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 名》 “彭 排” 释 义 辩 证

2018-03-27王荣梅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王荣梅

摘    要: “彭排”一词是汉代以来的俗语词,《释名·释兵》将其解释为“彭排,军器也。彭,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本文运用训诂学、音韵学的相关知识,考察古文献例证,探得“彭排”应作“榜排(牌)”,乃为同义连用,二者皆为“板”。

关键词: 彭排    旁排    榜排    盾    板

关于“彭排”一词,《太平御览》卷三五七引三国蜀诸葛亮《军令》有记载:“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南史》卷一六《朱龄石传》:“帝先命超石戒严二千人,白毦既举,超石赴之,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彭排为何物?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利用反推法考释“彭排”乃古之“盾(楯)”或“樐”。训释如下:汉代史游《急就篇》卷三:“矛艇镶盾刃。”颜师古注:“盾,即今旁排也。”《玄应音义》卷十七“援盾”注:“盾,排也。”又《后汉书·袁绍传》:“皆蒙楯而行”唐李贤注:“楯,今之旁排也。”《孙子·谋攻篇》有:“修橹即大盾”,杜牧注:“橹即今之所谓彭排。”《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显之至军后不见藩,而见军人担彭排战具。”胡三省注:“彭排,即今之旁排,所以捍锋矢。”《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志六》:“盾,旁排也。亦作旁牌、彭排。”然“盾”在俗语中为何称为“彭排(旁排)”?下文我们将从辞书,古代文献,方言几方面拟用训诂学、音韵学和语源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探析。

一、“彭排”释义

《释名·释兵》 :“彭排,军器也。彭,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逸雅》载:“盾,又名彭排。彭,傍也,在傍排敌御攻也。”《骈雅》:“彭排,捍敌者。”《通雅》:“其在车上者曰彭排。”《正字通》:“彭,旁也。排,非也。所恶排去之也。”《龙龛手鉴》:“傍排,用在身傍御攻也。”是目前所见的对“彭排”一词的解释,我们在此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释名》将“彭排”释为“在旁排敌御攻也”,有望文生义之嫌,《释名》:“在边曰旁。”《玉篇》:“旁,步郎切,旁,犹侧也,边也。”“以木为质,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骑兵牌正圆,施于马射,左臂系之,以捍飞矢。”(《武经总要前集》,(文渊阁)卷十三)“彭排”即系在左臂或跪其后以挡飞矢的,故《释名》将其释义为“在旁排敌御攻也”,看似合理,实则值得商榷,而后人多承袭之。《汉语大词典》中“彭排(旁排)”二词下皆引《释名》进行解释,即为例证。《通雅》释为“在车上者曰彭排”,我们猜测是受《朱龄石传》:“帝先命超石戒严二千人……设彭排于辕上。”影响而作出的训释,且已被证实不确。至于《正字通》将“排”解释为“非”,根据同时期的古文献中“彭排”亦作“彭牌”或“彭棑”,即可证实训释为“非”似过牵强,且无其他文献用例或故训材料证实“彭排”之“排”即“非也”。然《正字通》未将“旁”训释为“在旁”却给了我们启发,即“旁”训为“在旁”是否合理。

利用反推法,我们已知“彭排”乃为古之“盾”,查阅辞书,“盾”的主要释义如下:《说文·盾部》:“盾,瞂也,所以掩身蔽目也。”《释名》载:“盾,遁也。跪其后,避以隐遁也。《字汇·片部》:“俗呼盾为牌。”《文字集略》云:“盾,持板自蔽也。”《中华字海》:“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故“盾”应是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抵挡敌方刀剑的牌状器具,即“板状物”,推理可得,“彭排(旁排)”亦为板状物。敦煌文献《唐开元三年·沙洲会计历》中有:一百九十五张枪,五十六面弩弦,九张戎袒弩弓,三十八口陌刀,一千一百九十五只弩箭,五具钺斧,一百七十四面板棑……。《己未年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棑三面见在,枪一根,钾一领。”按:此二例中所列事物皆为兵器,可进一步确证“板棑”“棑”即盾,《集韵·皆韵》:“棑,盾也。”《慧琳音义》卷六十八“棑盾”注:盾之異名也。彭,帮母庚部,板,帮母元部,一声之转,“板棑”即“旁排”,进一步确证了“彭排(旁排)”皆“板”。

二、“彭排(旁排)”应为“榜排(牌)”考证

“彭排”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蜀诸葛亮《军令》: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太平御览》卷三五七引诸葛亮《军令》。此后,“彭排”一词多出现于战争及兵书之中,我们搜集古文献中涉及“彭排”一词的例句如下:

