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尼采的孤独观

2018-03-27雒晓阳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尼采

雒晓阳

摘    要: 本文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主要文本,从认识和走出孤独、重新认识孤独和接受孤独、回归孤独与孤独的终极挑战——诛灭同情的勇气四个阶段阐述了尼采在这本书中体现的孤独观,并展现了尼采作为一名诗意的哲人所散发出的孤独之美。

关键词: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孤独观

1879年,尼采开始了独孤飘零的生活,1883年2月,尼采开始撰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由于词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作者表达的重点或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作者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进行了词频统计,结果表示,在本书中,除去虚词和代词,实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人”共511次,其次是“爱”共167次,接下来词频较高、出现次数在100左右的还有“灵魂”“意志”“生命”“道德”和“精神”。本文要着重探讨的“孤独”在全文出现了44次,其他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取向的词,例如“快乐”“幸福”“理智”“自由”“智慧”“死亡”“恶”“痛苦”“真理”等,它们的词频在10次至80次之间。如果将带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词分类归纳统计的话,二者出现的频率对半,不分上下。由此,笔者认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人”和“爱”代表了尼采思想中的最高追求,是选择孤独的目的因,而“灵魂”“意志”“道德”“精神”则是他孤独观的深度与广度的体现。透过文本可以明显感受到尼采字里行间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和寂寞。如果说他的抉择导向了孤独,那么尼采式的孤独也诠释了一个独立的生命对精神的追求和对灵魂的拷问。他的孤独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和自我疗愈,也是他在追求“人本”和“爱”的道路上独自勇敢的探索,而这部作品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作者尼采自己的化身与代表。查拉图斯特拉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伴,反对基督教,宣扬“上帝已死”,寻找“超人”,构想“永远回归”的思想。这位来自波斯的神秘世外高人,骨子里带着清高与傲慢,他所暗示的孤独正是尼采作为所处时代的激进思想家的缩影。本文尝试探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体现的尼采的孤独观。

一、认识和走出孤独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中写道,查拉图斯特拉在三十岁时离开家归隐山林,“他在那里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独”[1]。然而十年后的某日,他对着太阳说:“你如果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有何幸福可言哩!”[2]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说,太阳要是不普照万物,那么它是非常孤独的,查拉图斯特拉觉得自己的智慧犹如太阳的光辉,“我需要有人伸手来接取智慧”[3]。透过查拉图斯特拉的话,我们看到尼采对孤独的最早的认识是他需要走出孤独。他说的孤独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那就是和群体、和大众、乃至和社会的分离与隔阂。这个分离大多数首先是因为物理和生理上的分割产生的心理的孤独感,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需要,一种对别人认可自己的需要。

从查拉图斯特拉选择孤独和选择出离的目的来看,查拉图斯特拉去山林中孤独隐匿,为的是思考与收获智慧,而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是为了播撒他的智慧,宣扬他的主张,即“上帝已死”,以求得人们的认可与追随,最终实现将人们从宗教的虚无中解救出来的目标,使得“世人中的智者再度乐其愚,贫者再度乐其富”[4]。如果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去宣扬智慧,虽然有非常宏远崇高的理想,但是也不可否认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人们所认可,重新与他人建立起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出离后查拉图斯特拉的感受来看,“他们一面笑,一面还恨我。他们笑里藏冰”[5],说明他的孤独并没有因为重新返回人群而得到改善,他没有获得满足感,心中受到了创伤,他的孤独反而加深加剧了,“我跟他们还有很远的距离,我的心不能跟他们的心相通”[6]原先由生理和物理距离而产生的孤独隔绝感,现在彻底变成了虽在人群中却不被理解的心的孤独。描述查拉图斯特拉选择去山中忍受孤独到再次下山进入人群的过程,反映出尼采对生理、物理和人际交往层面上的孤独的理解。

