进行全面分析,描写这一时期常用虚词的替换情况,勾勒出这个时代常用词演变的大致面貌。上古汉语虚词研究可以结合出土文献材料,分析上古汉语的虚词演变情况;中古以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则可借助汉语方言,使虚词的演变和替换得到方言材料的确证。通过把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方言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全面、准确。当我们把不同时代的汉语虚词演变的情况搞清楚了,便可以进行通史性研究,分析各类常用虚词从上古到现代的整体演变过程,得出汉语词汇史中虚词的总体演变过程,与常用实词的演变情况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完整的汉语词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叙言:1.
[2]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3]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
[4]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655-670.
[6][7]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修订本),2016:绪论:1,1-3.
[8]王云路.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A].词汇训诂论稿[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246.
[9]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初版为1999年)前言.
[10]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4.
[1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7.
[12][13][14][15]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0,15,2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