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狼图腾》的影视改编兼及当下阅读困境

2018-03-27谢阳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狼图腾

谢阳

摘 要: 《狼图腾》自问世以来,引发学界持续热议,其间言论泾渭分明,毁誉参半,却成为畅销书市场的“宠儿”,同名改编电影也因制作精良、宣传到位而成为市场“黑马”。姜戎打捞知青记忆,汲取狼性精神,旨在为羊性民族寻医问诊,期冀对其进行基因重组、改造,却陷入“人道主义”泥淖之中无法自拔。《狼图腾》作为国产电影“狼”题材的开拓之作,其精良的画面制作、跌宕的叙事节奏,令人印象深刻,但不乏诸如主题单一、人物单薄等遗珠之憾。在碎片化浅阅读的消费时代语境下,文本与影片俱受推崇的现象,为清冷阅读市场增温的同时,却难掩当下阅读颓势,破解阅读困境之策,值得深思。

关键词: 狼性精神 羊性民族 生态主义 阅读困境

中国当代文坛着笔狼之佳作为数不少,然而将蒙古草原狼作为主角,着力于其与人类、草原生灵、生态之复杂关系的探讨,《狼图腾》可谓有拓荒之意味,因而所引发的学界热议现象自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中法合拍、砚血七年的同名电影,作为当年贺岁档之中的闪耀黑马,虽有幸代表中国大陆参选奥斯卡,却败走麦城,其间缘由,值得深思。在碎片化阅读为主的当代社会,影片改编热很大程度上满足着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填补着文学边缘化后的空白,这对呼吁文本阅读有相当的推动作用,然而其间暴露出来的错误倾向,也颇为值得关注。

一、《狼图腾》:狼性光环下的人性轻视

文学领域之中,学界常出于两种维度——文学价值及文学史价值——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界定,涵盖两者的文学作品则成为文学经典,或在经典化过程之中备受关注。虽有论者表示:“《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存在……显然这是一部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大书。”[1]《狼图腾》在文学价值方面还欠火候,将之视为文学经典为时尚早,但在狼题材的文学书写之中,则在文学史之中有一席之地。

《狼图腾》的故事不甚新颖,可它的魅力在于姜戎娴熟的场面调动能力及语言流畅度,狼羊大战、人狗狼大战、狼马大战等经典战役,不断在读者脑海之中闪回,足见作家语言功底之厚实,场面处理之独到。小说视角在姜戎的调动下,得以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之间游刃转换,读者也跟随作家笔触于脑海中呈现出马匹惊慌失措之态、狼群打围战术之有序,也不乏局部近距离的狼、狗捉对厮杀及狼之搏命式自杀,体会身临其境般酣畅快感。《狼图腾》打破着常人对草原狼的简单建构、想象,也颠覆着一般人对狼之形象的传统观念,如此做法在之前的诸多文学实践之中,实在少有,也丰富、拓宽着同题材的文学创作。文本故事框架的搭建不甚复杂,叙事手法的运用也较为普遍,背景时间虽设定于文革期间,相较于其他作家的文革记忆书写,姜戎则着力弱化文革的影响,突显草原狼的角色地位。因而,导致文本之中狼之形象立体、丰满,人之形象却平面、单薄,比例的失衡也佐证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即从国民性探讨入手,希望借狼性精神的注入,重构羊性民族的性格基因。如此视之,将它们放置于文学视野之中进行比较,视角独特、新颖,而且“《狼图腾》更是一次人与狼的零距离接触,‘狼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让人惊叹、汗颜”,[2]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为突显草原狼的主角地位,狼性精神的着力刻画尤为重要,对比则能够很好地体现差异性,显示出前者的优越感。在此先入为主的观念指引下,二者的比较则彰显着太多不平衡性,以狼性优越审视羊性落后之态,意在为民族精神注入狼性血液,比较之中难免主观、偏颇,所得结论虽含一定道理,却很难服众,因而也争议不断。“整部著作都充满着对游牧文明的无限向往和崇拜,而贬低和藐视农耕文明对人的精神与性格的养育。”[3]与此同时,“进化论”与“竞争机制”对文明进程的强行干预,也导致文化伦理方面的偏激,“这是一种具有侵略性质和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文化情绪和价值主张:以狼为师,率兽食人,只求成功,不讲道义。”[4]此举与文明进程相逆,力求摆脱社会契约约束下的已有规则,复归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却忘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进步,必须符合人道原则,是有着可靠的价值指向和健全的道义尺度的。”[5]除此以外,文末对于历史文明进程相关问题的探讨,自然走入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偏概全之误区,筛选史料,佐证观点,所得结论虽有一定道理,却不过为一家之辞也。