二、重新认识孤独与接受孤独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结尾,查拉图斯特拉即将离开花斑母牛镇,不仅与弟子们告别,也劝说弟子们各归各独自走。“丢开我,寻求你们自己吧;等你们全都不认我,我才愿意再回到你们身边来”[7]。至此,显然查拉图斯特拉对孤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曾经被人嘲笑和不理解使他心灰意冷,而如今有了弟子们的追随,他却不满足于这份可以对别人说教的光荣和有人倾听随行的幸福,要重新独自上路,回到孤独中去。查拉图斯特拉起初认为自己需要的是陪伴和倾听,而当他拥有这些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他的寂寞和虚荣,如果只满足于此,那将是庸俗的,与他所设想的伟大相去甚远。查拉图斯特拉预想的这份孤独本是“死灰”,他想要将“死灰”这种阴暗晦气的东西留给自己,而将十年来苦行僧般的生活换来的“火种”,也即是希望重新带去人间。此时他认识到,他的“死灰”虽然变成了“火种”,而他还没有能力去将火种传播人间。“你的果实成熟了,但你自己还没有成熟得去摘果子!因此你必须再回到你的孤独中去:因为你应当成熟得更丰美一些”[8]。此時此刻,他理解的孤独变成了心灵之间的距离、精神的距离、灵魂的距离,还有最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虽然行走在人间,而查拉图斯特拉总是感觉到自己孤独一人,为了消除这样的感觉,他需要学会接纳甚至利用好自己的孤独。

查拉图斯特拉在广场上宣扬“上帝已死”的思想受到了人群的冷落,最终他发现只有一位走钢丝摔死的人与自己同病相怜,被人群看过热闹后便一哄而散去。他背着死尸走走停停,最终他明白了,他需要伙伴,但是伙伴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和信徒,他不想当一个牧羊人或者牧羊犬。尼采通过暗喻讽刺基督教对人的教化正如牧羊人驯服羊羔一样,他认为通过驯服而取得人心是不彻底的。他要追寻的伙伴是共同创造者、共同收割者,还有共同庆祝丰收者。这个转折的目的是“我要指给他们看彩虹和超人的一切阶梯”[9]。但是因为查拉图斯特拉的目的还是要宣扬自己的思想,使人信服他所宣扬的“超人”,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又怎么能说不是另一个“上帝”呢?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的遭遇,如实反映了他作为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反基督徒的种种孤独体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篇专门论述孤独的文章,写创造者孤独前行的道路,它是查拉图斯特拉之前劝弟子们各自回归孤独给出的一些忠告。尼采在这篇文章里首先指出:“一切孤独的人乃是罪过”,“你长久以来就是属于群众的一分子”,“今天,你一个人,还因多数人受苦。”[10] 此时人们还未脱离群体或者人际交往关系的圈子,但是能够认识到自己与群众的不同,也会考虑大众的想法,这是尼采对孤独的初始阶段的认识。然后查拉图斯特拉指出,到了第二阶段,孤独的感受是“可是有一天,孤独会使你感到疲倦,有一天,你的高傲会弯腰,你的勇气会咬牙切齿。有一天,你会叫到:‘我是孤独的!”[11]。这时候查拉图斯特拉承认和接受了自己孤独,亦即接受了自己与大众不同的这个事实。