(1)彭排之制有六:一曰膝排,二曰团排,三曰漆排,四曰木排,五曰联木排,六曰皮排。(《唐六典》)

(2)旁排,自夷子始也,谓之彭排,步卒用八尺牛肋排,马军用朱漆排也。(《炙毂子录》)

(3)(康定元年)八月,诏陕西制柳木旁排。(《宋史·兵志十一》)

(4)贼稍遣兵涉水为横阵,郭遵及忠佐王信先往搏之,不能入。既而官军击却之,贼复蔽盾为阵,官军亦击破之,夺其牓牌,杀获及溺水者八九百人。(《涑水纪闻》卷十一)

(5)先是,太宗闻南方多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

(6)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有弓箭刀矟傍排,无宿卫队仗。(《通典》)

(7)长刀拥旁牌,白羽注强弩。(《水官诗》)

(8)凡阵之四面列战车、榜牌及诸兵器,皆持满外向。(《武经总要》卷七)

(9)甃砖为城,护以石,其戎器以标枪牓牌竹为弓,无翎箭。(《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考九·占城》)

(10)法系堑外树悉伐之令倒,贼劭来攻,缘树以进,彭棑多开隙,选善射手,的发无不中,死者交横。(《宋书》卷七七)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彭排”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写法:彭排、彭棑、傍排、牓牌、旁牌、榜牌、防牌。古者,旁、傍、榜互通,“牓”为“榜”之异体字,榜与牓同(《晋书音义中》列传第四十一),《玉篇》“牓,谱朗切,牌也。”《类篇》:“牓,木片也,本作榜。”《集韵·荡韵》:“榜,木片也。或从片。”《广韵·荡韵》:“榜,木片也。”“彭”通“旁”,故根据声训、形训及敦煌文献中“板棑”一词的使用,“旁”“傍”皆当训为“榜”,“彭排(旁排)”即“榜排(牌)”,“榜”“排”皆“板”,乃为同义连言。

三、“榜”“排”释为“板”古书例证

将“榜”写作“旁”,古书中有文献用例:《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一·左藏库》:今亦乞自开库后限十日,令粮审院批放封发文旁(榜)赴左藏库,计数揭榜,分作两日,并支归军俵散。“文旁”与下文“榜”互为例证,文旁即文榜。“彭排(旁排)”当为“榜排(牌)”,亦可在佛教文化中得到验证。《大正新修大藏经》:“《千手经》云:如意珠、绢索、宝钵、宝刃跋析罗、金刚杵、施无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宝号、宝箭、杨柳枝、白拂手胡瓶、榜棑、钺斧……若为辟除一切虎狼犲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左定榜排形,右惠持念珠”“榜棑”为何物?《观音纂玄记》曰:“榜,木片标榜,牌与榜同,俗呼盾为牌。”《一切经音义》卷四十“榜棑”《考声》云:“排盾也。”《一切经音义》卷六十八中载“棑盾”一词注曰:“上败埋反。即盾之异名也。从木,非声。《慧琳音义》卷八:“排 ●”注引《考声》:兵器名,所谓盾也。《佛学大辞典·图像》“榜排手”条目下注释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之一。榜者以盾牌御敌之义也。榜排手,或榜牌手,手中持盾,上有龙鬼形象,可除兽难。据《观音纂玄记》可知,“榜”“牌”同义,“棑”“排”为“盾”也,且“排”“牌”古音相同,故通过板,帮母元部,榜,帮母阳部,乃一声之转。排,帮母皆部,牌,帮母佳部,亦一声之转的声训可知,“榜”“排”“棑”“牌”在“盾牌”意义上属于同义词,皆板也。

“榜”为“板也”,古书中常见。

(1)修之缮修船舸,板材不周,计无所出。会琬送五千片榜供胡(刘胡)军用。(《宋书·邓琬传》)

(2)仲玉(沈仲玉)至南陵,载米三十万斛,钱布数十舫,竖榜为城。胡三省注:榜,木片也。(《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二年》)

(3)后堂储数百具榜,启为城防,帝曰:“拟作殿,”竞不与城防巧手,而悉令作殿,昼夜不休。胡三省注:榜,比朗翻,木片也。(《南齐书·本纪》卷七《东昏侯》)

故“彭排”应作“榜排”,“排(牌)”为“板也”,在古书及方言中亦常见。

(1)连排入江去,竹瓦三尺卢。王十朋集注引尧祖曰:江南多以竹木为排,浮水中,排上以苇竹瓦为。(宋苏轼《鱼蛮子》)