相较于草原狼形象塑造的立体,重要配角——人物形象塑造则陷入“席勒式”塑造圈套,类型化、扁平化塑造之法比较常见。急功近利且雷厉风行的包顺贵、虔诚敬仰且平易近人的毕力格老人、勤俭持家且贤惠淑珍的嘎斯迈、干练活泼却不失好奇心的陈阵、杨克……这些人物形象也尽现于读者脑海之中,人物的理念传声筒之功能突显出来,借人物之口所陈述的大量议论则为最好例证。实际而言,文本诸多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辩,不过为作家所拟定的两种观点的对抗,代表着性格的两个对立范畴,“草原人痛恨狼的贪婪、残暴,是基于人与狼之间世世代代的殊死搏斗。”[6]因而,毕力格老人之辈从草原法则出发,探讨狼性与人性之关联、对抗,知青、公社大队则从经济原则、传统观念出发,将狼先验性地置于人性对立面,所采取的猎杀措施自然也带来巨大风险。鉴于作家急于将所感、所想分享的心态,虽未以第三者姿态出现于文本之中,却在对人物议论、争辩言语的措辞之中,潜移默化地表露着作家的态度倾向。如此处理方式在文本之中十分突兀,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个性思索,唯有被动地接受着相关理念灌输,读者与作家之间沟通的平衡性,这样非常态的对话模式,或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大的不悦感,若将之潜藏处理,借由所叙之事、所塑之像引导读者逐渐感悟,而非“填鸭式”表述,效果会大为改进。

二、从文本到电影:毁誉参半的票房“黑马”

《狼图腾》自问世以来,便因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主旨观点的偏激性而引發热议,既存称之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草原狼的‘旷世奇书”[7]的美誉、赞赏,又夹杂携带“法西斯基因”、反人道主义滥觞之作的声音,却不折不扣为畅销书市场的“宠儿”,销量颇丰,热度不减。谈到为何将《狼图腾》搬上荧幕,导演让-雅克·阿诺表示:“这本小说让我兴奋,因为它让我发现了一种原始而又高贵的生活,和一个追崇狼的斗士精神的高贵民族,我感觉自己被卷入到一个梦幻的世界中。”[8]结合导演在非洲服兵役其间所受到的自然敬畏和震撼之感,“《狼图腾》的故事或许也让阿诺调动出他的某部分身体和情绪的感知,再用高超的电影技术还原了这部分内容。”[9]

相较于文学言语的内指性特征,电影语言意在将文学言语外化为视觉印象,进而对受众产生直观刺激,而《狼图腾》文本经典桥段的视觉呈现,无疑是影片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影片宣传造势的噱头及票房的重要保证。中、远景镜头频繁使用旨在展现内蒙古草原之辽阔,叙事视野之宽广,俯瞰视角的切入、蒙太奇式剪辑,将浮现在受众脑海之中的草原,于数平方米的荧幕之上予以具象呈现,恬静、原始、自然却富有生机,极大弥补着抽象艺术世界的不足。导演在处理狼羊大战、狼马大战时,除使用高频率的中、远景镜头之外,也适时地将近景镜头混入其中,于是宏观视野下的马匹仓皇逃离之乱、黄羊搏命奔跑之态、草原狼机警迅猛之势,微观局部狼、马的绝命搏杀,均完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电影《狼图腾》比小说更有力地提供了关于草原的‘想象,这一‘想象相当程度上补偿了观众对草原生活的窥视心理”,[10]因而实属国产电影难得的视觉盛宴。如此一来,直接而丰富的视觉形象,娴熟、顺畅的画面剪辑及场景调动,很好地拓宽着受众群体,将未阅读过文本的受众也涵盖其中,票房的成功也间接印证如此。[11]