三、回归孤独

尼采认为,孤独经历了“感到孤独--寻求群体认可--认识到群体不能缓解孤独——接受孤独”等阶段后,发展到回归孤独阶段。

从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行来看,人在经历了认识孤独和接受孤独之后,相应地会学着去利用自己的孤独,可浅显地理解为学会与自己独处,或者进一步说,是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在《朋友》中,查拉图斯特拉讲到自己本来是一个人,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两个人在对话。尼采认为人就应该保持孤独,时常与自我进行对话。“对于隐修者,朋友总是第三者:第三者总是阻止二人的对话坠入深底的软木”[12]。可见在尼采的孤独观之中,朋友是会影响一个人与精神进行深刻对话的死敌。查拉图斯特拉提到孤独者走的是创造者的道路--走过魔鬼,为自己创造一位神;热爱者的道路——轻视现在的自己,创造更高的自己。“带着我的眼泪走进你的孤独里去吧。我爱的是那种想超越自己而去创造而由此毁灭的人”[13]。因此尼采认为孤独发展到第三个阶段,需要在接受自己孤独的基础之上,学会独处,进行自我对话,实现自我超越。孤独是一种苦难,也是实现伟大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尼采孤独观的最终指向与他的“永远回归”思想密不可分。关于“永远回归”,尼采曾经简要地描述为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万物方去,万物方来,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方谢,万物方开,存在之年,永远运行。万物方毁,万物新生,存在之屋,永远建筑。万物分离,万物聚集,存在之环,永远忠诚于自身”[14]。不仅如此,世人在查拉图斯特拉看来也是极其渺小的,也是被包括在永远回归的思想里面的,至于回归到哪里,他说“并不是回到一个新的人生或是更美好的人生或是相类似的人生:--我将永远回归到这同样的、同一个人生,不管是在最大的或最小的方面”[15]。若是与尼采“永远回归”的思想以一贯之,那么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中的孤独观也是如此,人的孤独也会永远回归,孤独是注定的,“对于每个灵魂,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对于每个灵魂,每个另外的灵魂就是一个背后世界”[16]。无论一个人如何努力地去融入社会,去与别人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的孤独都是永远存在的。人不管怎样地去抹掉自己在这世间独自一人的身份,无论多么努力地去寻求认可和理解,最终还是注定要回归自身,面对自己灵魂存在的孤独。这种存在孤独不是静止不动的存在论,而是一种在逐渐生成和循环的存在。同时尼采认识到了“永远回归”之中的可悲,但是他不像叔本华那样悲观消极,因此他才在鼓励人们直面自己的孤独,接受自己的孤独,并且回归到自己灵魂的孤独中去。回归孤独的目的就在为着下一次的新生。

此外,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孤独观与他竭力寻找的“超人”也密不可分。查拉图斯特拉下山之后对群众的第一次演说就提出了“超人”的概念。何谓超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17]。在后续的解释中,他还提到了虫向人的变化,将超人与猿猴对比,提出聪明的人是植物和鬼怪的分裂体和杂种。有人认为尼采在此的思想与进化论有关系,甚至被希特勒利用曲解为纳粹思想,导致了尼采的思想曾经一度被人唾弃遗忘[18]。笔者不赞同这种误解,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明确地说“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19]。这个大地需要接着下文去理解:“我恳求你们,我的弟兄们,忠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侈谈超脱尘世的希望的人!他们是调制毒药者,不管他们有意或无意”[20]。很明显,这里的大地是与基督教宣扬的“天堂”所对应,是对宗教神学的否定,是对信仰人类自身的呼吁,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人文主义。而关于基督教中最为核心的灵魂与肉体的探讨,尼采充满正义地反其道而行之,像修道者一般虐待肉体,难道不是灵魂的报复吗?“你们的灵魂不就是贫乏、不洁和可怜的安逸吗?”“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能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至污浊,人必须是大海”[21]查拉图斯特拉对超人的第二种阐释是:超人是大海。以往,当人们的幸福、道德和理智都被基督教所欺骗和绑架的时候,那都是对人自身存在的极大的轻蔑,查拉图斯特拉说“我的幸福应当是肯定生存本身!”[22]超人像河流将容纳以往的一切有神论,他浸没了一切极大的轻蔑。查拉图斯特拉还为超人冠以闪电的特性,“用火舌舐你们的闪电在哪里!你们必须让它灌输的疯狂在哪里?”[23]这样的疯狂,大约是和酒神精神一般的迷狂。闪电的火舌是尼采对于那些保守而虔诚的教徒们的鞭笞。“瞧啊,我是闪电的宣告者,从云中落下的一滴沉重的雨点:而指责闪电就叫做超人”[24]然而在书中,群众并不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真意,他遭到了嘲笑和奚落。