(2)京师诸笔工,牌牓自称述。(《圣俞惠宣州笔》)此处牌牓属于同义连用,皆板也。

(3)元丰中,王荆公居半山,好观佛书……已而苦其露泄,遂有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者。久之,其制渐精,或又以缣囊盛而封之。南人谓之简版,北人谓之牌子。后又通谓之简版或简牌。(《老学庵笔记》卷三)古“板”“版”互通,“简版”即把字写在木板或金属板上的简帖。此可作“板”与“牌”为对文之例证。

(4)方言中有“排子车”:一种人力双轮木板车,没有车厢,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亦称大板车、榻车。有“排门”一词,吴语中指“商店当作门的成排木板”。“锅盖”在西南官话中为“板盖子”,在吴语中为“板盖”,在江淮官话中为“板锅”,在山东中原官话区为“锅排”,在晋语中为“锅排子”。从方言亦可佐证“排”即“板”。

在古文献中,“彭排”即可连用,亦可单用或组成“排(牌)盾”“盾牌”:

(1)若遇贼于山林险隘之处,先以牌子捍贼,次以劲弓强弩与神臂弓射贼先锋,则矢不虚发,而皆穿心达意矣。(《宋史·兵志四》)

(2)营外先有长堑,大将军韩欢与孝先交战不利,雄身负排,率所部二十余人,据堑力战,孝先等乃止。(《周书·刘雄传》)

(3)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资治通鉴·唐肃宗宝应元年》)

(4)城外又造攻车,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盾,莫之能抗。(《永乐大典》卷三)

据以上材料,我们可进一步验证“排”单用表示“盾牌”之义,应来源于“榜排”一词,“彭排(旁排)”即“榜排”,“榜排”乃为同义复词。

四、“榜排”同源词探析

上文考证了“榜排”乃为同义复词,皆训为板。查阅古书,亦有“榜牌”“牓牌”“牌牓”“牓板”“版牌”“板榜”等,例句如下:

(1)见荒庙岿然,土偶罗列,无门榜牌记,莫知谁氏,访之邑吏,但云永清大王而已。(《太平广记》卷三○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永清县庙》)

(2)恐其文坠地,且欲使荒徼知中国之有人不敢复肆奸诈,因牓板以广其传,然参政李公雅所倾望,今已进用矣。(《古文集成》卷五十五)

(3)先生曰:“此心已孤,且休矣!”退而就寝,目未交睫,复见遣小吏持版牌改数字以见示,则是退而未寐也。(《朱子读书法》卷一)

(4)群思图报,葵藿倾诚,镌之牓牌,铭之楣额。(《翁源县新志》(成文影清嘉庆刻本)卷九)

(5)拆毁申明亭房屋及板榜者。(《大清律例》(文渊阁)卷四十三)

(6)板榜以木为之,亦书朝廷所行劝善惩恶之言,兴利除害之事,于各衙门前张挂使人皆得通晓。(《大明律集解附例》(光緒三十四年修订本)卷二十六)

(7)京师食店卖酸酉兼者,皆大出(一作书)牌牓于通衢。(《归田录》(文渊阁)卷下)

上文例句中,“榜牌”“牓牌”“牌牓”为匾额之义,“牓板”为题署之义,“版牌”有令牌之义,这些词语互有关联,声通义近,皆有板义,故为同源词。

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防牌”亦可表示盾牌。例:

(1)杨志得令,回到阵前。李成传下言语,叫两个比箭好汉各关与一面遮箭牌防护身体,两个各领了遮箭防牌,绾在臂上,杨志说道:你先射我三箭,(异哉此人,险哉此文。)后却还你三箭。(《水浒传》·金圣叹批改贯华堂原本水浒传(排印七十一回本)卷十七)

(2)其旗号盔甲弓箭长枪腰刀防牌。则万历四十七年新所修造者。(《诗文总集》)

我们认为古“防”“旁”“榜”音近,三者皆为帮母阳部,且《说文》:“防,隄也。从阜,方声。埅,防或从土。”《周礼·地官·稻人》: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郑玄注:防,潴旁堤是也。《吕氏春秋·慎小》: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高诱注:防,堤也。据此,“防”本义为挡水的土堤,即土板,与挡弓矢的盾功能相似,故“防牌”与“榜排(牌)”音近义同,应为同源词,释为“板”。《太平御览》(四部丛刊本)卷第三百三十四引《后汉书》曰:“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汎将数万人乘枋箄下江关。(榜箄,以木竹为之,浮于江水上。《尔雅》曰:舫,附也。郭景纯曰:水中箄筏也。”据义,此处“枋箄”“牓箄”乃木竹为之,亦为板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彭排”一词应作“榜排(牌)”,乃为同义连用,二者皆“板”也。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5]董志翘.训诂类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6]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张自烈.正字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日]大正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12]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