改编可谓一把双刃剑,除上述的优势弥补之外,也相应地突显着改编之中部分内容的偏移或缺失,影片《狼图腾》也不例外。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逻辑不尽相同,因而凝练着作家的个性化生活体验,也期冀着读者透过文字符号,品味文学形象,感悟文学意蕴。虽然所建构的艺术空间有很大相似性,但因个人兴趣、积淀、秉性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尽相同。对此,导演让-雅克·阿诺毫不讳言:“电影是我对小说的个人解读。”[12]文本之中,姜戎对狼性精神的探讨颇为广泛、丰富,将狼性与人性放置于文化视野下进行比对,生态文明观念的阐释也高屋建瓴,引发社会热议,褒贬不一。考虑到广大受众参差不齐的审美水准,注定要对文本内容、主题、形象方面予以适当处理,旨在引导受众快速进入故事情景、熟悉人物性格,导演坦陈:“所以,尽管我很尊重姜戎的观点,我觉得他这些观点的产生是由特定的历史阶段决定的,不过,在我的作品里,我无法再现这些观点。”[13]总体而言,影片《狼图腾》的改编最大限度保持着文本的原滋原味,对草原狼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也将文本出彩处予以精彩展现,这些均得益于演员表演功力之扎实、编剧处理之贴合,导演把控之恰当。但是,影片主题方面的归结存在单一化、简单化倾向,虽涉及到狼性、人性之探讨,却很大程度上将生态主题推向较高地位。与此同时,导演出于人物情感丰满的考虑,设置陈阵与嘎斯迈、杨克与蒙古女青年的感情线,两人的感情戏处理得略显突兀和生硬,反而与导演本意背道而驰,使人物形象丰满度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沦为情感的符号化阐释。除此之外,“作为熟知西方价值系统和商业规则的国际导演,他巧妙地将电影的主题从民族竞争置换为生态保护,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安全和成功的改写策略。”[14]可是,在竞争激烈的奥斯卡奖参选之中,此主题相较于着力于人性探讨的其他佳作而言,丝毫博不到加分之项,败走麦城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好莱坞成熟、完整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国产影片产业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却不可否认其间电影人所做的众多努力,《狼图腾》之所以能够在商业化、娱乐化、视觉化影片扎堆的市场之中脱颖而出,恰恰得益于团队对此作历时长久、呕心沥血的精心打磨,这也着实代表着电影人的坚守态度。即便现在探讨《狼图腾》的中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之地位为时尚早,但毫无疑问为中国影史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清流,而上述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亦不失为后世电影人经验、教训坐在,值得借鉴。

三、顽疾与反思:消费时代的阅读困境

《狼图腾》因题材的独特性开拓,为颇显冷清的阅读市场增温不少,从文本到影视的成功改编,也进一步引发阅读热潮,此范例时至今日较为常见且在资本强势介入下,呈现出异常繁荣之态,其间所显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及误区,也值得警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尚未走下神坛之时,论及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前者始终发挥着引导作用,点明着后者前进方向,引发阅读热潮的文学作品多成为影视改编的焦点,剧本改编也得到作家重视并亲自操刀改编,背后突显的是社会地位的差异,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成为受追捧的对象,处于孕育期的资本化运作还未形成气候来与之抗衡。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侵蚀之下,资本的力量逐渐壮大并以高压、雷厉姿态蚕食、肆虐文学领地,文学与影视的地位发生倒置并逐渐将前者排挤至边缘地带,也逐渐使之成为藏污纳垢的空间聚集地,亦为资本唯利性原则下的投资圣地。网络文学改编热,一直以来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暂且不说网络文学作品的海量,令人眼花缭乱,仅以改编为影视剧的诸多作品而言,其改编速度之快、制作周期之短,也足以成为热议话题并始终伴随诸多争议。“IP出来以后中国电影从观众到主创,似乎都在快速地改朝换代”,“互联网貌似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丰富性与可选择性,但实际上其中的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15]影视剧的火热反哺着冷清的文本阅读市场,而诸多不甚知名的作家也借此名声大作、声名斐然。可是究其作品而言,很难归结为经典佳作,实则为搭乘影视快车而闻名的畅销读物、文化消费的替代物而已,着实难在大浪淘沙之后于文学史上镌刻印记。若以这一视角审视《狼图腾》,确实为少有的良心之作,文本热潮及本土票房的飘红均说明二者转换的成功,形成双向的良性互动,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导演团队甚至为追求自然主义风格,付出诸多心血驯服狼演员,相较于技术合成的形象,则突显着影片导演的良苦用心,其间差距也昭示着国产电影的努力方向。[16]