尼采的孤独是向内的,他将精神的苦难与灵魂深处的折磨留给自己,但这也与当时社会以及古典语文学界对他的批驳与排斥有关,尼采应该是被逼上了山林,因为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孤独在当时是一件无可否认的事实,因为那个社会之下只有他一人勇敢地站起来反对正统,高喊“上帝死了”。然而,查拉图斯特拉,也就是尼采本人对世人的爱是向外流露的。无人能够知晓他孤独背后守护孵育的博爱,那是一种对时代无声的呐喊,对德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叩问。

总而言之,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体现的孤独的三个阶段,最终还是与他的“永远回归”“权力意志”以及“超人”的思想契合的。通过感到孤独,认识孤独,接纳孤独,回归孤独,尼采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以彻底的虚无去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四、孤独的终极挑战——诛灭同情的勇气

筆者认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是对前面三部之中思想的一个补充,体现在他的孤独观之中就是人在回归孤独的过程中要面临的挑战。尼采集中总结了最大难度的挑战是人的同情心。

在这里,尼采先遇到了厌世主义者,这个人实际上带着叔本华的影子,他引诱查拉图斯特拉产生同情心,而这会阻碍他。而后又陆续传来很多人的呼救声,他们分别是君王们、研究蚂蟥的学究、魔术师、老教皇、很丑的人、乞丐以及一个自称是他影子的追随者。尼采选取这些人,意在说明当查拉图斯特拉宣布上帝已死之后,世间各种人的反应和迷茫。这些人比普通民众要有觉悟得多,因此被查拉图斯特拉称为“高人”。查拉图斯特拉将这些高人请入自己的山洞,看到他们聚在一起围着一头驴子开始祈祷,他觉得又好笑又欣慰。与他不同的这八个人,通过闹剧摆脱了对于危机的迷茫和绝望,尼采在此应该是想说明他自己也战胜了同情心,坚持住了自己的立场,而那些殊途且不同归宿的人,虽然在社会中呼声很高,但是也由闹剧收场,查拉图斯特拉不禁欢呼道:“查拉图斯特拉变得成熟了,我的时辰到了!”[25] ,他仿佛顿悟一般:“什么算我的最后犯罪呢?”“是同情!是对高人的同情!”[26]。对照前面关于尼采孤独观的分析,同情也可以被认为是人在回归孤独的道路中遇到的最大阻碍。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尼采本人在现实之中,敢于反叛正统,敢于放下对这些“高人”的同情而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权力意志”“超人”和“永远回归”,为了那个崇高的理想,尼采本人不惜一切代价,经历重重阻碍与磨砺,要回归到孤独中去,回归到灵魂的深处中去。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无论是将“孤独”作为形容词,还是对查拉图斯特拉所处环境、情绪、感受的描写,字里行间都透漏着深深的孤独。最初查拉图斯特拉离开了隐修十年的深山老林,下山回到人间烟火中去,为的一方面是宣传他累积的智慧,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众人的理解,然而他和他的智慧被人们所拒绝和奚落。虽然之后他背着那位同病相怜因走钢丝摔死的人行走了一段路程,又遇到一些追随他说教的弟子,然而他又重新认识到孤独的重要性,劝说弟子们各自分道扬镳,自己也重返孤独中去。之后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彻底地走入孤独,也即意味着轻视众人,超越自我,牺牲乃至毁灭自我--这里的轻视与放下对人的同情有关,代表着尼采心中基督教所宣扬的伪善的对立面--这才是他认为的真正的善,并且自我毁灭意味着向着超人的目标新生。最后的孤独代表着尼采永远回归思想的成熟,对生命和绝对孤独的肯定,诚如当那位与查拉图斯特拉一样隐居山林的圣人劝诫他“你曾生活在孤独之中,海水负载过你。哎呀,你要上岸?哎呀,你又要拖曳你的身体行走吗?”时,查拉图斯特拉回道:“我爱世人。”[27]

参考文献:

[1-27]尼采著,钱春绮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三联书店,2017:3,3,3,3-4,14,16,86,169,19,66,67,58,69,259,263,258,7,序言,7,8,8,9,11,403,401,5.

猜你喜欢

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尼采哲学专题讨论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