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8-03-27李巍巍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米非司酮临床疗效

李巍巍

【摘要】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 9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睡前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激素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对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适于临床方面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 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69

药物治疗虽然不能将子宫肌瘤完全治好, 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减轻痛苦, 使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小 [1-3]。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加速宫颈成熟、抗糖皮质激素的药物[4]。本次研究对45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 通过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此次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9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2~50岁, 平均年龄(41.0±3.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0~51岁, 平均年龄(42.0±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公民本身有其他的疾病严重影响本次护理治疗所研究过程;②拒绝本次研究的公民;③不满足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①进行治疗的公民;②在阅读知情书的情况下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写同意书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在月经周期前2 d, 医护人员向患者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80 mg, 1次/月, 治疗周期为3个月。

1. 2. 2 观察组 患者在月经周期前3 d, 患者睡觉前口服米非司酮10 mg, 治疗周期为3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激素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5]分为正常、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正常+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产生及病情的发展和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有关[6]。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的根本为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时, 卵巢功能下降, 同时其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的量很低甚至没有, 体内激素量使子宫肌瘤不能继续生长, 因此通过使用一些药物使患者提前绝经, 从而使子宫肌瘤无法生长直到消失, 使治疗目的实现。米非司酮这种药物是人工合成的, 本质是抗孕激素药, 作用机制为:米非司酮和孕酮竞争, 与孕酮受体连接, 抑制子宫肌瘤继续生长[7-10]。使孕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降低, 同时孕激素水平减少, 从而使子宫肌瘤变小;卵泡发育受阻, 雌激素分泌量变少, 闭锁卵泡量增加, 形成闭经。但是长时间服用米非司酮也有不利的地方, 如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内膜增生, 疾病复发率变大。

本文对9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进行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治疗, 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了睡前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后, 对所有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激素水平变化值以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米非司酮效果优于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

综上所述, 使用临床上近几年推广的睡前口服米非司酮, 能够使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早日康复, 并保证了患者治疗后进行自由、快乐的生命活动, 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文娜.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药业, 2017, 26(17):28-30.

[2] 刘晓红, 王红英. 宫瘤消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 西南国防医药, 2017, 27(5):511-513.

[3] 邹民, 刘园香.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肌瘤体积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8):113-115.

[4] 尹封云.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6):115-117.

[5] 王红梅, 陶文兵.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0, 16(33):135-136.

[6] 张玉萍.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6):607-608.

[7] 韩冬梅.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及子宫内膜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1):48-49.

[8] 林晓军, 杨凯燕.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河北医学, 2010, 16(6):729-730.

[9] 高小琴, 李雪.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40例临床观察. 河北医学, 2009, 15(2):214-216.

[10] 季海娜.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8):1798.

[收稿日期:2017-11-27]

猜你喜欢

米非司酮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