快节奏的生活逐步侵占着本属于阅读的时间,借助科技手段的碎片化、快餐化阅读成为常态,与其细细研读长篇巨著,不如享受精致短文来愉悦身心,与其置身文本自主加工,不如直接吸收影视的直观呈现。作为个体行为的文本阅读,文学言语借助读者想象、审美、直觉等因素建构个性化的虚幻空间,读者也对文本进行着二次加工,个人的操作独立性较强,所需客观条件较少,所呈画面浸染着浓重的个性色彩。电影属于文本的二次加工,导演作为读者代表进行操作,摄影技术优势也很好地拓展着文本外延,使虚拟、抽象的艺术形象具象化呈现于受众面前,这一点毋庸置疑。影视化改编能够很好地解决碎片化阅读问题,将碎片化时间有机拼接在一起,使文本语言借助技术手段转化为简单、直观的视觉形象,在减轻着阅读压力的同时,也因忠实原著的改编态度,满足着受众力求品味原滋味的心理倾向。但是,此举着实暴露出当代人阅读的思维惰性及原点阅读意识的缺失。虽然影视改编忠实原著的态度值得肯定,却无形之中也束缚着读者的艺术独立性,抑制着想象力的激发,长此以往则形成阅读依赖情结,丧失审美建构能力,以致于读者始终保持浅阅读姿态,这何尝不是一种对阅读行为本身的讽刺。《狼图腾》文本之中所蕴含的丰富层次感及多样性,关于人性、狼性、生态的探讨鞭辟入里,影视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做出简化、浅化处理,而将明晰的主题——生态主义突显出来,“影片在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思考和阐述重点的时候,实际上在凸显人对自然、动物,应该有更多的尊重,甚至是敬畏。”[17]如此一来,此举使文本魅力大打折扣。尽管影视改编佳作不少,很多还被视为范本佳作,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文本与影视毕竟分属两个范畴,倘若以影视等同于文学本身,这种以偏概全、误入歧途之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反观之,回归文本原点,在文本之中独领风骚,理解或深或浅,能力或高或低,均浸染着个性化印记,远比单纯地接受他者的二手加工,更现阅读魅力,更多个性体验。

《狼图腾》的火热绝非偶然,实为多方面因素共同碰撞之结果,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该作所突显的问题也绝非个例,诠释着当下文学与影视复杂的关系,反映着当下阅读心态之中的非常态倾向。文学边缘化虽已为不争之事实,却从未远离精神领域并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回归文学原点,以影视改编拓宽视野,既不失个性化思考,亦可对之进行全面把握,品享阅读之乐,体验视觉之美,兼而有之,此番阅读心态不失为最佳范例。

参考文献:

[1]见《狼图腾》封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廖哲平.1985—2009:当代中国文学“狼”形象的流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2).

[3]丁帆,施龙.人性与生态的悖论——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化伦理蜕变[J].文艺研究,2008(8).

[4][5]李建军.是珍珠还是豌豆?评《狼图腾》[J].文艺争鸣,2005(2).

[6]高尔雅.《狼图腾》的异化解读[N].文学报,2015年3月12日,第24版.

[7]安波舜.编者荐言——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A],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

[8][12][13][法]讓-雅克·阿诺,祝虹.用电影捕捉灵魂——《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访谈[J].电影艺术,2015(2).

[9][17]丁亚平,吴冠平,陈宇.《狼图腾》三人谈[J].当代电影,2015(4).

[10][14]李遇春,叶澜涛.19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文学文本的改写与重构——以《心灵史》《狼图腾》为例[J].小说评论,2017(1).

[11]截至2015年4月26日《狼图腾》下线,票房总计70399万元,名列当年票房榜第17位.

[15]尹鸿,王旭东,陈洪伟,冯斯亮.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

[16]参见李梦迪.让-雅克·阿诺:不可以讨好评论家电影应有世界性专访[J].(2014年5月25日),http://cul.sohu.com/s2014/annaud/.

猜你喜欢

狼图腾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论《狼图腾》电影产业研究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