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8-03-27邵莲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护理新生儿

邵莲涛

【摘要】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按随机摸球法分为循证组和对比组, 每组2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 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 随访1年, 比较两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及死亡率。結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 两组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 且循证组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随访, 循证组死亡率为4.5%(1/22), 对比组死亡率为9.1%(2/2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 使患儿症状得到改善,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92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患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多是由于生产中发生窒息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 发生脑损伤[1]。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者可威胁新生儿性命安全, 部分患儿也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对此病症行相应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 护理干预措施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

23例, 女21例;日龄2~7 d, 平均日龄(4.3±0.9)d;胎龄34~40周, 平均胎龄(35.5±1.5)周。所有患儿按随机摸球法分为循证组和对比组, 每组22例。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所有患儿的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排除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供氧、一氧化氮治疗、常规降压、维持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比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循证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其主要护理内容如下[2]。

1. 2. 1 医护人员循证培训 在对循证组患儿进行入院护理前, 本院组织医护人员就循证护理相关系统知识进行培训, 并通过考核后方能上岗操作, 医护人员需树立起患儿为重心的护理理念, 在护理工作中能够熟练的操作循证护理措施、全程贯彻循证护理观念。

1. 2. 2 入院管理 医护人员对循证组患儿的入院基本资料仔细研读后, 根据不同的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循证护理办法, 并制定适合患儿自身病情所需的循证护理方案。

1. 2. 3 家属指导 指导患儿家属就缺氧缺血性脑病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帮助家属认识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害性、治疗方案、预后措施等。

1. 2. 4 并发症控制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测患儿的病情发展和细菌感染情况, 如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了不良反应, 医护人员在积极采取救治护理措施的同时上报负责医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 对两组治疗前观察结果及治疗1年后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指标为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指数越高, 代表患儿出院预后效果越好。此外, 观察随访期间患儿死亡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 两组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 且循证组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1年后随访, 循证组死亡率为4.5%(1/22), 对比组死亡率为9.1%(2/2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在围生期发生窒息导致的并发症, 一般患儿病情较为严重, 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 以保证患儿生命安全, 控制脑损伤范围, 降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是由于患儿在窒息后脑部血流供应不足、脑组织新陈代谢异常有关。患儿在围生期出现窒息会迅速导致血液流动改变, 长时间处于脑部缺氧情况下, 患儿的心功能受损, 导致血压下降, 脑部血流供应量减少, 最终引发脑组织水肿、坏死、出血等一系列脑部问题[5-7]。

传统的护理中, 医护人员多根据自身临床护理经验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常规护理, 没有综合分析患儿具体病情, 难以达到针对性的护理效果。循证护理模式是基于人本化思想演变而出的现代化临床护理新模式, 主要是通过过往多年的医疗护理经验、科学查阅临床医疗文献等办法, 结合医护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来制定相应的循证护理方案, 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体化病情及临床护理进展, 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得临床实施的各项护理办法更适合患儿自身需求, 保证临床护理的有序进行[5, 8-10]。

本次研究中, 治疗1年后, 两组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 且循证组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王岚[6]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而间接性的说明了, 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采用循证护理办法, 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临床护理质量, 同时更利于患儿预后良好, 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适用循证护理模式, 该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也能够减少患儿死亡率, 改善医患关系, 且其远期效果明显, 循证护理模式值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1):113-115.

[2] 朱雪梅.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4):243-244.

[3] 岳彩芹.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20): 265-266.

[4] 何静, 区风英.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价值.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2):172-173.

[5] 董娇红, 董亚玲, 朱小丽.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探讨. 医学信息, 2016, 29(12):189-190.

[6] 王岚. 循证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发育及康复情况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0):112-114.

[7] 覃敏捷.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8):120-121.

[8] 张倩倩.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9(34):5-6.

[9] 袁飞霞.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5):101-102.

[10] 王珺.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8):238-239.

[收稿日期:2017-12-27]

猜你喜欢

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护理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3例临床分析
经颅彩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MRI诊断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舒适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